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9659800000073

第73章 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2)

2.新闻传播模式的诸多变革是后新闻业时代的端倪。在新闻传播模式上,点面为主的传统大众传播模式,或者说以新闻媒介组织为中心而向社会四周扩散传播的单向传播模式,以及简单的互动模式,可能被新的传播模式所代替,至少现在已经受到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以媒介组织形式生产的职业新闻的垄断地位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在新技术(比如初级的BBS技术,电子邮件技术,到相对比较高级的博客技术、播客技术、威客(Wiki)技术等)支持下的“民间新闻”将会迎来春天。事实上,自从网络传播技术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之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出现了诸多变革,有些变化可能就是后新闻业时代的端倪。人们看到,“网络媒体的传播,既有一对多的传播模式,除此之外,还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模式。网络媒体所采用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

而在新闻传播业时代是以新闻传播组织、机构为核心的“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去中心化的传播’,使新闻传媒和收受者的关系建立在更为平等的基础之上。”“从‘树立中心意识’的传播到‘去中心化的传播’,无疑是传播方式的一种历史性的进步。这种进步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收受者作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其主体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确认和尊重,作用得到了高度民主强化和充分发挥。”而在“去中心化”的趋势下,“媒体将从信息的主体提供者,变为信息的网际组织者;从信息的单向发布者,变为信息的全程管理者”,这样的判断和当下的现实还不太符合,但很有可能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景象。

3.新闻“产消者”的出现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主体标志。与传播模式变化有着内在联系的是,新闻传播要素(传播内容、传播者、传播媒介、收受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已经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新闻传播业时代的新景象,集中表现在传播者和收受者关系的变化上。在网络及相关技术支持下,人人都是传播者已经成为事实。尽管在常态情况下,组织化的职业新闻传播者保持着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民间的个人传播者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引领新闻传播的走向。昔日那些多少有些被动的收受者,今天变为了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化的、公共化的新闻信息(不限于新闻)传播者,这种传收关系的变化,对传统的以媒介机构为核心的新闻传播模式带来重大影响,对新闻的整体社会构成带来重大影响,民间新闻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好多年前,美国的一位学者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就说:“今天,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无论在成都也罢,西藏也罢,每个人都可以把信息放到网上。如果该信息的确有价值,就可以慢慢地传播到很大的范围,最后成为轰动世界的消息,这很危险,但同时也很激动人心”。

今天,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新的景象,维基(Wiki)技术维基(Wiki)技术就是组织大规模协作以获得无限创造能量并使其创造物为社会共享的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创制模式,当然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新闻传收模式,它使所有人在原则上既是新闻的创制者,也是新闻的收受者,即传播者、收受者角色在双重化、一体化,新闻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的作品,共同的产物,可以说,一种新的角色——产消者(prosumers)——在新闻活动中已经出现所谓“产消者”,就是说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这其实是精神产品消费中的典型的、也是普遍的现象。消费者在消费中生产,在生产中消费。精神产品的消费过程,也是再创造、在生产的过程(解释学反复论述的核心正是这一点)。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这种再生产能够以新的产品形式传播出去,不像过去只能在逻辑上存在这样的过程。这与传统新闻传播业时代传播者与收受者的关系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因而,维基新闻形态的出现,也许会成为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生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上,有人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传统媒体垄断的新闻信息传播将因公众的参与而走向媒体与公众共同运营新闻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然而,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事情的另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鼓动下,新闻传播业(特别是主导着世界新闻业整体状况的西方新闻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与十几年前相比,已经大不一样。全球性的媒体“巨无霸”破土而出,改变和动摇着整个世界的新闻传播生态和秩序,甚至改变着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传统关系,改变着传播者与收受者的传统关系。新闻媒介(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影响力越来越大,收受者在它们面前,显得异常的渺小,因而媒体传播的新闻以及其他信息不是按照收受者的愿望和需要选择的,而是传播者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给予的。人们渴望的传收平等关系、互动关系,实质上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而已。有研究者认为,伴随着新的媒介垄断,媒体越来越追逐商业利润,唯利是图,玷污了新闻和公共机构的正统精神,更为严重的是,“媒体已经成为一股明显的反民主的力量,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它甚至蔓延到全世界”。看来,新闻业的未来,并不是一派乐观的民主景象,新闻内容不会是简单的民间创造盛宴。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新闻传播,到底会有怎样的景象呈现,仍然是不十分明朗、不确定的。传统新闻传播业时代之后的新闻业,到底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性质的影响,还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索,也需要耐心地等待。

4.图像化传播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符号形式上的显著标志。用来传载新闻信息的符号(包括非语言符号)方式上,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形式上以文字符号为主的时代,很可能要让位于形式上的以图像为主时代,最起码是形式上的文字、声音、图像并重时代,从而真正实现符号与非符号的统一境界。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各种影像成型创制技术等,为这种统一提供了支持。有学者这样写道:“人类发明对活动声像的记录与传输……核心目的就是突破符号传播的间接性,而达到‘亲身经历’或‘准亲身经历’的境界。它是真正而彻底的眼和耳的延伸,是真正突破时空限制的‘耳闻目睹’。突破符号性,正是活动声像超越于任何传播媒介的革命性价值所在。它彻底实现了不借助符号的超时空传播。”确实,一个读图时代正在到来,将新闻源的实时形象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或者想方设法以图像的形式将新闻事实呈现出来,已经成为职业新闻、民间新闻追逐的潮流,这也使我们想起了麦克卢汉的一段话:“新的传播媒介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它们就是自然……超越了书面文字,我们重新获得了我们的整体,我们不是在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层面上,而是在宇宙的层面上获得这一整体。”可以确信,与传统新闻传播业时代相比,在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承载新闻信息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的方式,在形式上很可能是以图像化为主的时代。

三、后新闻传播业时代可能出现一系列背反性情形

在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有可能出现一系列背反的问题和情形(我们在前文实际上已经有所说明)。我们简单罗列几条,以示说明。

比如,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业中,传播技术的核心化作用会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闻传播领域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我们不能将传播技术神化,但技术的进步和技术的“傻瓜化”,一方面使新闻传播机构具有了空前的力量,上天下海,无孔不入,但另一方面也使新闻媒介组织化的新闻传播不再显得那么神圣和神秘,普通百姓同样可以像职业新闻人那样传播一些新闻。于是,职业新闻与民间新闻将会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当然也会形成合作关系)。技术一方面使新闻传播的基本追求——真实反映事实的面目——变得更加容易,但另一方面也使新闻造假变得易如反掌。这是一个奇怪世界,一旦人们识破天机,再要塑造神秘,实在是比登天都难。

又如,新闻传播主体和一般信息传播者的日益大众化、公共化,一方面使公共空间、公共领域在不同媒介上扩大,另一方面则使人们面对面的公共交往减少,人们越来越乐于直接与自己的媒介、电脑对话,而不是与真实的人、直接的话语对话;一方面是人们的空间距离越来越短,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一方面是通过媒介的对话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是相互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或者说后媒介时代,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数和问题,等待着人们的兴趣和智慧……

再如,职业传播者既以媒介组织成员的身份、按照媒介组织的标准传播新闻,也在其私人空间以个人的名义充当个体化的新闻传播者;同样,新闻收受者既可能以基本上与他人无多大差别的方式收受新闻,也可能完全根据个性化的新闻需求去预定新闻、搜索新闻。传发新闻与收受新闻都将变得更加自主、自由,使新闻自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但也越来越变得私秘、隐蔽。

后新闻传播业时代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将会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新闻传播欲望、需求欲望,更有利于人们实现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但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创造出来的新观念、新事物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所期望的,也不一定有利于新闻业正常发展,以及社会良性运行。但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它在性质上永远都是两面的、多面的,当你对它作肯定性解释和理解时,千万不要忘记进行否定性的分析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