书城社科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9661100000008

第8章 伯明翰学派被动性解读的受众理论(1)

在伯明翰学派的大本营——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之初,英国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伤痛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恢复经济生产、改善人们的生活,并且由于措施得力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国家福利制度的实施、成人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产品对人们生活的介入,人们和文化产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伯明翰学派的关注。

伯明翰学派早期从文化研究着手,通过对工人阶级生活、工人阶级思想和工人阶级文化的关注以及对工人阶级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观念和传播思想。如霍加特通过对比英国大众文化盛行前后工人阶级生活和思想的变化而提出的“庸俗的”大众文化观;威廉斯通过对文化的综合研究而提出的“整体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界定;以及在对英国传播的历史和制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的“民主传播体制”的设想;汤普森在对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探讨中形成的阶级史学观。这些观念和思想的形成与当时英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紧密相关,如福利制度的实施、成人教育的普及和大众文化的发展等,这些社会因素成为伯明翰学派早期理论形成的社会根源和文化基础。伯明翰学派早期的文化观念和传播思想作为该学派受众理论的基础,为后期的受众研究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其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美国经验学派的、具有典型的欧洲文化研究的特色。

作为欧洲两大批判学派,伯明翰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处于相似的哲学传统和社会语境中,伯明翰学派早期的文化理论和受众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和受众理论之间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如双方都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汲取营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对双方文化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源头作用,因而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双方都对当时社会流行的通俗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双方都对流行文化产品对受众的影响以及受众对文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但是,由于双方的立场不同,法兰克福学派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自上而下地审视和批判流行文化产品,而伯明翰学派站在社会底层阶级的立场上,自下而上地关注流行文化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因此,双方的文化观念和受众观念又不尽相同。

第一节伯明翰学派早期受众理论形成的

社会语境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等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脱离理论生成的社会语境进行研究,就会使该理论丧失鲜活性和生动性,且难以对理论做出正确的评判。因此,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必须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理论形成的语境当中,从中探求理论得以产生的原因和形成的基础。

18世纪末期,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大机器的采用和化学技术的应用以及铁路、轮船等交通工具的通行,生产效率得到快速提高,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出现,这种经济迅猛增长的势头受到了暂时的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主战场的英国满目疮痍,政府为了恢复经济生产和正常的社会运行,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实施福利制度、普及成人教育和发展通俗文化等。国际上,美国由于远离欧洲战场,没有像欧洲国家那样遭受战争的创伤,反而利用战争机会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大发战争横财。战后,美国的文化工业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同时美国的文化产品大量输入英、法等欧洲国家,使这些国家沦为美国文化的“殖民地”。

一、根本原因:福利制度的实施和成人教育的普及

(一)福利国家初步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社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使英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战争期间,英国约10亿英镑的海外投资化为乌有,出口额也下降到战前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时负债高达30亿英镑。

战后,煤、油等原材料产量急速下降,使工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工业的受挫使失业人数迅速增加。为了解决当时英国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福利国家”的设想。

“福利国家”这个概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被人们广泛使用,它的核心思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共同承担主要职责,通过总的纲要和服务措施解决使公民苦恼的各类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涉及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社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教育和失业等各个方面。其实,早在1942年二战尚未结束的时候,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就在一份报告中总结了当时英国社会面临的几大难题,即“贫困”、“疾病”、“肮脏”、“无知”和“懒惰”,同时提出建议:为了维持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并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发放补助金。二战结束之后,1948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国民救济法》作为对贝弗里奇报告的补充,完善了国民保险和国民救济制度,使社会保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医疗问题与国民的生活联系密切,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战后困扰英国政府的头等大事。1946年,政府通过了《国民保健法案》。该法案规定,基本的服务项目和治疗项目应该向社会每个人免费开放。1948年7月,国民保健署正式成立,负责母婴福利、家庭护理、保健服务等,同时废除了具有商业性质的开业制度。该机构的建立,被人们认为是当时最成功的社会改革。

由于战争期间房屋被大量的炸毁、烧毁,住房问题成为战后人们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因此,政府在1946年、1949年几经立法,试图解决住房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并没有对土地和建房工业实行国有化,而是一直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试图缓解住房紧缺带来的社会压力。

在教育方面,早在1944年,政府就通过立法的形式,确保15岁以下的儿童能够接受免费教育。除公费学校之外,英国还存在收费的文法学校,这类学校收费较高,还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许多工人阶级的子女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文法学校。

到1955年,整个英国17岁及以上的在校生人数为战前的一倍。与此同时,英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1949年,英国的大学生人数达到58421人,1957年,这个数字又上升到89833人。种种迹象表明,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设想基本实现。尽管一系列法律和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这些法律和措施的确对战后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起到了稳定人心和恢复生产的作用。一系列的福利措施基本上解决了国民的温饱、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并为国民接触媒介文化和媒介产品提供了空间和自由,因此,随着温饱问题和基本生活问题的解决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这就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动力需求,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提供了需求。

(二)成人教育逐步普及

英国的成人教育由来已久。把“成人教育”作为专门术语,描述成人进行的学习活动在英国也已经有将近200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初期,在英国南部的布里斯托尔市,就已经兴办了成人学校,开始成人教育工作。20世纪初期,自“工人教育协会”成立以后,成人教育在英国逐渐发展起来。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1919年报告》。该报告总结了以往成人教育的发展经验,并为后来成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1921年,英国成人教育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打破了各机构间相互隔离、孤军作战的传统,为促进成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成人教育在英国迅速发展起来。早在1944年,英国就已经颁布了教育法。法律规定,为了满足18岁以上脱离了学校学习的人们的要求,要求各级部门“扩充教育”的设置,把成人教育工作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此后,“成人教育办公室”、“院外课程部”等相继在各大学、教育机构成立。1947年,大学成人教育协作组织“大学成人教育理事会”正式成立。该协会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大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和交流。到50年代,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到了10多万人。60年代,英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迅猛的发展,尤其是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的成立,对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大学成人教育的发展,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在同步进行。

据权威部门统计,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总共达到了20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各种专门行业如工程业、采矿业等成为重点培训行业。在二战期间,单是几个重要行业接受培训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52.5万。二战结束后,为了安置退役人员和青年人就业,政府启动了“职业培训计划”。

1948年,政府颁布“就业培训法”,要求建立就业服务机构,为青年人提供就业前培训,1956年,英国政府成立“工业培训委员会”,鼓励培训活动的开展。1964年,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英国政府颁布《工业培训法》,规定相关的培训政策,使各种培训活动有法可依。从此,英国的成人培训活动更正规,效果也更明显。

各种培训活动不仅解决了工人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工人阶级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于是,为了满足工人阶级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为载体的戏剧、广告等通俗文化产品得到了空前迅猛的发展。

二、直接动力:通俗文化的发展和平民大众的崛起

(一)通俗文化日渐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电影、电视、广播、报纸、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和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各种“高级艺术”和“群众文化”也蓬勃发展起来。

二战时期为了鼓舞士气,英国政府成立了“音乐和艺术促进委员会”。二战结束之后,该委员会继续通过各种文艺形式,为国民提供娱乐手段和增长见闻的机会。1946年,该委员会更名为“艺术委员会”,并得到了23.5万英镑的政府拨款。此后,政府还利用税收拨款的方式支持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其实,早在1927年,英国广播公司就已经正式成立;1936年,该公司开始播出电视节目。当时的广播电视由英国广播公司独家垄断。为了更好地发展广播电视产业,1954年,英国政府成立独立的电视管理机构,允许建立商业电视台。

1955年,英国的第一个商业电视台——独立电视台在伦敦首播。此后,依靠广告收入投资拍摄的电视节目陆续播出。随着电视机构的增加和电视频道的迅速增多,大量的电视节目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收看的机会。于是,看电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

二战之前,英国的电视机非常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因此,当时的电视机普及率非常有限。在1936年,整个伦敦仅仅拥有3000台电视机。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期,政府对于电视传输和接收加大了投资力度,致使电视机的价格有所下降,于是电视机的数量出现了迅猛增长。到1947年,伦敦已经拥有10万台电视机。同时,随着国家各种福利制度的实施,人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到50年代初期,英国的电视观众人数已经达到了500万。在报纸方面,英国是近代报纸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一个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英国人一直是一个爱看报的民族。二战结束之后的整个50年代,英国全国性日报的总发行额一直保持在1600万份以上。这个数字在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首屈一指。著名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观察家报》等报纸由于报道新闻及时、准确,因而吸引了大量中上层人士的读者。自从50年代英国政府取消对报刊的种种限制之后,各种通俗报刊得到了迅速发展。通俗报刊以耸人听闻的故事、名人的隐私等各种形式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与此同时,各种杂志的发行量也在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