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9659700000027

第27章 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3)

所谓产业价值链指的是以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这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产业价值链是一种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资源的配置与组合;二是这种配置与组合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或杂乱无章的组合,而是围绕着某项核心价值或技术来优化与整合的;三是这种配置与组合是否优化的判别标准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资源的全部潜在价值。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发展空间主要是沿着以下两个方向展开的:

1.跨媒体的产业链条的建构

这就是所谓传媒扩张中的“一体化”模式,即将过去的单一层次的媒体生产通过媒体扩张,形成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及图书出版等多层次、立体化的媒体运作,不但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客户资源、受众资源、品牌资源等)的利用效率,极大降低运作成本,而且有助于形成和提升传媒的品牌及社会影响力。

2.跨行业的产业链条的建构

用形象的语言来说,传媒产业的赢利模式一般有四种:一是“卖内容”;二是“卖广告”;三是“卖活动”;四是资本运作。我国传媒产业的一个基本现实是,过度依靠“卖广告”这种单点支撑的赢利模式,这不仅使传媒经营的风险程度很高,高度受制于广告业的风吹草动(有研究表明,如果广告收入在传媒整体收入中超过70%,或某一类别的广告或某一广告公司提供的广告占传媒收入的30%以上,对于该传媒而言,都将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传媒经营发展进入到一个很难继续提升的“平台期”。跨行业的产业价值链的建构就是要突破这种“瓶颈”,赢得“多点支撑”的经营格局。具体而言,这种从传媒既有核心价值资源出发的跨行业经营模式的展开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1)传媒品牌的扩张。利用已有的传媒品牌从事传播领域以外的业务,如以传媒的品牌进行会展、调查、咨询等业务;

(2)传媒资讯的深加工。将传媒作为“信息总汇”的资源优势盘活,针对企业或社会组织的专门需要提供专项资讯服务;

(3)传媒已有客户群、发行队伍的价值再开发。利用已有的客户名单进行某种资讯服务的“精确营销”;利用已有的发行队伍组成高效、诚信的物流配送系统;

(4)开展某种评价活动,用活动来扩张和“制造”传媒的市场空间,并且活动本身也能够获得极大的价值回报。这种活动多围绕着建立某种行业标准而展开,应该说,没有什么比建立行业标准更能影响一个行业的了。

(四)从“粗放式”经营到“专业化”经营:传媒产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由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因此,在经营模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粗放化经营的特点。随着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到了应该“寿终正寝”的时候了。而所谓“专业化”经营中的“专业”是指专业的智慧、专业的能力、专业的操作,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媒产业扩张中的“权力嫁接”模式即将让位于“资本联姻”的模式

当前我国传媒业两种不同的扩张模式:“权力嫁接”模式与“资本联姻”模式。所谓“权力嫁接”模式是指直接使用行政权力来配置传媒市场的相关资源,以权力的意志来实现传媒产业的扩张,并且权力单位直接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然而,权力意志在参与传媒市场资源配置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它在传媒扩张时的价值取向不是依照提升传媒影响力、竞争力的要求,而更多地考虑的是合并后政治上的利益分配是否均衡;在权力意志指导下的传媒产业扩张极易形成市场的垄断、消解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市场竞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权力的特点在于相关权力单位具有层级性的特征以及每一权力单位在权力行使中的限定性的特征,这样,优势传媒往往会因为其“级别低”而无法兼并“级别高”的传媒,甚至有反被劣势的“高级别”传媒吞并的案例发生;其次,由于权力的条块分割,优势传媒无法逾越既定权力分布和划定的行政割据,跨媒体、跨地区的传媒产业扩张便无法有效地实施。

而“资本联姻”模式是指以资本作为联结相关传媒资源的纽结,以提升传媒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产业扩张的价值取向,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资本单位。资本可以不受地域、行业的限制,积极寻求与有效益的媒体组合,以极其敏锐的市场敏感去抓取新的市场生长点。

实现上述转型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我国传媒业的资产属性是国有资产,但当前媒介的市场扩张行为又是以权力单位为主体来进行的,这样就存在着一个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这种出资人的缺位就使得媒介无法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如何建立我国传媒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是我国传媒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作为一个“利好消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讨这方面的政策法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整套符合中国传媒发展实际的政策法规出台。

2.一般性地运作传媒的方式将让位于个性化地运作传媒的方式

所谓个性化地运作传媒至少有两层含义:

从技术标准上看,在传媒生态圈不断丰富的压力下,各种传媒在营造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时候,将逐渐摒弃泛化了的传媒功能定位,而向着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所拥有的特定媒介的技术可能性的方向回归。例如,广播的发展空间就在于充分发挥广播在传播方式上“非独占性”好、传播渗透力强的特点,借此瞄准特定的对象性人群和对象性需要,打造相关的传播产品;而目前的网络之所以被人们冠以“弱智化”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与它对于自身的高科技的技术可能性利用率太低的现状是不无关系的。而近来被网络界所推崇的“google”模式,就在于它作为搜索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网络的智能化技术,它向上网者所推出的网络广告,不是如大多数网站那种你不看也要看的“硬推”,而是根据上网者的IP地址以及上网者使用搜索引擎时所输入的主题词来智能化地做出判别,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的广告条目,并且以一种相对被动的方式等待上网者选择性点击。

从传媒的市场定位和操作的角度看,个性化即意味着单纯化,它要求传媒将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如何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专业化,其实就是专门化。当运作的一般品质无法明显优于对手的情况下,减少市场诉求,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某一方向上时,数量的集中就意味着质量的提升和优势、“卖点”的获得。

3.从掌握渠道向着掌控终端延伸

在传媒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谁拥有渠道(表现为拥有通达市场的媒体版面和时段),谁就是市场追逐的对象。因此我国传媒产业曾经可以用非常省力的方式,赚取非常多的经济回报,但是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及传媒竞争的白热化,传播通道在传播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已经不是“稀缺资源”,不能构成竞争的最大卖点和优势,而对于传播市场的终端“客户资源”(广告商、受众等等)的精细了解和牢牢掌控,便成为下一轮传媒业经营中的最为关键的“制胜点”。

从传媒生产的内容特质的角度说,现代社会也要求传媒和传媒人从过去那种简单的资讯提供者的角色扮演转变到“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这样一种智慧型信息提供者的媒介角色扮演。无论是进行信息管家式的服务,还是成为社会的舆论领袖,都意味着媒介不但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及时、充分、周到的资讯服务,而且同时要求他们站在目标受众的立场上,零距离地为他们进行具有某种“专属”性的资讯解读、信息整合以及进行相关的价值判断。可以说,谁对传播市场的“终端客户”掌控得最为有力,谁就拥有未来的传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