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9659700000004

第4章 作者介绍(2)

金冠军: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执行副院长,中外传媒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专业论文:《文化管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视角》《国外文化管理体制与经营方式初探》《文化资源的市场机制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当代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基本类型》《加入WTO对我国影视业影响研究》《十字路口:当代中国大众传播产业发展再思考》《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制度转型与政策冲突:当前国际传媒发展的基本点》。

主要著作:《中外文艺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市场经济与文化管理》《影视艺术技术丛书》(主编)《明天传播学丛书》(主编)《传播学通论》(主编)《明天影视艺术技术丛书》(主编)《冲突融合发展——关于文化全球化和WTO的思考和对策》(合著)《全球化视野:传媒产业经济比较研究》(主编)《中国传播思想史》(主编)《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主编)。

姚德权:法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传媒投融资与传媒规制、公司治理与绩效评价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重点项目等课题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经济学文摘》等二次文献摘转40多篇次,被《经济学动态》、《现代传播》、《编辑学报》等刊引用160多次;成果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首届社科基金课题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第九届和第十一届、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等。现任《财经理论与实践》主编。

罗琴: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曾在中国唱片总公司音乐编辑部从事民乐、民歌唱片,录音带的编录工作。后调广播电影电视部总编室国内宣传处,负责期刊编辑和在文艺处负责中外协拍合拍电影、电视剧剧本的审查及协调工作。1990年调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工作。

1998年任总编室宣传规划处副处长,2000年任宣传规划处处长。2004年任总编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电视宣传管理工作,多次参与全台大型宣传报道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工作。组织研究并负责实施《中央电视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中央电视台频道考察评估方案》和《中央电视台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

叶皓: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兼任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

著有:《用人启示录》《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跨向新世纪的用人观》《领导班子团结问题研究》《党旗在社区高扬》《机遇属于强者》《西方国家权力制约论》《政府新闻学——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政府新闻学案例——政府应对媒体的新方法》《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等书。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近年来,专心于与媒体应对有关的政治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等边缘交叉性学科问题研究。发表在《南京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刊物上的《应对媒体——政府、媒体、舆论的新视角》、《试论公共行政中的媒体应对》、《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等论文,是我国学界最早从政府行政主体角度研究媒体应对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论文;专著《政府新闻学——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建立了政府新闻学的研究框架,在国内外学界与新闻界引起较大反响,并得到广泛认同。

黄勇: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发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7月生于浙江省平阳县。1965年参加工作。197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曾任北京广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现代传播》主编,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办公厅副主任、法规司副司长,直属机关党委党务副书记,曾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划院院长、发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有: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电影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向阳:原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1941年11月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干部。

1965年7月,中共江苏省委大学生队队员;1971年,东台县文教局教研室副主任;1974年10月,江苏省团校教员;1980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秘书、副处长、处长;1986年2月,中共淮阴(现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1989年9月,江苏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1999年7月,兼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台长;2001年6月,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巡视员。

作为一名实际工作者,多年注重理论学习与理性思考,坚持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有意识地将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以增强工作中的创造性与开拓性。曾对领导班子群体结构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进行过具有一定开拓意义的研究。到江苏省广播影视系统担任领导工作以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广播影视事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的敏感问题方面来,又有了新的理论积累。提出了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具有产业属性、关于台长也是经营者、关于现行管理体制容纳不下广播电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关于媒体的产业化经营必然导致成本管理、关于广播电视的市场营销管理等观点,尽管在论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与完善,但在总体上是富有创见的,受到圈内人士的肯定。2001年11月被中广协会评为首届“十佳”理论工作者。

2006年12月《南方电视学刊》十周年特刊作为“最资深电视人资质作者”。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师大校级重点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戏剧影视广播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

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30余次被《新华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摘引》《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刊物全文转载。近年出版著作主要有:《从文学之隅到影视文化之路》、《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研究》、《跨世纪中国电影传统史评》、《中国电影艺术史》、《影视艺术史》、《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影视艺术理论》等十余部。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从学、从业于广播学院,专注于广告理论与历史、新闻传播研究,主讲广告概论,广告战略研究。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专著:《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活动的理论与操作》、《广播电视概论》;编著:《影响力营销》、《寻找广播榜样》、《中国广电媒介集团化研究》、《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产业化透视》、《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等。

胡智锋: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是新闻传播及广播电视领域第一位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入选“新中国60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国家级名刊《现代传播》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工作多年,为推动中国影视教育与学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是中国电视美学、电视传播艺术学的开创者之一,以《电视美学大纲》、《影视文化论稿》、《电视传播艺术学》等近20部学术著作和200余篇学术论文,在影视学界享有盛誉,成为广播电视艺术学公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提出的中国电视应走“本土化”道路,以及“三品”、“五时”、“五种新观念”等观点在中国电视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国内最为活跃的电视策划人之一,参与了大量知名电视频道、栏目及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其中如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和《再说长江》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推崇的格言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诗意提升现实,智慧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