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9659600000046

第46章 心灵的畸变与救赎(1)

——论当代长篇电视剧对心理问题的关注

■周安华、穆昕

21世纪对人类来说,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全面繁荣的世纪,伴随全球化浪潮的涌动以及一系列科学和文化成就的获得,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分地展示着自身的灵动智慧,演绎着惊世骇俗的历史奇迹,追求并实现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理想。然而,这一切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心理疾患在全球范围内泛滥成灾就是其代价之一。

市场化和竞争的加剧,增大了中国社会财富的总量,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同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精神疾患和心理问题也十分普遍、十分突出。环视我们周围的生活,不难看到由于压力巨大、竞争失败、失恋婚变、挫折灾祸等等所引发的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以及自卑、多疑、郁闷、嫉妒、仇恨等心理扭曲。虐待和自虐、强迫症、嗜血症等精神变态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它们正在和已经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改变21世纪中国人心理亚健康状态已经刻不容缓。

电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方式是社会的晴雨表,其时尚和潮流意义上的价值核心是变革焦点的捕捉、世态人心的关怀以及对人类生命方式、理想未来的思考。因此,在中国人面临突出心理问题的今天,电视艺术不可能不对普遍的精神滞障投之以深切关注的一瞥,从而以凝重的心灵拷问和精细的心理剖析征服受众,寻求积极的情感呼应和广泛的共鸣。

心理问题电视剧的产生以及热播,一方面如上所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与启示,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精神生活要求提高,观赏趣味转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说到底它点中了当代人的“心穴”。

正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人的生理需求处于其全部需求的最底端,而位于最顶端的需求是通过自我实现以达到个人精神需要的满足。随着国家现代化事业蒸蒸日上,广大观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也有了很大改变,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和视觉愉悦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心理方面的需求正不断增长。即便许多观众无法亲身演绎,也希冀借助荧屏中角色的真实刻画,获得一种代偿性的经验满足,化解心理压力,纠正精神偏差,以阳光心态正视转型历史中的诸多困难。显而易见,更多的人已厌倦了调侃厮杀,厌倦了空洞奢华的排场,时刻期待着从电视作品中发现人及其同类心灵的隐秘。因为,荧屏画面上揭示的是角色的内心世界,触及的却是每一位观众心底的秘密。

我们曾看过不少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作品,他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得细致到位,令人惊叹,这位悬念大师真正无愧于“电影界的弗洛伊德”的称号。关注心理问题的长篇电视作品悄然出现在我们身边,同样令人为之所动。剧作编导们开始尝试从故事外部的曲折蹊跷,转移至对人物行为深层动机和心理的揭示。剧作理论家贝克说过:“好多好剧本说明作者能描写人物,但只有伟大的剧本才说明作者能分析人物的心理。”尽管今天相当多以分析人物心理为视点的电视作品尚显稚嫩,然而它们为荧屏吹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开辟了一方更深远的探索空间。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关注心理问题的电视剧全然不同于纯粹商业炒作的作品。它们剔除了对低级趣味的迎合,跳出了人物塑造单一、平面化或者脸谱化的误区,摒弃了镜头、声光、色彩等技术上刻意营造表层氛围的人为滥用。追求以人为本,着力贴近心灵,叩问灵魂真实,使它们在心理深度和艺术感染力上获得空前进展,其折射出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对当代影视创作更深入地走进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战略意义。

当代电视剧对心理问题的灼照,先行投射在那些历经精神折磨和欲望洗礼,在绵绵痛苦和多重矛盾中始终坚守阳光心灵的人物身上,编导者们以泣血的镜像表现了磊落、无私、坚韧、善良的本色的力量,从心理的视角为我们画出了“健康”大写的印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免不了这样那样的不足。人的不足每每通过人们现实中具体的行为显现出来,而内在深藏的复杂深刻的心理动机,则是外在行为的根本诱因。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不同的命运。以热播连续剧《空镜子》为例,我们在感慨全剧的朴实无华、波澜不惊之余,也深切地感受到它十足的心理张力。作品对于孙燕这一人物的塑造可谓费尽心力,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角色的多重性格与心理表现,让她在20集的时间跨度中,完成了从一个天真单纯的稚嫩女孩向成熟女性的过渡,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长,更是心理上的成长。观众在观看的不经意间,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如果不以“求实”精神去找到“实事”中的“是”,盲目发挥其想象的心理功能,就会导致认识与现实的疏远,拉开思想与真实的距离。

当孙燕以美丽能干、人见人爱的姐姐孙丽作为参照系时,她的内心一度失衡了,虚荣从对比中蹦跳出来。她幻想着自己也能够找到像张波那样优秀的丈夫,梦想着自己不切实际的爱情,以致和真爱——潘树林擦肩而过;当孙燕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脚踏实地面对生活时,她终于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幸福。与此相反,姐姐孙丽心底肆意滋长的自私、贪心,由于虚荣而扭曲的人格,最终将她曾经拥有的令人艳羡的一切无情吞噬。该剧编剧万方说过,永远快乐的日子是没有的,可对生活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作为现实社会中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一员,我们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冲突。超我说:“你不应该这样做。”本我说:“你就应该这样做。”剩下可怜的自我在两者间进退维谷。然而,一个具有明确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社会,毕竟是客观衡量对错的环境,每一位懂得自律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调整好心态的能力。对于道德,对于价值观,对于情感婚姻的认识,都要尽可能采取一种温和的、心安的,或者说能使自己愉悦的态度来处理。也就是说,正确的心态决定正确的选择。而孙燕的心路历程恰是最具说服力的实证。

以反谍为主线的《誓言无声》,可谓勾勒了一座“心灵的炼狱”。作品不同于一般扑朔迷离、石破天惊的动作戏,它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戏,在心理的世界里展示了许子风们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全片不拘泥于侦破形式的外在展示,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描述、心理刻画。它将悬念迭生、惊心动魄的形式蕴藏在平实、细腻的心理化叙事之中,将剑拔弩张的与敌斗争隐于身后,使我们清晰地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动人的故事。

许子风、骆战、蓝美琴等人身上凝聚着共和国保卫者的神秘色彩和危险性,而巨大的社会责任给他们带来的是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他们在自己无声的誓言中,为着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与敌特斗智斗勇。由于要严守纪律,真相不能为人道,他们往往被周围人、自己的亲人,甚至是自己的同事所误解,必须要忍受内心痛苦的折磨。他们身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保护者,惟有将自己作为个人本体的人性压抑着。作品将人物饱含人性渴望却不得不压抑人性欲求的内心剧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恰恰是该剧最富魅力的闪光点。

当代电视剧对心理问题的深度关注,弘扬那些积极、健康的精神、心性只是一个方面,更能反映其心理透视力和精神矫正力的是一些作品对形形色色心理偏差、心理扭曲、心理变态的正面刻画,它们使当代中国电视剧在高水准艺术的意义上成为世纪灵魂的画师。

同样是描写大众熟识的日常家庭生活,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对心理问题的关注、揭示,就比《空镜子》来得更为深刻。这是中国首部反映家庭暴力的成功之作。

它将镜头推进了寻常百姓家紧掩的帘幕背后,推开了施暴者与受害者紧闭的心扉,生动地展演了他们灵魂中深藏的丑恶与脆弱。该片的过人之处在于,每一位主要人物都可谓是血肉饱满,心理呈现多层面、多角度,性格始终在动态中发展。无论安嘉和在医院中救死扶伤与在家里实施暴力之间的角色转换,还是梅湘南从逆来顺受、一味迁就忍让到离家出逃、坚强反抗的内心成长;无论是叶斗由猎奇偷窥到忏悔自身卑下的灵魂,还是高兵从疯狂的心理畸变到最终走向死亡……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在编导者的逼近真实的镜头前获得清晰的展示,从而证明了人的复杂和多样,人的心理畸变的可怕和危险。

心理学上给变态心理作出了如下界定:它是主体身心缺失或受损后,精神的某一方面陷入极端的状况。凡看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众都无法忘记安嘉和那张极度扭曲的脸,还有他突如其来的疯狂拳脚;观众们也无法忘记高兵那令人不寒而栗的电话骚扰,还有他歇斯底里的咆哮。从心理方面看来,安嘉和和高兵实属同类,均为心理扭曲变态者,存在着严重的人格障碍。只不过前者极度敏感,过分偏执多疑,后者则是狂妄幻想型。但二人殊途同归,因为都具有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的强迫性人格障碍,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毁灭。安嘉和拥有着崇高的职业——医生,同时,作为医术精湛的著名外科医生,他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本来,美好的前途和幸福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唾手可得的。但是,由于性格多疑、偏执,内心缺乏对人的信任,因此,当他从妻子梅湘南处领受到被“欺骗”的“屈辱”,便愈加封闭,继而以扭曲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反应,以仇恨态度预测情感的未来,特别在感到绝望时,他甚至会将内心的仇恨转化为实际行动,也正是在乖戾、极端褊狭心理的支配下,名医安嘉和不知不觉中成了罪行累累的杀人犯。作品在清冷阴郁的室内环境中,用一个个长镜头记录了安嘉和那由于嫉恨而抖动的脸,那由于怀疑而无法克制讪笑的神情。在推广时,作品被广泛传播的一个“卖点”叫做“中国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然而该剧在心理问题上石破天惊的深度探察远比其“家庭暴力”的“反映”来得深刻、重要得多。

其实,每个人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生存都会采取一些特别行动以保证生存质量。当面临伤害抑或已经遭受伤害时,都试图在心理上寻求健全和完满性保护,只不过这种保护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片,通过对剧中人物心理变化的极致分析,在比照中给予观众一定的启示。高兵、梅湘南和安嘉和三个人物构成一个心理链状结构,每一个人物背后都笼罩着一个漆黑的阴影,且前者的阴影又诱导、加剧着后一个人的心理阴影。高兵因强奸罪深陷囹圄,饱受屈辱,他固执地妄想当年是梅湘南诱惑了自己,更害惨了自己;梅湘南年幼时遭人强暴的可怕记忆,由于高兵的越狱而被彻底唤醒;安嘉和对前妻张小雅的多疑、暴力,因为新婚妻子梅湘南的过去而变本加厉地延续。在一环扣一环的心理重压下,三个人都在努力摆脱这一切,却因为各自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差异,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我们不难发现,编导在片中还自然地安插了“心理疏导者”这样的角色——梅湘南的好朋友刘薇和安嘉和的弟弟嘉睦。虽然他们各自发挥的作用以及获得的成效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启示着与扭曲对应的正常、与疯狂对应的清醒、与仇视对应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