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9660200000057

第57章 为尊严而战(1)

——对汶川大地震电视特别直播报道的探析与思考

■胡智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震惊世界。时隔不久,中央电视台便打破常规,停播了若干已经制作完毕的节目,迅速推出了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题的特别直播报道。此后连续十数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国,聚焦于央视。此次大地震史无前例,此次直播同样史无前例。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中国电视创建50年以来,直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巨的一次电视直播报道。此次特别直播报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出的?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将会给未来的中国电视带来怎样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认真地予以总结、梳理,并做多方面的探究与分析。

一、大地震给中国电视带来了什么

“5·12”汶川地震来得如此猛烈,如此令人猝不及防!地震发生当天,我正在台湾,仅仅不到3个小时就从台湾的媒体上看到了央视的画面。地震发生第二天途经香港时,又从香港媒体看到央视的特别报道。此后我得知,央视的报道已经为全球的各大主流媒体广泛转播。此次央视特别直播报道,为境外及全球各大主流媒体如此大规模地转播,这在央视历史上,在中国电视史上,乃至在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无疑都是第一次。这个“第一次”为央视也为中国电视赢得了空前的光荣和声誉。用一句不恰当的话语来表达,如果说“国家不幸诗人幸”,那此次央视的特别报道可谓体现了“国家不幸电视‘幸’”。

空前的灾难为央视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为什么说“国家不幸电视‘幸’”呢?这是由近几年来中国电视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态势所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成长,电视媒体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在产业化的探索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以收视率为指挥棒的中国电视暴露出若干为业内外所诟病的诸多问题。2007年“纸馅包子事件”无疑使中国电视全行业为之蒙羞,尽管国家广电总局紧急叫停了若干低俗化节目,各大主流电视媒体也在强化社会责任的承担上有所加强,但电视媒体的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关注度的下降、内容的相对封闭,造成了全行业的困惑和焦虑,与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上升趋势相比,呈现出一个传统老大媒体的整体颓势。今年年初,在《现代传播》2008年第1期我与中央电视台高峰副台长的对话中,我们提出了“重塑中国电视尊严”的呼唤与期待。而“3·14”事件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电视没能及时地提供足够的信息,发出我们的声音,导致了西方主流媒体联手展开了“反华大合唱”,使我们的媒介形象,乃至国家形象被进一步“妖魔化”。尽管“3·14”事件背后有复杂的意识形态原因,但电视媒体的滞后与被动,也的确是造成负面影响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5·12”汶川地震,央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判断力,及时、准确、公开地推出了这一力度空前的特别直播报道,遏制了各种谣言、流言的蔓延,获得了巨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电视赢得了尊严,充分证明了中国电视的活力与战斗力,充分证明了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电视直播不可替代、无与伦比的魅力。可以说,大地震使中国电视从近年来的某种颓势中走了出来,“震”出了中国电视的威力。

二、中国电视为赈灾带来了什么

此次电视特别直播,中国电视不仅圆满完成了它的本职工作,同时也扮演了特殊时期的多种角色,发挥了主流媒体特别的作用,承担了主流媒体特殊时期的多种特殊功能。

1.凸显了第一大众传媒的地位与价值

此次中央电视台联合若干家地方电视台对灾区各种资讯信息基本在第一时间予以发布,与其他各种媒体相比,央视的报道涉及到灾情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救灾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完整地呈现了声画全息的现场,所提供的信息资讯既全面又权威,为境内外各大媒体转发引用。除央视外,上海东方卫视、四川卫视等地方电视媒体也同样采取了超常规的方式,汇入电视赈灾报道的洪流。在这一特殊时期,国内外观众将目光几乎全部聚焦于电视,大多数信息资讯主要来自于电视,这使中国电视的收视达到了多年来的一个峰点,中国电视也因其全面权威的信息资讯的提供,彰显了其第一大众传媒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

2.发挥了强有力的社会动员作用

在这一特殊时期,电视传媒不仅报道着灾情、传递着灾区抗震救灾的各种信息,而且主动地担当起党和政府前线“突击队”。一方面电视及时地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声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声音及时地传达到千家万户,传递到国内外;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在沟通、联络社会各界,协调满足各方需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社会动员工作。尤其是在沟通灾区人民的需要和国内外各种参与救助的机构、组织的要求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一台《爱的奉献》大型赈灾晚会,就为灾区筹集了高达15亿的救灾款项。至于在调动救援部队、武警消防队员、医护人员、心理工作者、地震专家和志愿者等方面,以及各行各业各地区与灾区的联系方面,电视所承担的社会动员角色也十分突出,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赞誉。

3.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

此次特别直播报道,央视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直播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指导、指挥抗震救灾的重要信息,让国内外观众能够第一时间听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声音,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温暖与真情;同时在此次报道中,央视及其他各主流媒体也在第一时间现场直播报道了国内外救援者克服重重困难,艰苦救助、舍己忘我的情形;展现了大灾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传达了灾区民众和被救助者在大灾难面前顽强的生命力和质朴的情感。有人以此对比美国的新奥尔良飓风的情形,对比前不久刚刚发生的缅甸风灾的情形,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社会主义中国不可战胜的力量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电视在大灾面前的报道,无疑为良好、正面、积极的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塑造,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4.张扬了中国对人类普世性价值的尊重

记得30多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救灾中,当时有领导人更多地把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作为救灾的第一指令,而此次报道不论是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救援者都把“救人”作为第一指令。恰如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的第一要务是救人一样,中国电视此次报道也把每一个生命的被救助的过程作为第一聚焦点,对生命的尊重这一人类普世性价值,在此次直播报道中得以高度的重视与极大的张扬。不仅对生者生命的尊重,对死难者的尊重和高度重视也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在央视的直播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为死难者集体哀悼的情形,看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向死难者哀悼的情形,如此高调地张扬尊重生命这一人类普世性价值,这在以往的报道中是罕见的。

正因此,中国电视在这次特别直播报道中,赢得了国内外同行,也赢得了世界各国有正义感、有同情心的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尊重。

三、此次特别直播报道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央视“5·12”特别直播报道及全国各主流媒体关于震灾的报道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有客观、主观多方面的因素。

客观上看,“5·12”大地震是新中国历史上强度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甚至是世界史上罕见的一次,所造成的灾难令人震惊,已经超出了国家和局域的界限,成为具有人类性意义的大灾难,因此此次大地震受到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是必然的。

但仅仅依托事件本身的重要和重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曾经有过太多的重大事件无法得以及时、即时、公开报道的教训,此次大地震的特别直播报道之所以能够得到及时、即时、公开的传播,从主观上看,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和政府在政治体制上迈出了艰辛而扎实的步伐。自2003年SARS爆发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推动不断加速,而国务院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刚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生效,仅仅过了12天,四川大地震就突如其来地爆发了。而中央宣传主管部门领导和电视媒体恰巧抓住这一条例刚刚生效的时机,进行了紧急的资源调配,作出了不间断特别直播报道的重要决策。没有这一法规的保障,这一特别直播报道如想实现突破,恐怕将面临重重困难。这一条例的颁布,无疑为此次特别直播报道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和法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