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9660000000062

第62章 后记

本书是《现代传播》“新闻学与传播学”栏目1998至2008年传播学类文章的选辑。

全书共收录25篇文章,占所有已经发表的新闻传播学类文章的近二十五分之一弱。

“新闻学与传播学”是《现代传播》的核心栏目之一。过去十年,这一栏目见证了中国社会媒介化的进程,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与完善、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它承载了本领域学人的探索和积累的丰硕成果,并伴随着业界实践不断成熟和完善。

1998年到2008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对于时代主题、社会问题和学术话题的关注与研究应时而动,新闻传播学是较敏感的学科之一,传播学也在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成果,寻求传播学的中国问题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传播学科的发展是从借鉴开始的。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者们译介和研究国外的一些传播和传媒理论,包括一些批判性的研究。这种跨文化的学术生产过程在过去十年进入高峰。龙耘教授翻译、美国麦克·摩根及詹姆斯·尚翰的《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一个总体评估和元分析》是本刊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大篇幅译述之一。这是迄今为止对于传播学涵化研究较为全面的论述文章。刘建明教授《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是对西方经典传播理论借鉴基础之上的再发展与再研究。邵培仁教授《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是对西方媒介恐慌、恐怖论较为深入分析的文章。在《伦理的追问与学理的批评——对西方电视批评理论的一种解读》一文中,时统宇先生基于对世界电视理论与实践的长期观察,做出了深刻的解读。赵月枝教授身在国外,心连国内电信传播实践,她的《全球电信危机和产业重组的困境——一位美国学者的分析和警示》是一片重要的他山之石。

新闻传播学是在1997年成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进一步促动了学科、学术和相关学人的发展与进步。这和本辑图书选择文章的时段几乎不谋而合。也恰恰是在这十年之中,传播学开始着力关注中国自己的问题。传播学者以高度的热情在借鉴西方传播学实证与批判的双轨方式中,立足于中国现实,生产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成果,逐渐承担起了对中国现当代社会阐释与建构的重任。

吴廷俊教授《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社会环境》一文敏锐地意识到了新媒体、社会发展及大众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张国良教授《行为变量对议程设置敏感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是本刊刊登文章中对于实证研究运用较好的一篇。该研究借鉴西方议程设置理论,研究中国受众行为。黄升民教授《社会意识的表皮与深层——中国受众广告态度意识考察》一文以广告为例,观察媒体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联;程曼丽《从历史角度看新媒体对传统社会的解构》一文较早观察到新媒体对中国社会深入肌理的影响。这两篇文章均为社会传播理论的佳作。童兵教授关注青少年成长的跨文化传播语境,在《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一文中较早提出媒介素质教养的重要性。张君昌先生在提出“超媒体”概念后,遭到质疑,他在《“超媒体”还是媒体吗?——答友人学术质疑》一文中,较早阐述了媒介融合的趋势。郭镇之教授《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则是当今研究中国移动电话传播特征的力作,也是以媒介与社会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代表性作品。

正如专家所说,传播学就像一个十字路口,很多人都要走过这里,但是研究的视角来自四面八方。十年中,研究者从多视角对传播学科相关理论进行拓展和创新研究。

陈卫星教授以其深厚的传播理论功底关注影像传播问题,《影像:传播悖论》是他的得意之作。尹鸿教授《媒介竞争中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电视改革中很多根本性问题。孟建教授在2002年关注视觉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在本刊发表了《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论的诠释》。丁未教授敏感地意识到网络可能给中国社会民主与自由发展带来的影响,她在《网络空间的民主与自由》一文中较早对此方面问题进行了介绍与阐释。朱光烈先生始终以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他的《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是近年来的重要作品之一。心理学是传播学的奠基性学科之一,刘京林教授是中国传播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她的《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是教授近年的新思考。我们也选择了著名的新媒体研究人和实践者方兴东先生的《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一文,作为我们新媒体传播研究的代表性作品。石长顺教授、石永军博士在《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一文中提出了公共传播的理论方向和实践趋势,是大陆至今研究公共传播为数不多的佳作之一。

研究方法的突破是传播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学科研究方法多借鉴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但是在具体媒介传播研究中,传播学者总是能够有所创新。刘燕南教授《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能够成为这种创新的代表。

反思与批判是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很多传播学者一直保持着对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关注,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徐小鸽老师《国外有关中国传播的研究:描述与分析》、黄旦教授《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段京肃和白云老师《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2000-2004)——基于CSSCI的分析》是两篇重量级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于文章的选择具有绝对的不完整性,不能够涵盖到传播学科所属的各个分支;由于篇幅等原因,有很多优秀文章并没有被编选进来,难免存在“遗珠之憾”。

本书文章作者多是第一代传播学研究学者和本领域研究中的顶尖专家。多年来,他们用心血捍卫着这个学科的合法性,推动学科不断创新发展,也促成了本栏目的成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期待着专家学者们继续关注、关心、支持刊物的发展,更期待着目前学界的中坚和新生的力量能够在传播学研究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刊物即将改为月刊之际,“新闻学与传播学”栏目愿意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本书中内容排序是根据文章在《现代传播》刊出的先后顺序。个别文章中的内容根据作者要求有小的调整。出于各种原因,作者简历编后未及请作者审订,考虑不周之处,还请作者海涵。由于编选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定有一些不当之处,对于各项内容处理定有不周的可能,还请专家学者原谅并不吝赐教。

张毓强

二〇〇九年十月于传媒大学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