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9660200000059

第59章 东方卫视汶川地震报道:新闻立台优势再现

■童兵

观察、发现、捕捉、制作、传播和评述新闻事实是现代新闻传媒最重要的使命。在任何情势下都毫不动摇地把报道与解说新闻摆在传媒的“第一功能”位置上,把制作和营销新闻作为媒介生产的最终目的,把原创的新闻作品及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视为媒介企业发展的第一竞争力,这是现代媒介企业基本理念。为此媒介企业必须造就一支善于捕捉与表现新闻的“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必须构建一个善于组织与营销新闻的管理团队,必须形成一套能够有效组织新闻生产、营销和团队管理的机制与程序。所有这一切,都是“新闻立台”方针的基本内涵。换言之,以实现新闻生产与营销效益最大化、新闻传播社会影响力最大化为追求的指导思想、目标设计和管理范式,就是“新闻立台”方针的核心要求。

作为SMG旗舰的东方卫视从建台之初就以新闻立台为目标和口号。几年下来,虽然期间不乏来自台内外的非议与冲击,管理层时时受到收视率考评等压力,但作为卫视台运作的基本方向和电视人的职业理想,应该说新闻立台的理念在东方卫视从来没有动摇过。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追求和日益趋向成熟的新闻运作机制,当汶川大地震突然降临的关键时刻,东方卫视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全台新闻生产与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进入抢新闻的状态,在第一时间主动奔赴震中一线,并在以后很长的一个时段里,以“聚集四川汶川地震特别报道”为新闻主题,每天组织长达近20小时的大信息量集中报道。新闻立台的理想,在这一时段里以它最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成倍提升的收视率,成为百分百的现实,东方卫视在这一时段里也成为全国关注及至世界一些国家传媒注目的新闻大台。东方卫视的新闻立台优势,再一次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5月12日以来的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数据,记录着东方卫视新闻立台的实力、魅力和影响力:

5月12日15时整,东方卫视早于他台报道汶川大地震消息。

同一时刻,它的第一批赴现场采访的记者团队已经出发,奔向机场。

从5月13日起,东方卫视推出“聚焦四川汶川地震特别报道”,从5月16日开始,这个新闻大板块从早上7时开播到次日凌晨1时,全天大信息量播出。至5月27日,播出总时数达256小时,播出各种新闻近1900条。

在这一时段,进入地震一线的长时间驻扎记者达40余人,前后有250多人次进入地震一线。

在这一时段,东方卫视成为名符其实的消息总汇和新闻大台。它同新华社联手,同许多中央媒体合作,主动联络并使用海外媒体的新闻作品,每天主动同铁道部等中央政府部门联系并索取新闻资源,同一些省级电视台合作组织一系列新闻报道。东方卫视的管理层和众多记者、主持人最充分地尝试到在最无思想准备、没有物质准备,甚至没有防震知识的状态下抢新闻的种种酸甜苦辣,也最淋漓尽致地体悟到新闻立台的艰辛、激动与满足。

现在,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第一阶段战役已经结束。东方卫视的朋友们正在对这一战役进行初步总结,其中包括对坚持新闻立台方针的反思。作为观众,笔者在这里也谈一点不很成熟的看法。

汶川大地震对多数传媒和记者来说,是无声的命令。东方卫视的记者们和管理层闻风而动,在第一时间播出新闻,在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表现出强烈的、可贵的抢新闻意识。这说明,没有抢新闻的意识,新闻立台将是一句空话。

抢新闻首先是抢新闻源,即新闻事实及其提供者。东方卫视的记者们想着、争着去震中现场,就是为了到那个新闻事实的富矿去发现、采撷最新鲜、最重要、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对新闻大台和消息总汇来说,抢新闻指在第一时间播出刚刚获知而他台没有获知,或在大家可能获知的情况下争取以最快速度播出这些新闻。这样做,当然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有对观众的所求所需所喜所爱的新闻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有很高的应对智慧和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抢新闻还指在严密的新闻封锁或严格的新闻审查或繁琐的报批程序下,敢于和善于冲破错误理念的樊篱,跨越僵化、落后的规约,坚信自己掌握的是无可辩驳的、千真万确的事实,无视那些束缚新闻人手脚的程序,率先报道那些从根本上看在新闻传播后将完全是利国利民的新闻。这样做,无论是传媒还是记者,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良知和无畏的理论勇气,有时还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有个例子耐人寻味。当中央地震部门首报汶川大地震为7.8级的时候,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据上海地震网站提供的资讯大胆地冲破有关的规定,出于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和对科学的尊重,如实报道该次地震为8.0级。这种做法,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我们没有理由指责东广的这一举动,而只能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几年有一种议论,说现在通讯手段十分发达,要发独家新闻已十分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这次汶川大地震打破了这种成见。一个记者有了抢新闻意识,一家传媒有了抢新闻氛围,有价值的新闻是不难发现的,有分量的独家新闻也是可以用最快捷的速度和最适当的形态报道出来的。总之,以新闻立台,首先应像东方卫视这样,要有一支热衷于抢新闻、擅长于抢新闻的记者队伍。这样的记者队伍,应该成为每个传媒获取新闻的基本人力资源。其次要有一个有助于发现新闻和抢新闻的编辑部运作机制。西方一些大众传媒编辑部里设有“突发新闻部”,是有意义的经验之举,值得我们借鉴。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中,东方卫视的管理层自觉地充当抢新闻记者的靠山,并且得到整个文广集团的全力支持。他们举全集团之力为新闻立台方针的有力贯彻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这是新闻立台优势得以显示的又一基础,也是新闻立台必须具备的制度保证。坚持新闻立台,强大的、始终如一的、实实在在的管理层支撑是传媒内部最大的动力保障。其中,管理层对以新闻立台的电视频道实行收视率导向的政策倾斜,显得十分重要。以新闻立台,在其还没有形成品牌的时候,要求其有很高的收视率是一种苛求。在其成为品牌之后,相信收视率会相应提高。但在中国电视当前的观众构成没有改变,或中国人的总体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没有大幅度提升之前,收视率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提升。管理层能够承认并尊重这一点,是对新闻立台的最大支持。

在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管理层不仅应当允许跨频道组织大兵团作战,而且应当积极主动地推进或直接出面来主持大兵团作战,动用整个集团的力量为新闻立台的频道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帮助,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SMG的许多频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利用东方卫视这个面向全中国的电视频道,出人出智慧出设备。这是汶川大地震报道中东方卫视得以初战即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东方卫视新闻立台优势得以再现,同汶川大地震期间宽松的外部传播环境是分不开的。大地震袭来,包括新闻宣传上级主管部门在内的全国新闻界,恕我直言,实际上是毫无思想准备的,也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完全是凭着中国人的同情心和新闻人的职业良知,奔赴现场、奔赴一线。了不起的是,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采取了十分开明的宏观调控原则,少发或不发刚性指令,对于一些明显是出于记者热血沸腾状态下发生的、看来是“违规”的新闻行为,也采取了颇为大度的宽容。这样,新闻立台方针的落实也就有了自由操作的空间,主管部门还由此而获得了一致的称赞和极高的声誉。香港一家杂志的总编辑在一篇文章中说,“在四川废墟中站起来的信息自由大国,是一个更有文化耐震力的中国。”他说,“当缅甸当局对世纪风灾的救援工作还是讳莫如深之际,中国在灾后的几天内,仍是以坦荡荡的态度,让灾区的信息自由发放,也因此赢得了全球的掌声。犹忆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全国卫生当局曾经疫情不开放,掀起了媒体风暴,引起了民众的猜疑和国际的恶评,但如今在五年之后,中国终于冲破了那种自我设限的罗网,在第一时间发放了灾难的消息。”香港报人的这一评价,应该说是中肯的。

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新闻传媒主管部门的开明调控及其积极效果,首先说明,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相信群众在重大的社会事件化解中总是扮演真正英雄的角色。新闻工作者在国家长期的培养教育下成长,爱国爱党,忠于职守,自然会十分自觉地按法律规范去收集、制作和传播新闻。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雄辩地表明,从最高和最终把关人的角度考察,宽松大度又遵循新闻规律的新闻管理,是新闻立台方针能够坚持到底并收到实效的关键。

这次汶川大地震现场新闻报道,是各新闻传媒的新闻竞技场,也是在实战中对新闻立台方针的一场考试。这场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像东方卫视这样的传媒,以它们的成功经验表明,新闻立台不仅可行、必行,它除了可以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之外,还可以收到许多积极的社会效益。首先,公开而透明的新闻报道,可以最迅速最广泛地唤起民众,同情灾民,参与抗震救灾。救灾之初,并没有国家动员,完全由民众自发,靠什么?就是媒介真情实况不加任何掩饰的公开报道,正是这些令热血中国人不能不奋起的无数事实,成了最有力的战时动员。其次,公开而透明的新闻报道,可以最充分最酣畅地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地震消息传来,有这么多人完全自觉地掏钱捐款,有这么多记者冒着余震的危险奔赴现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通过电视记者的现场报道,普通公民的手机记录,完全知晓事态的严重和灾民需要救助的紧迫。再次,公开而透明的新闻报道,也让许多流言甚至谣言不攻自破。人们说,“谣言止于公开”,这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有人担心,在当前的中国,有没有这么多新闻资源支撑新闻立台?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东方卫视长达十余天大时段、新闻多达1900条的大信息量播出,对这种担心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对于“好事”可以成为新闻资源人们是没有疑问的,“坏事”也可以成为新闻资源已由汶川大地震证实。西方同行说,“坏事是新闻之母”,“最大的坏事是最好的新闻”。这里充满着辩证法的意蕴和从业者的智慧。只要思想解放、视野放开,新闻信息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方卫视定位高远,眼观六路,从全国和全球遍觅信息,何愁没有新闻资源?

关键在全国要有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外部传播环境。相信主管部门会从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成功报道中进行反省,得到一些新的结论。比如,如何理解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突发事件的首报权如何规范?有无必要层层报批?异地采访如何管理?如何构建电视台之间展开公平新闻竞争的新机制?等等。期待东方卫视的朋友们运用自己创造的新闻立台的新业绩,对这些问题有新的感悟和新的解读。

同时,也呼吁给东方卫视这样的传媒企业(目前还只能以事业单位相称)以足够的自主权。传媒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始终没有大的动作。改革家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认为我国现有政治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形形色色的特权、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及领导人自己指定自己的接班人等,而其“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个人,由此必然导致人治。改革的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体制,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的法治型体制”,或者说实现从“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人治型体制”到“民主的法治型体制”的转变。由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设计去考察以新闻立台为方针的电视台体制,则应给电视台以企业性质的定位,给台领导以企业法人的地位和权利,以法律保障其“发什么和不发什么新闻”的完全新闻传播权。只有这样,像东方卫视这样的新闻大台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传媒企业,才能真正办出以新闻立台的特色和风格。当然,这有待全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有待新闻传媒的转制改革。笔者相信,这种等待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举国传媒对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东方卫视在这次大时段报道中行使新闻自主权的魅力展示,不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佐证吗?

新闻立台,除了体制、机制、观念之外,重要的是要有一支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做新闻的团队。这次地震报道中,可歌可泣的人与事许多许多,可令人扼腕、令人汗颜的人和事也不在少数。那些出于绝对功利主义目的往伤员伤口撒盐的提问,那些不顾人死活只管达到自己采访目的的记者,真让我们这些教新闻学的人难受(但愿这些人不是学新闻出身的)。只有把兵练精了,才能在新闻竞争中百战百胜。东方卫视在这方面完全有资格有能力带头做得更好。要知道新闻立台能否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有没有一支优秀的记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