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9659800000024

第24章 辩证取向与新闻报道(1)

■张振华

广播电视尽管有其产业属性,当前我们对这种产业属性的认识还远不充分,对产业功效的开发与释放还远不到位;但广播电视的本质属性是新闻传播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大众的喉舌。因此,坚持新闻立台的思想不容含糊。

尽管广播电视有传播知识、提供文化娱乐和提供服务等多种功能;尽管在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中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不占首位(据广电总局计财司统计,2000年我国各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比例是:新闻节目占9.7%,专题节目占9.9%,教育节目占2%,文艺类节目占59.8%,信息服务类节目占8.6%,广告占10%);尽管文艺类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新闻节目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其中的电视剧又是一个台创收的支柱,但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的主导性、主干性、灵魂性节目,这一点也不容置疑。

一、最近20年来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粗略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特别是电视新闻,量少、面窄、时效差、品种单一。与新闻立台的要求和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的期待相距甚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二十多年来,广播电视的新闻改革与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成绩。如果以十年为计进行粗线条勾勒,可以说,前十年,即上个世纪80年代,广播电视的新闻改革与发展重在推动消息类节目的数量扩张;后十年即90年代,则重在新闻性栏目的创办及新闻性节目的结构优化和深度开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与提高。在前十年的首轮改革与发展中,地方台走在了前面;后一轮中央台则发挥了领军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中的新闻一天只有一次,并且大都是政治性新闻,而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社会新闻及国际新闻数量极少。这种新闻节目次数少、报道面窄、时效低、新闻供应量严重不足的半荒漠状况,对受众而言,显然难以满足他们通过广播电视及时、充分、全面地了解国家与世界的渴求,使之处于信息饥渴和半饥渴状态,不得不转求国外信息渠道;对社会来说,这种信息稀缺和信息流通滞后的状况也不利于了解和融入世界,跟上时代的脉搏与步伐,不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对广播电视来说,则将“新闻立台”置于一种实不符名的尴尬境地。

为了改变新闻在广播电视中这种严重跛足的状况,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的广播电视工作者首先从时间、空间上着力拓展消息性新闻节目的数量与布局。1982年1月,上海电视台率先打破中国电视新闻一天只有一次的局面,在每晚9∶00开办了《晚间新闻》;同年7月,广东电视台率先开办了《午间新闻》;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首办《英语新闻》;1987年,广东电视台每天将新闻节目增加到12次。在他们的带动下,各地电视台新闻节目迅速增加,以致“整点新闻”及专门的新闻台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经济新闻、科技文化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和国际报道不仅在综合性广播电视新闻中的比例有了均衡性增长,甚至开设了国际、经济、科技、体育、娱乐等专题性新闻,从而使消息类节目从次数到品类都有了增加。

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数量扩张不仅大大提高了新闻节目的负载量和时效性,丰富和扩展了报道面,争取和扩大了受众,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关于国内、国外、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流通,增强了社会的信息活力,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相对充分的舆论环境和信息支持。与此同时,不仅使广播电视新闻立台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体现,而且推动了印刷媒体新闻改革的意识和力度。

第二个十年即上个世纪90年代,在消息类新闻节目基本满足了受众需要的基础上,中国广播电视工作者为了打破新闻节目只有消息类节目的品种单一的局面,转而向新闻的深度报道推进,创办各种新闻性栏目,将新闻性节目专题化、专题性节目新闻化,以丰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类别和深度。

从1993年5月起,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台陆续创办《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新闻纵横》等评论类、舆论监督类、调查类、人物类(如《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新闻性栏目,不仅丰富了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品种、样式和节目架构;使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开始走向层次化、立体化和专业化,增强了广播电视新闻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增强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竞争力和感染力;而且使具有原创性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即具有广播电视自身个性、风格、特点与优势的新闻性节目)的节目架构、节目形态、节目机理、主持风格与话语风格变得清晰起来、硬朗起来,从而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开始走向了成熟。

特别是以《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不仅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冲击力、监督性、建设性、权威性和吸引力,而且创造了开展健康、有力的舆论监督的新鲜经验。在这些节目的带动下,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性专题纷纷推出,印刷媒体也借鉴广播电视的先行经验,加大了评论类、舆论监督类栏目的开发和建设。有的报纸索性同广播电视联手,转发广播电视优秀新闻栏目的文字稿,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印刷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信息单向流动的局面。90年代广播电视各种优秀新闻栏目的推出,不仅为广播电视新闻改革带来一股强劲的清新之风,而且推动整个中国新闻界的新闻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尽管广播电视新闻改革在过去20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广大听众、观众仍有不满足感,他们对进一步改进新闻报道仍抱有强烈期待和强烈要求。

最近,中央电视台委托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和央视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历时一年,做了一次“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其中有两点情况值得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其一,在对观众“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回答中,电视新闻降了位置。在1997年的同类调查中,电视新闻排在观众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首位,但这次却降至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天气预报。

其二,这次调查显示,在观众认为目前影响和困扰电视界并亟须加以解决的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都是关于电视新闻的问题:

第一,认为电视新闻应当加强对老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力度。持这种观点的占77.3%;第二,希望加强对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批评、监督力度。持这种观点的占73.1%。

这两点如果反过来解读,可以理解为,当前有77.3%的观众认为电视对普通百姓报道不够,有73.1%的人认为电视对各种丑恶现象的批评、监督力度不够。

从这次抽样调查可以看出,尽管广播电视新闻改革在过去的两个十年迈了两大步,但绝不能满足现状,而必须与时俱进,继续提高。

二、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几点想法

广播电视新闻改革,说来说去无非是两种思路:

一是扩大外延。包括增加新闻节目,增加新闻性栏目,扩大报道领域和报道内容,扩展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丰富新闻报道的品种、样式和手法等。

二是优化内涵。比如提高消息类节目的有效信息含量和信息含金量,拉近新闻节目同实际生活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提高新闻性栏目的针对性、监督性和建设性等。

扩大处延也好,优化内涵也罢,都只是方法,而正确的方法只有建立在正确的理论、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才能收到广播电视新闻改革正确而实际的效果。这种正确的理论、立场和观点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说,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如果再集中一点,我以为,新闻报道和新闻改革的核心是必须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防止和摒弃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形式主义,防止僵化、绝对化和片面性。

下面,围绕新闻报道和新闻改革的几个辩证取向,也可以说新闻改革和新闻竞争的几个结点谈点看法。

(一)关于舆论导向的把握和取向问题

1.如何把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同严格遵循新闻规律的关系问题

新闻报道既要讲究政治思想取向,又要讲究业务思想取向。政治思想取向集中体现在舆论导向问题上,业务思想取向集中体现在新闻规律问题上。

舆论导向和新闻规律对新闻报道都十分重要,但这二者又不是等标、等值的。新闻报道属于意识形态、上层领域中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形态,因此新闻规律、新闻报道活动必须讲政治,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而不能把新闻规律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如果新闻报道政治取向不符合国家利益,那么,报道本身越具新闻性、轰动性和卖点,对国家利益也就越具相悖性和破坏性,也就越为国家所不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包括现代西方国家,不仅会打压在报道上与他们立场相悖的外国媒体和记者(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当年轰毁南斯拉夫电视公司;以色列军队占领纳布卢斯电视台,用坦克、橡皮子弹和催泪瓦斯驱赶打算采访被围困的阿拉法特的外国记者等);甚至也不允许本国媒体单纯地追求新闻性、轰动性和卖点,单纯按照新闻规律自行其是(如1983年美国出兵格林纳达,2001年美国轰炸阿富汗,都是世界关注的新闻性事件,但前者美国对派出的记者和所发报道都有严格控制,后者则根本不允许媒体记者随行报道。甚至“9.11”事件之后,有关纽约世贸大楼崩塌的画面美国政府也提出严格的刊播规定。“9.11”事件使拉登成了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但美国不仅不允许美国媒体随便使用来自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关于拉登的报道,而且还通过指使美国厂商从半岛电视台撤回广告的做法为其制造困难)。西方国家常常挂在嘴边,并借以攻击别人的所谓“新闻自由”,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让位于“新闻控制”。可见,新闻报道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利益是国际新闻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一个普遍法则,绝非某国所独创、独有。

因此,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必须讲政治、讲纪律,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从、服务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这是不容置疑的。

特别是当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而处于低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加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以及传播手段的发展,各种思潮、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及渗透与反渗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的调整引发了很多新的矛盾;包括广播电视本身,在坚持喉舌性质和公益性质的同时,也在开发其产业功能,以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正确的报道方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尤其需要从大局出发,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报道上的稳健。

但是,既然新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除了要把握舆论导向,还必须强调和尊重它自身的业务规律和特点。如果说新闻是“体”,导向是“魂”;虚妄之“体”,则“魂”必难附,而新闻规律正是解决“体”的问题。因此如果仅仅强调把握导向,甚至把导向问题简单化、绝对化和排他化,走到导向决定论和唯导向论的地步,认为只要导向正确,就可不计其他,就可以降低对报道艺术的要求,就可以不讲新闻规律,不讲新闻的基本要素,不讲报道的实质性内容、报道的角度、形式和报道技巧;搞得新闻不新,新闻无闻,通篇是空话、套话、大话,这种所谓坚持正确导向的做法其实是最容易做,但也是最不负责任和最有害的做法。因为它把导向问题虚化、弱化、外化、躯壳化、空心化、形而上学化,是对舆论导向的一种加害,是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求的一种歪曲理解和歪曲操作。这样的新闻不仅会因为人们不愿听、不愿看而失去被导的对象,根本谈不上什么导向作用,还会损害新闻事业乃至党的形象与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