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9660300000023

第23章 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6)

“全球化”,这是从西方引进的新概念。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经济一体化”概念。到80年代中期又进一步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90年代以来,这“全球化”概念大有取代“一体化”概念的势头。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全球化”概念逐渐进入西方文化和文艺领域。差不多与此同时,它被译介到我国,并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界现在关注的一个热点。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及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对各国文化、文学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重要影响,比如,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联系和相互吸纳、相互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审视和探讨各国文化的世界视角和尺度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不少文化课题都面临全球性的共同挑战因而需要各国志士仁人携手合作解决,但是,“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过程。尽管它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不可置疑的成功,而在文化领域,它的正确性是有限的,对它必然会产生的负面作用,我们一定要高度警惕。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并不是生产力的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直接决定文化和文艺发展的水平的。即使是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和文艺的发展,那也不会是直线式的,而是要通过一系列中间因素诸如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等的复杂影响才得以实现。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不同于物质产品的消费,因而,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的全球化有着巨大的差别。物质产品的生产有着强烈的标准化要求,而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则显得十分复杂。要是真的说什么文化也有全球化的问题,那只能是,文化艺术产品的消费从原先存在于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多样性,向着同一空间的多样性转变,使得一种又一种的在特定地理空间、特定地域的特定民族文化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为全人类所共同享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产品的全球化趋同,文化艺术产品的全球化趋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地方特色的,才是符合全球化要求的。

现在,世界上,在有关全球化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似乎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民族文化将要消失,代之而起的就是所谓的全球化文化。比如,一些人曾预言,随着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全球化的到来,墨西哥文化将会消失。1998年6月23日的美国《洛杉矶时报》曾经刊登一篇署名文章,用大量的事实对此提出质疑,并指出这些预言家错了。实际上墨西哥三千年的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事实已经证明,一些全球化理论倡导者所说的文化艺术也将实现全球一体化,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这样的“全球化”完全不可能实现,为什么还有一些人要竭力加以鼓吹呢?这不难理解。有些学者已经指出来了,像吉登斯的“现代性扩张”论,就是试图将“全球化”等同于同文化一体化。一些全球化的理论,实际上是主张一种更深层次上的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非同质关系。其中的一种“主流文化”之说,就不过是西方中心论的话语翻新而已。所以,这种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的大同和平等,而是意味着另一种霸权。

有感于这种“霸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拉伯裔学者爱德华·赛义德提出了后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话题。世界各地研究文化帝国主义的一些学者认为,当代文化帝国主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出版媒介、影视音像产品,以文化及信息产业等形式,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有形无形的主宰、支配、驾驭和控制,以达到他们在军事殖民主义和重商殖民主义时期都难以达到的目的。西方学者托马斯·L.麦克菲尔就曾说过:“重商殖民主义寻求廉价劳工,劳工的双手、双脚和身体被榨取挖掘,用以开发原料和制造品。而电子殖民主义寻求的是心灵,它的目的是透过眼睛、耳朵来影响那些消费了进口媒介节目的人的态度、欲望和信念,他们的生活形态、消费意愿或购买形式。观众在无意中学会了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了某种心智状态。电子殖民主义的目的在于变换你心智中的意象,在于使各种类型的电子进口软件对你产生长时期的影响。”这真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打中了要害。

现在,甚至可以说,美国影视已经形成了一种“媒介暴力”。这种“媒介暴力”几乎已经侵犯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有的学者就拍摄到在贫困的非洲的贫民区里众多的男男女女们每晚争看美国电视剧《豪门恩怨》的令人吃惊的热烈场面。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群穷人在耳濡目染一种“美国生活方式”,从中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然而,伴随着这种梦魇般的替代性满足所发生的,却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情景——奢华侈靡的享乐观念,已经深深地浸淫到了每个观众的心中,并且不断蔓延,改变着人们先前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信条,使他们远离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还有一种事实也是很可怕的。稍加留意,人们就不难发现,现在,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孩子,已经不再愿意听妈妈给他们讲自己民族的古老神话和传说故事了。唐老鸭、侏罗纪、变形金刚、电子游戏、坡克曼、哈利·波特,都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已经是在“买断”未来了。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隐形实力显示的是一种世界性的“塑形”霸权。这种文化霸权,到今天,借助于国际互联网的高科技,更形成一种所谓的“电子殖民主义”。新西兰有一位信息技术专家说:“美国从全世界收集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加工成有利于本国的东西,然后再向全世界传播。”正是这些信息,如同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哈瑟夫·奈所指出的,成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精神因素构成的一种“软力量”。这种“软力量”,是和经济、军事等物质因素构成的“硬力量”相匹配的,相辅相成的。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一书中也明确无误地指出,美国争夺欧亚大陆的结果最终将由非军事手段决定,“政治上的生命力、意识形态上的灵活性、经济上的活力和文化上的吸引力,变成了决定性因素。”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传播西方文明当作是追求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把它看作是对别国进行干涉的“精良武器”。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就坦言,要“千方百计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和人权的概念”。就是说,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就是要在以实力“威胁”迫使别人就范的同时,通过文化的所谓“感应力”达到不战而屈入之兵的目的,利用文化手段实现他们利用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

这是我们尤其需要加以警惕的。

就中国电视剧领域来说,我们看到的这种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霸权”、“媒介暴力”,或者说文化帝国主义、电子殖民主义的影响,有可能通过四个渠道实现:一是前述的一系列的有害的电视剧观念的渗透和复制;二是在中国建设桥头堡,或是像华纳兄弟、迪斯尼、CNN那样直接开设驻北京办事处,或是通过一些海外归国人士以私人身份注册文化咨询公司以合法身份做外国片商的“洋买办”,经营有关业务;三是向中国输出电视节目;四是让中国自己复制他们的节目。加入WTO之后,外资将被允许进入我国的文化产业,外国文化产品将扩大在我国文化市场中的份额。对于电视剧的引进,国家广电总局虽在数量、质量方面对各播出台都有严格限制,但外国文化的影响也必将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民族性,的确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其实也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吵吵嚷嚷地认定文化也将全球化为一种文化的人,心里也明白,外资及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在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等非核心文化的范围之内,对文学、艺术、学术等核心文化的影响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动摇不了我国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可能消除文化的特殊性和个性,而民族性就是文化的最大特殊性和个性。这种文化的特殊性和个性,恰恰就是文化的优势。我们中华民族,不会以民族性为借口拒绝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事实也没有拒绝加入,而采取了一种开放的姿态,但这加入的不是“世界文化成为一种文化”的过程,而且,这种“加入”,一定会保持自己鲜明的文化特殊性和个性,一定会延续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独立,也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

恰恰是为了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为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和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现在,面对着美国文化的大举渗透,世界各国包括西方世界一些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反渗透的抵制措施。

比如,在加拿大,这种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当美国娱乐圈明星、美国的价值观充斥着加拿大的广播的时候,许多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加拿大人就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抑制美国思想文化的入侵。为了制定一项有效的政策,加拿大政府于1928年成立一个由约翰·爱尔德公爵负责的调查广播事业的皇家委员会。该委员会于第二年提出报告,指出加拿大人有着一个共同的观念是加拿大的电台听众需要加拿大的广播。报告提醒政府注意那些对加拿大民族性构成威胁和破坏作用的外国(主要是美国)广播节目,指出:“不断收听这些外国节目极易使国内青年人适应非加拿大的理想与观念”。1936年,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成立。它“直言不讳地维护文化主权”,是加拿大对美国文化入侵的认真抵抗。1952年,加拿大广播公司又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建立两家电视台,本意就是要使加拿大邻近美国的边陲地带不受美国电视台的影响,并宣扬和繁荣加拿大的民族文化。鉴于随后建立的加拿大私营电视台以追逐利润为目标而和美国电视台里应外合,加拿大广播电视和电信委员会又规定,本国国营电视台在晚6点到午夜12点的节目中,加拿大内容应占60%,私营电视台的比例则为50%。虽然,这一规定并没有认真执行,在电影戏剧等节目中加、外的比例甚至到了1∶25的地步,但加拿大政府的努力并没有松懈下来。为了鼓励加拿大广播公司制作高质量的节目,政府一直坚持提供发展基金,加以扶植。

又比如法国。1992年9月正式开播的第五频道文化台,就以大量提高文化和教育性质的节目为主旨。与此同时,外交事务署还要求它的第五套节目向世界各地播出法语节目。法国极地公司执行总经理阿雷恩·米诺在1999年召开的亚欧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国际会议上更进一步谈到了自我保护的问题,说到,考虑到音像业的全球化问题,必须把电视业发展成为一个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民族价值观念的文化产业。法国国家最高视听委员会还召开了法国电视一台、法国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等六家台的总经理和文艺台台长的代表会议,目的是加强节目的道德观念,改进电视节目的质量。欧洲一些国家,正在通过限额或多边协议以避免美国文化成为主导文化,消除美国文化中不良成分对本国文化的恶劣影响。

再比如,澳大利亚建立了新的影视审查制度,禁止放映了《天生杀手》这样的美国暴力影片。

还比如,在柬埔寨,洪森首相公开发表讲话,指出他的国家现在“通过传媒自觉自愿地接受了文化殖民主义”,批评了金边各电视台在晚8点到11点的这段时间里充斥外国广告、电影和电视剧的现象,责成国家电视台进行协调,务必使各电视台在晚上黄金时间播放高棉文化艺术节目。在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还曾召集电影界巨头到总统府开会,要求他们把暴力镜头从菲律宾电影中清除出去。在越南,政府也表示,希望通过整顿文化市场来彻底堵住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以至于, 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并成立的世界文化和发展委员会起草的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十大行动纲领也要提出,必须协助各国制定保存其文化价值和种族遗产而不是摧毁它们的新的大力开发战略;提出各国传媒的专业人员进行某种形式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在尊重表达自由的同时保护人民免受暴力与色情的毒害:并认为,文化权利与人权一样,应当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保护,应该有一份《国际文化行动守则》来裁决严重侵犯文化权利的行为。这样看来,《北京晚报》那篇文章提出的警告,真是危言耸听了。尹鸿先生的忧虑和断言也就显得自扰了。我们可以断言,只要民族不灭,民族文化不亡,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永远不会失去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艺术,自己的电视剧!这一切,岂是美国文化及其亚洲版的日本文化所能“淘汰”得了的?重要的倒是,我们的电视剧艺术,要发展和成熟到一种真正的现代境界,必须在反对、抵制外来电视剧中劣质文化和病态思想的渗透影响的同时,强化自己优秀作品的民族文化特色,并由此而走向世界,像《三国演义》一类的作品那样,带着中国文化的自豪走向世界!

末了儿,我还想澄清一点的是,尹鸿先生在文章中把通俗电视剧和大众文化的商品电视剧混为一谈了,容易引起混乱,这是需要加以分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