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9660300000014

第14章 电视传播的人文精神(1)

■姜依文

人文精神是当前学术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各个学科都十分关注它。不仅社会科学领域开展热烈讨论,自然科学也与它紧密联系;不仅历史研究对它寻根溯源,而且地理学中也有它的踪影,乃至在经济、法制、体育、生态等领域也得到普遍认同。人们今天如此推崇人文精神,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和高科技两大洪流猛烈冲击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推动社会巨大变革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新的不平衡和新的问题,需要以人文精神来调节和疏导,从而维持社会肌体的健康和稳定;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却容易导致技术霸权,物欲至上,忽视人的力量,造成精神失落,这也需要人文精神与之整合,给予提升。因此,提倡人文精神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媒介的责任。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领域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作为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文化载体,有责任、有能力积极倡导人文精神,以推动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进步的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为国家的强大和发展做出贡献。

人文精神存在于中外古今,人们对它的内涵有种种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关怀人类,弘扬人性。其表现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的关注,特别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需求的关注。其二,是对人的尊重,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张扬,即马克思所说的“大写的人”。后者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随着地域、时代、媒介的不同而有不同特点,从当前电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它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以下特点:民族性、时代性、批判性、技术性。

民族性

提起人文精神,人们往往想到欧洲文艺复兴中高扬的人性,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人道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辩证法,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乃至当代西方现代哲学的人道主义……这些思想,都来自于西方。然而,当我们蓦然回首,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脚下这片土地时,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早已有之,它源远流长、千年流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人文精神十分活跃。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以儒家为支柱的传统文化。儒家以人为中心,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内圣外王’和‘天人合一’……由‘内圣’到‘外王’表达了传统儒家处理人类活动的两大领域——道德修持与政治实践,人的两种基本素质——德性与才智之间的关系和价值准则”。由这一点出发,它在政治上强调德治、民本互为表里,讲和合,重统一,注重群体利益、社会责任;在人际关系上,提倡仁性和礼治,注重人际和谐,人伦之道;在人格意识上,注意理想道德的培养和理想人格的实现,强调价值内在、生命自持,高扬气节、情操,重义轻利,讲究诚信……传统文化的这些人文因素,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生活中。

电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大众传播媒介,必然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渗透其中的文化反映进去,其中自然也包括传统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本思想

儒家思想是一种“心”的文化,提倡德治,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性的依赖,“从其基本的努力对象来说,我们不妨方便地称之为民本主义”。它认为民与国家不可分离,“特着重确定以人民为政治的唯一对象”。“在儒家看来,‘神’、‘国’、‘人君’都是为民而存在,都是以对于民的价值的表现为各自价值的表现。”我们所知道的“民为邦本”、“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等提法,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民本思想。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长远利益,但关心人民、尊重人民总是于国于民都有利之事,应该给予肯定。

中国电视自90年代开始,话语权从政府下放到人民,平民意识大大加强,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受到重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最有代表性的提法。一些富有强烈责任感的电视创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百姓呼声。他们用摄像机记录了百姓们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贫困问题、住房问题、疾病问题、失学问题、下岗问题……这些,体现了普通百姓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沉重。同时,创作者们以喜悦的目光捕捉到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艰难中的努力,困顿中的乐观,对理想的追求,对道德的维护,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为屏幕增添了明媚的阳光。更为重要的是,电视传播理念从传者中心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本位思想得以确立。从电视的栏目定位、节目选题、角度选择、采访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注意以受众需要和爱好为出发点,进行各种合理有效的活动,使受众获得很大满足,体现出对受众的关怀、理解和尊重,体现出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2.仁德思想

仁德思想是儒家道德理性的具体落实。“仁”是儒家人格形象的核心,“天下归仁”是其群体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仁德’最基本的思想是爱人,即孟子概括的‘仁者爱人’。它主要体现为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那种深厚和睦的情感意识。”这种仁德思想运用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又使个人置于群体关系之中,绝对遵从群体,个人的独立和价值被放到次要的地位。

当今的电视传播注意揭示人物的感情因素,努力表现各种各样的爱:天伦之乐、夫妻之爱、手足之情、朋友之谊。我们忘不了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中那对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老年夫妇;我们忘不了《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中为了医治女儿的尿毒症而毅然摘掉自己右肾的母亲;我们忘不了《中国人·姥姥》中被称为“姥姥”的林洁如何为孤儿们的成长而奔波、操心的历程;我们忘不了《生活空间·爱的奉献》中那个38年如一日地照顾有病老伴的老头……这种爱,扩展到社会上,就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出温煦和洽的氛围:纪录片《十字街头》中那些维护交通秩序的老年纠察队员好像是自己家里慈祥和蔼的老爷爷;纪录片《德兴坊》中那朴实亲密的邻里情谊,令人感到无比温暖……这些表现,充满了人情味。当然,爱还有更高的层次,那就是对祖国的爱,对事业的爱,对集体的爱。《东方时空》中,不管是业绩突出的知名人士,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都表现出这种爱。而当家国之爱与亲人之爱发生冲突的,总是以个人服从集体,小我服从大我,显示了传统人格中的群体意识。

3.崇高人格

崇高是一个美学概念,也是一个道德概念。如果说,仁德思想注重的是道德伦理,那么,崇高人格则体现着庄严伟大的道德理想和坚忍激越的情感风貌,亦即古人所说的“大”美。这是一种内在美,体现了主动有为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闪耀着动人的生命光彩。它表现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危难时刻的浩然正气,面对强力的独立不移,自由不羁的奔放气势……在这里,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人的个体生命得到充分的张扬。我国历史上,高扬崇高人格的人一直受人尊敬。傲世独立、洁身自好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英勇杀敌的岳飞、杨家将,浩然正气的文天祥……这些具有崇高人格的人物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电视传播一直重视崇高人格的宣传,注意树立见贤思齐的正面典型。像《东方之子》、《中国人》所展示的各路精英,为达到成功无不付出了巨大代价,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巨大气魄,充分发挥了人的本质力量;而勇斗歹徒的徐洪刚和一些抗洪英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作家史铁生双腿残废,却把困境当作催人向上的条件,于是,用文学创作来摆脱困境,终于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丰硕成果,使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另外一种人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兴趣爱好,不因金钱或地位而改变志向,保持了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总之,电视上播出的这些人物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境界。以上我们从正面分析了中国人文精神在电视中的表现,而这些传统思想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如民本思想具有恩赐性质,不可能真正实现;仁爱思想容易导致对个性的束缚;崇高人格又与忠君思想联为一体……只有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才能克服以上缺憾。反映时代精神,作为时代镜子的电视必然会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时代性

人文精神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内涵会得到充实、超越、提升,因而它总是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时代性正是指一个时期最能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思想和精神。

中国自从国门打开以后,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地涌进;同时,国内巨大的变革也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一切,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变得更加开放,更具现代意识。人的思想得以觉醒,人的主体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传统人文思想中缺乏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得到了张扬,这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超越。这一切也都在电视传播中体现出来。

1.法制意识

中国人长期以来缺少法制观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出现,人们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对法律问题的关切度,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度不断提高,于是,出现了《今日说法》、《庭审纪实》、《法治进行时》等法制节目以及与法制相关的新闻报道。这些节目,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知晓权;而且以案说法,使观众对这类问题从法律层面解疑释惑,弘扬了法理,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节目中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已经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拓展。如果说,过去人们对法律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刑事案例方面;那么,如今,人们的法律意识已经渗透到生产、流通、工作、生活、伦理、精神等方方面面。有的甚至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不为一般人们所理解,带有超前的性质。而在法律意识的背后,则是人的觉醒,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体现了自尊自强的精神。《新闻调查·婚礼后的诉讼》中,农村姑娘吉开桃在无奈情况下与一农家青年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七天状告新郎以暴力强奸她,因为他们还没有办结婚证。这一异常行为是对农村传统习俗的挑战,多数人不理解,姑娘受到多重压力和种种磨难。但吉开桃为了“夺回我的尊严”,坚持不懈,一告到底,终于取胜。这个姑娘用法律捍卫了人的权益和尊严,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2.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的年代需要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开拓进取已成为最富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努力创新正在成为新的价值标准。电视节目中这种意识和精神在人物报道中比较明显。如《东方之子》所报道的许多人物,都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行为走在时代的前列。其中有中国学界第一个下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恒,有把学术著作科普化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有用管弦乐演奏纳西古乐的民族音乐家宣科,有较早提出申请专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闵恩泽……他们积极适应的时代要求,在各自的工作中进行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好效果,而在创造业绩的过程中,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人的价值进一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