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9660300000068

第68章 好莱坞影响力探究(3)

四、国际传播

美国电影协会第三任主席杰克·瓦伦汀曾经夸耀:“我们大约在115个国家发行影片,美国影片实际上统治了世界银幕,理由很简单,如果你不喜欢美国汽车,你可以买德国的、瑞典的或日本的汽车;但美国电影却只此一家,目前还没有影片可以取代它。” 瓦伦汀任期将近40年,他时常在美国国会走廊为电影工业积极游说,使好莱坞电影凭借美国政府在外交领域施压或斡旋,向世界各地倾销。目前,美国电影上映的地盘已扩充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放映的电影约有80%出自好莱坞。另有一个环节可作为佐证,那就是负责给美国影片外语配音和外文字幕翻译的部门,频频发出“忙并快乐着”的牢骚:“所有人都在抱怨工作量太大”!为《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出口海外,他们总共译制了44种外文字幕版;在配音方面,为适应美国影片在不同方言区传播,光是印度上映的《蜘蛛侠3》就配了北印度语、泰米尔语、泰来固语、比哈尔语四个版本;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上映的《史瑞克3》也做了两个配音版,分别满足母语为法语的观众以及说法语的加拿大人,真可谓服务到家了。

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之大,连见多识广的毕加索亦为之感叹:“世界上别的国家及其艺术,我不用去参观的只有美国,因为我从电影里已经把它的一切都一览无余了。”我国传播学者明安香历数“美国文化群落”,包括餐饮文化(以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游乐休闲文化(以迪斯尼乐园为代表)、服饰文化(以李维斯牛仔服为代表)、体育文化(以NBA、耐克品牌为代表)、汽车文化、高速公路文化等等,而这一切都在好莱坞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对全世界观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美国记者曾用轻松笔调描述在亚洲某地发生的“也许并非非常的”典型场景:“一群20来岁的年轻人上街购物,他们买了些李维斯牛仔裤、耐克鞋和Klein牌古龙香水,然后在麦当劳餐厅吃了一顿,接着又到附近的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逛了一圈。随后,这群年轻人进了电影院,一面喝着可乐、嚼着爆米花,一面观赏好莱坞明星主演的最新动作大片。看完电影,他们回到家里,一边看电视中播放的《老友记》,一边吃必胜客预订的比萨饼,喝着从街角‘7-11便利店’买来的百威啤酒。”应该说,类似的情境也正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

为抵制好莱坞咄咄逼人的势头,法国电影人特意挑选1995年12月28日这个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日子发难,两位影星德帕迪厄和阿兰·德隆在巴黎协和广场将一本美国电影拷贝当众焚毁,以此体现法国影人对抗好莱坞的强硬姿态。然而,愤懑是可以理解的,赌气则无济于事。值得深思的是,在“软实力”较量中,为何好莱坞能独占鳌头?深入分析美国电影工业成功的因素,优势之一是立足本土市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拥有如此众多而又富裕的国内观众支持电影了”。在硬件设施上,美国拥有6,066家影院,银幕总数达35,786块,美国人每年平均进影院看5次电影;优势之二是美国观众群体异族化,“为了抓住口味各异的移民观众,美国电影历来被制作得简单通俗。”换句话说,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评价,是不适宜用来衡量好莱坞产品的。

夏衍先生早就发现,像美国这样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种族混合的国家,电影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等都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在这种情况下,好莱坞影片就很难说有什么“民族性”。在好莱坞打拼的外籍军团人数可观,其中不乏声名显赫的人物,如创办派拉蒙公司的匈牙利人阿道夫·楚科尔、创办环球公司的德国人卡尔·莱默尔;演艺巨星有瑞典的葛丽泰·嘉宝和英格丽·褒曼、英国的查尔斯·劳顿和安东尼·霍普金斯、奥地利的阿诺·施瓦辛格等;名导演有来自德国的恩斯特·柳别谦、来自英国的希区柯克等。柳别谦的国际化视野值得一提,他的抱负是“导演必须迎合全世界的人不同的口味,不仅吸引纽约和伦敦的观众,而且吸引美国中西部城镇观众、爱尔兰和苏格兰农民、澳大利亚牧羊人和南非的商人。”有位法国学者专门研究“欧洲演员的好莱坞电影史”,他发现“保护外来演员的异国性,这通常是好莱坞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招贤纳士战略”。那些海外演员所带来的“异国情调”,在美国银幕上焕发出独特的诱惑力,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好莱坞对欧洲忠实观众的控制力。进入21世纪,好莱坞依然起劲吸纳外来人才。近年最被看好的便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亮相的《通天塔》“铁三角”——墨西哥电影导演阿方索·卡隆、编剧吉尔莫·德尔·托罗和制片人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他们三人已经与环球公司、焦点公司谈成后续合作交易。目前拉丁人在美国人口中约占15%比重,每年消费接近1万亿美元,好莱坞大亨对这块蛋糕高度重视。《好莱坞纪事报》刊载专稿《拉美电影制作者在好莱坞地位不断提升》,并首次整理一份“拉美电影杰出人物前50名单”,位居榜首的正是《通天塔》“铁三角”搭档。

好莱坞也非常关注正在崛起的亚洲电影,美国境内举办的针对亚裔电影人的电影节就有“纽约国际亚裔电影节”、“旧金山国际亚裔电影节”等。福克斯公司一位制片人还扬言:“未来每生产4部美国电影,就会有1部是针对中国和东方市场的。” 好莱坞一旦发现某部亚洲影片很卖座,便不惜重金购买该片翻拍版权,然后物色导演和明星翻拍成英语版,在美国本土和国际市场上推出,如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无间道风云》。最不可思议的是翻拍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2》,居然请出原版导演中田秀夫,等于让同一个厨师用另一种调料重炒一遍“冷饭”。又如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题材取自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故事,但卡通木兰已经完全不是中国人熟知的那个为了尽孝道替父从军的女子,而被改造成适应西方人口味的勇敢活泼、主动追求个人幸福的现代花木兰了。迪斯尼公司近期又宣布,投资8,000万美元制作取材于《红楼梦》的动画巨片《宝玉》,主线突出宝黛两人凄美的爱情故事。值得留意的是迪斯尼公司新闻发言人一席谈:“《红楼梦》在中国家喻户晓,作者曹雪芹的地位等同于莎士比亚在英国的地位。”接下去他话锋一转:“中国目前正在举行‘红楼选秀’,全民动员,有几十万年轻人报名参加。”可见好莱坞的市场神经何等发达,有心搭乘中国“红楼海选”顺风车,为《宝玉》造势扩大影响。

现今好莱坞产品基本上简化成两类:一类是高预算的国际性大片,另一类是较少依赖国际市场的低预算影片,前者是好莱坞最为看重的。好莱坞大片已形成全球化定位,寻求观众市场的最大公倍数和价值取向的最小公分母,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折扣”,叙事模式偏向通俗易懂,“情节更简单、动作更激烈”成了屡试不爽的国际化配方,确保赢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欢。在市场操作层面,好莱坞的法则是“营销大于影片”,依托遍布全球的发行网,以跨国营销来实现国际化。好莱坞拥有极为完善的五位一体发行架构,即影院发行、家庭发行(录影带与碟片)、电视发行(闭路与开路)、网络发行及后电影衍生产品,良性循环财源滚滚而来。就这样,好莱坞电影基本上做到国内市场保本,海外市场盈利,在全球成为传播美国强势文化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