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9661000000032

第32章 真实与想象空间的交织:媒介呈现的“软性城市”(7)

《偷窥狂》节目是都市偷窥欲望的一次最为直接的显露,但它毕竟是经过排演的电视剧,充满了娱乐性。除此之外还有更多隐藏在人们内心的欲望未充分表达,而一旦被媒介触及,就一发不可收。早在2001年发生的台湾“璩美凤事件”所引发的道德讨论就争议很大。从人们对事件女主角璩美凤的道德谴责开始,到后来对旁观者们的道德立场以及媒体角色的质疑,关于隐私和公众道德、媒体职能等话题被深入探究。此类事件一直都不曾淡出媒介的视线,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发,网路上的看客们在疯狂地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与窥私欲之后,人们再次热烈讨论隐私权与公众道德,而传媒在此类事件中的推波助澜更是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何谓道德,何谓不道德?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我们很难得出明确的答案。

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而言,彼此之间距离的存在构成了相互窥视的动力。无论是真实存在的“窗户”还是媒体的“镜头”、网络都为人们提供了逾越道德空间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媒体而言,对于“真相”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目标,“用事实说话”则是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准则。但在越来越多的外壳包裹之下,人们无法像过去一样相信媒体所能够提供给大众的就是真相。正是大众对新闻业的反感,才使得一些依靠偷拍、偷窥来标示其纪实性影像备受关注,没有预先排演、没有剧本的“真人秀”节目受到追捧。于是,基于职业准则,媒体立足于“真相”的追逐,屡次地介入到隐私的空间,层层揭露“真相”,以满足大众逐渐增大的胃口,却忽略了这样的行为是否会带来更严重的道德问题。而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个人化的传媒方式(如网络、手机)使人们能够享有更私密的窥视环境,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心理也会被无顾忌地释放出来,被媒介加以放大,助长偷窥者的幻想,从而形成一个媒介空间中的恶性循环。而网络中的“人肉搜索”,则是这种偷窥欲望的升级,但它往往打着道德的旗号,集结大众的力量,尽情展露人类的窥视本性。网络媒介的无孔不入由此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后窗”遍布的城市空间中,关于隐私的地理已经被打破,媒体在制造偷窥需求的同时,也制造了看与被看的对象。现今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人们过度依赖高科技的媒介来探视世界,逐渐减弱了人际互动空间里切身体验的真实性。媒体空间所创造的环境与氛围,持续刺激人们的好奇心与感官,最终让人们适应并习惯这个虚拟与现实相生的世界。

三、虚拟空间中的道德定义

当网络媒介逐渐改变城市人群依赖的生活方式,它的信息传递功能也日益强化并被衍生出更强大的功能。网络中的虚拟交际代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成为人们青睐的社交手段。在这些非真实的空间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挑战。

开心网(www.kaixin001.com)是国内知名的社交服务网络(social net work services),深得广大网民的喜爱,同时也饱受争议。开心网站称“它是一个社交网络,通过它可以与朋友、同学、同事、家人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分享你的生活与快乐”。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开心网取代了日常的朋友见面、应酬等基本的交往手段。这是此类社交网络的初衷。其正面的作用在于使人们的交际不必受地理距离的约束,也是生活、工作中压力排遣的一种方式。但伴随这种交流产生的,是人们对既有道德与是非标准的反叛与质疑。

城市生活通常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它受到区域的限制、家庭的限制以及工作中各种关系的限制,并且需要遵循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但控制论者认为“人人都是潜在的越轨者”,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种可能会使我们陷入麻烦的冲动(即对规则的违反,禁忌的逾越),只不过内化的道德观念与是非观念,以及外部的约束压制了我们的内心想法。所以只需要借助特定的环境或者外部条件,人们内心的越轨欲望受到引诱就能变为现实。而在网络中,所有现实中的限制与束缚都不存在。而且人在虚拟空间中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越轨行为就能轻易做出。开心网为网民提供的是新的交往方式,但在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同时人们可以做出越轨的行为,最为流行的一种越轨便是开心农场的“偷菜”。在虚拟的空间中,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片菜地和果园,辛勤浇灌后可获得不错的收成。但每个人又可以去他人菜园里“偷菜”据为己有。在这里,“偷窃”行为是正常的,不会受到惩罚。而且网站还会提供各种“偷菜”的技巧与窍门以增加积分和级别。“偷菜”是常事,乐事,它无关道德,只是娱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网络世界里有不一样的答案。

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让人们乐此不疲,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现代城市人借助这样的方式来释放压力、体验新鲜感,或者显露自己的本性。当“偷窃”行为成为一种常态时,这样的道德空间对现实的影响便引发了争议。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无法分清这个虚拟空间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而影响到在真实世界中的道德判断。因开心网中的游戏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怨恨情绪甚至报复的例子不在少数。开心网只是都市人对现实中烦恼的一种逃避方式和增进彼此情感的途径,但随之而出现的,也不乏人们日益增多的价值观的偏离以及焦虑感的增加。

城市人群的生活与娱乐方式丰富多样,开心网只是其中一种,如果说它助长了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偷窃”行为,后果“尚不严重”的话,那么一些涉及到血腥和暴力主题的网站则更加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秩序的担忧。网民可以在这些网络空间中杀人、刑讯逼供、用尽所有能想到的暴力手段对待网络中的虚拟对象,人类本性中的阴暗面被充分发掘。由于缺乏具有现实意义的惩罚,网络中的种种越轨言行愈演愈烈,固有的道德观念不断遭受来自虚拟世界的挑战。

尼采说,道德是一种长久的强制。城市之所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处,陌生人能够彼此保持礼貌性的距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社会规范与道德的力量。人们通过社会化的历程而树立起各种道德观念,同时也在道德观念的制约下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但由于大众媒介的日益发达并侵入人们的生活,原有的道德秩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由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使用者而结成的人群,固守着该领域的规则,一经媒介的引诱,就可能成为“暴民”。城市中的道德地理不知不觉被改变。本研究无意深入讨论媒体的立场以及媒体的道德,只是借助对媒介构筑的城市空间的想象,描绘一种有异于现实但又对现实发生作用的道德图景。

小结

“地理空间”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是对物质的、自然的景观和环境的描述,它还包括对地域意义的认知。如果仅仅将空间要素视为物质的简单存在,那么,我们就无法透视其中所包含的更为丰富的观念与精神层面的内涵。地理学对人类世界的关注,并不仅限于自然的,物质的差异,也关注构想出来的差异。在媒介的作用之下,我们对于城市的感观,从来都是地理的想象与想象的地理交织,并以此进行城市空间的体验。

异托邦、东方之城,这些相对而言异质的存在通过媒介文本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媒介就如镜子,映照出这些想象的空间。但媒介又并非是机械地反映现实中的物质地理,而是加上了更多文化、政治以及道德的意义。

例如对东方城市景观的描述,往往是基于西方的文化想象。东方成为一种他文化,以异域情调吸引人们的目光。东西方城市的差异在其地理的再现中已经有了一整套的符号表征系统。通过一些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城市中投射所形成的城市图景,它们超出了物质地理的局限,而显示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既然媒介对于城市的再现充满了想象,那么就可能致使真实与想象的地理之间界线模糊。例如“迷”(fan)一旦沉迷于媒介文本,就可能无法分清媒介的构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迷本身也对媒介中的地理存在着想象,因此经过多重编码,就使得城市在媒介中的景观突破了街道、地名、社区等地理的符号,而被附加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意义。

此外,在城市中还隐藏着政治、性别等层面的地理划分。这些地理图景并非物质的、可视的城市景观,但它们却是想象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地理在城市中的显现,除了依靠现实中的政府机构、利益集团等进行利益的分配与权力的重组,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布局也充满了政治与权力的隐喻。而媒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资源的掌控,也是政治地图的组成部分。主流人群与亚文化群体不仅在物质地理中占据不同的空间,在媒介中的生存状态也不平衡。同时,媒介也在城市的社会结构变化中起着推动作用。例如传媒产业等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会改变城市的公共空间分布及资源配置,媒介的政治传播也会推进市民的民主参与程度并建构合理的城市政治生态。

在城市中,空间也与性别相关,从物质地理到社会空间,从空间的生产到消费都充满了性别的隐喻。男性与女性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性别,在城市空间与媒介文本中占据不同的位置。例如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工作领域中的前台与后台等,都能够看出男性拥有隐性的社会身份,他们主宰着话语空间。性别地理在城市空间中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是男性与女性所占据空间的力量对比。通常情况下,在男性中心的话语世界里,女性位居边缘。这种“中心—边缘”的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男性世界与女性世界的边界也会不断发生游移。

城市的道德空间是软性城市的另一种地理格局。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由于大众媒介以及网络媒体的介入而受到挑战。人们可以借助媒介建构城市中的“同心圆”道德地理,也可以突破地理距离的局限,进入他人的隐私空间。城市中的街角社会也在媒介中呈现出其与主流社会不同的道德形态。在网络中,固有的道德评判已经改变,“正确”与“错误”不再有严格的区分。媒介可以窥视城市中的“后窗”,也能够构筑虚拟情境中的“道德之城”。真实与想象中的道德边界在媒介的作用下发生变化。

在当前碎片化的地理空间中,对城市地形图的充分认识,将有助于人们对他人进行定位与评价。事实上,空间的隔离与划分,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秩序的反映。例如西方城市中基于族群文化的空间差异,就是一种关于群体归属的政治。它往往建立在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中,划分出族群的边界。学校、家庭、监狱等特定的区域,不断地建立与复制有关性别、政治与道德的空间意义。所以,在解读城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种空间的想象力,以对各种城市景观进行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