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9660200000046

第46章 记录时代不辱使命(1)

——关于《再说长江》的对话

■张长明、胡智锋

时间:2006年7月24日

地点:中央电视台

对话人:张长明(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再说长江》总监制)

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

整理者:顾亚奇(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胡智锋(以下简称“胡”):《再说长江》是近年来中国电视一个规模较大的制作,播出之后反响强烈。《现代传播》每年都会选择一两个案例进行专门研究,您作为中央电视台的领导、该片的总监制,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这一值得关注的电视个案。首先从“重拍”说起。在电视剧领域,经典翻拍、重拍比较常见,比如“红色经典”,但是其他各类电视节目似乎并不多见,尤其像《再说长江》这么大规模的重拍相当罕见。从23年前《话说长江》产生轰动效应,到20年后重新启动《再说长江》这一大型项目,有人说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经典是很不容易超越的。您作为这一项目的主管台长,请谈一谈当时央视决定立项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长明(以下简称“张”):首先我想说说“重拍”的概念。《再说长江》并不是在原来《话说长江》的基础上,完整地对应着去重拍,而是把长江作为一个载体。20年来,长江发生了太大的变化。20年前,没有长江三峡大坝的竣工;20年前,没有重庆直辖市的建立;20年前,没有青藏铁路的通车;20年前,也没有南水北调工程。因此,今天的《再说长江》是以长江为载体来讲述长江,是在展示今日长江的过程中拿20年前《话说长江》中的一些影像作为资料——这是我理解的“重拍”。长江也是我们的母亲河,也可以视作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的指向。所以说,我们是以长江为载体记录现实,见证历史,给人知识,让人思考。当初,我们在策划这部片子时想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就是要接受、感染、共鸣,现在我觉得要再加上两个字——“思考”,要让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静静地思考。思考什么呢?思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情感,也包括我们个人的人生,因为20年来我们的社会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胡:23年前的《话说长江》营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观,这与当时的收视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那时的电视由于频道、栏目、节目稀缺,常常可以产生“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效应。而今天我们在筹拍《再说长江》之时,周边的环境都已发生了变化,大到外部的政治、经济环境,小到电视的收视环境,都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风头正劲的“超女”,还是让人狂热的世界杯,观众的收视期待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这种媒介环境中,“细细品味,静静思考”会不会成为一种奢望?您怎么看待收视环境的变化对《再说长江》的影响?

张: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很平实的眼光和一种很平实的态度来对待这部片子。就是说它并不见得是一播出就一定给人巨大冲击,而是唤起人们对于我们的母亲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发生的变化进行思考,而且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0年前的《话说长江》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轰动效应,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那时人们的选择余地小。今天的电视荧屏和20年前相比丰富多了,应该说人们对电视文化的需求更加能够得到满足。电视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能够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得到满足,让众多的人喜闻乐见的一个载体。人们的收视习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并给观众更多的选择空间。我觉得,电视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有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等等,《再说长江》只是我们众多电视节目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就是一个大型的电视纪录片。一位观众给我们留言,“看了这部片子让我感到振奋,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气派”。这句话让我们备受鼓舞,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央级的媒体就应该用大投入、大制作来表现这种厚重的、宏大的主题,满足观众的这种文化需求。《再说长江》内容涉猎很广,历史、人文、经济、自然,蕴涵了丰富的知识,能够给人们精神和文化的营养,启迪人们的思想,我觉得这是中央电视台责无旁贷的事情。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没有结论式的语言,也没有拔高式的语言,而是一种叙述式的语言,我们是用一种真实、平实、朴实的语言来讲述长江,讲述长江的人,讲述长江的故事,讲述长江的变化。所以,《再说长江》会不会再现当年的辉煌并不重要,因为今天的观众有着多样的选择。但是好的作品是会流传的,它不会是一阵风就过去了的,它会留下长久的记忆和令人回味的感受。

胡: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20多年来电视的收视环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电视产品在丰富,功能多样化;另一方面观众的接受、选择也多样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好用原来只有一两套节目时的收视效果来衡量今天的节目质量了。《再说长江》无疑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好多观众所说的“中央电视台的气派”!那么,如何理解中央电视台的气派,或者说这部片子如何体现这种气派?观众可能是一种直觉的判断,作为总监制,您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是怎么样的?

张:看一个媒体的实力,就是看它的品牌价值。要说它的“气派”其实就在于它有没有这个品牌。中央电视台现在的发展方向是频道专业化,专业频道品牌化。怎么样才能产生品牌?我个人画了一个品牌创立的规律链条:品牌靠质量,质量靠创新,创新靠技术,技术靠人才,人才靠管理。我讲的技术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我们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它也遵循这样一个过程,综合循环,互相带动。要产生轰动效应,要有这样的气派,就得从中央电视台整体发展战略出发,从我们整个的发展链条出发,这才能构成我们的整体实力,有了实力才能打造品牌。从表面看,《再说长江》是我们推出来的一个有社会影响力、具有品牌价值的电视节目,实质上其背后是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不断培养和锻炼优秀人才的一个结果。因此,《再说长江》不仅是近年来我们台推出的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一种体现。中央电视台整体实力在提高,在壮大,因此才能体现出这个“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