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
9659600000012

第12章 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1)

——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

■黄会林

研究电视剧的传播,实质上也就是研究电视剧的生存。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生存环境,中国的电视剧必然面临传播的困境,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所有与中国电视剧相关的人予以特别关注的问题。

当今中国影视界、文化界,乃至一些企业,拍摄电视剧的热情依然很高,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度我国电视剧经过报批的创作规划有1500余部(约32000集),获得拍摄许可证的则有490余部9700余集。年前参加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年度总结会,据会上的信息,国内有许多电影厂及电影制作单位在拍电视剧,2002年已拍摄3696部集。但是,全国所有已经制作完成的电视剧,能够有机会在中央或省市电视台播出的比例不大。有相当数量的成品积压在各地片库之中,至今尚未获得面向广大观众的生存机会。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拥有相应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对于大量的电视剧成品实在太重要了。另外一个让人思考的信息,是关于我国美术片的拍摄。2002年中国电影生产约100部,上市热映的《英雄》,票房已经超过一个亿,打破了当年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记录。《泰坦尼克号》曾经以两周超过一亿的票房收入成为纪录保持者,而《英雄》则一周便超过一亿票房收入(后来的记录又超越两个亿,达2.4亿元)。这里理应有一定的规律性问题值得探讨。让我吃惊的是:一方面2002年国产电影已有百部,中国制作的科教片也有60部,在农村放映效果显著;但另一方面,同年由我国制作的美术片上报电影局备审的却一共只有2部。在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末召开的“中国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协作研讨会”上,大家为此受到很大的震动,70余位代表纷纷讨论,这个数字所显示的中国美术片创作与生存的危机竟然如此严重,确实没有预料到;但同时为我们数字媒体创作者提供了广大的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开拓占领这个空间。我想,这也给我们从事影视教育和影视创作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一般地说,世间一切事物皆有其正反两个方面,有其生存或消亡的规律,电影创作(故事片或美术片)如是,电视剧的创作、生存、传播也概莫能外,因而必须自觉地从根本上把握它们的生机。

中国电视剧的传播与生存,我以为它的生命就在于它的“受众”;没有受众的喜爱,什么都不要再谈。就像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自认为货色上佳,如果卖不出去,则无可言说,其命运就是积压,就是库存,就是最后处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受众是我们电视剧传播的生命所在。如今我们总在强调艺术创作要“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当今中国在阔步前进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提倡人性、人道、人文关怀。

仔细想想,独特的中国字,确是世界上一种十分奇妙的、富有人文内涵的文字,如“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着,这就是“人”!它蕴含着人世间一个朴素的、科学的真理:离开了互相支撑,人便失去了力量,而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事实上,连动物都知道生命的存在需要相互支撑,更何况人呢?但是,清浊交杂的社会又恰恰存在着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人与人之间,不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反而互相拆台、互相咬、互相掐,造成很多负面的结果。就电视剧的创作者而言,因为其成品必须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之上方可完成,永远不存在一个人包打天下便可获得成功的实例,它正是由一撇一捺的“人”们互相支撑着,以达到最后丰硕饱满的创作成果。而关乎任何一部电视剧生命线的广大“受众”——三人成“众”,实乃集体、群体之意,它意味着对于创作者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总而言之,中国电视剧要生存、要传播、要发展,其起点正在于创作者们清醒地把握“受众”真实的审美需求,以我们民族长期承传的众擎易举、众志成城的精神,摒弃个人第一、自我至上的不健全心态,相互支撑着全力投入创作,方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其终点则必然在于广大观众群体的检验与认同。因此,我们的电视界特别需要切实地去做一撇一捺的支撑工作,做“一加一大于二”的“群落”性工作。也许这只是老生常谈,但对于中国电视剧的生存与传播,可能恰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关于受众的问题,个人研究得很不够。因为意识到“受众”的极端重要性,目前由我承担的北京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正是关于中国受众的研究。工作已经启动,但速度和质量还都存在差距。现在有一个小组在进行受众问卷调查与分析。我们的调查目的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收视行为与趣味、偏好的调查,研究受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需求,考察中国受众市场的建设状况,从而把握中国影视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梳理传统审美心理在当代受众意识中的内在积淀,以及由于当代文化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探求民族文化传统与主流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影视受众理论进行传播;同时,针对中国影视受众的需求,总结中国影视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比较东西方的影视受众审美需求之异同,以求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中国影视的生存、传播与发展提出战略和战术方面的参考建议。

我们的调查方法是统一问卷、随机抽样;调查对象是年满13周岁以上的常住市民。观众调查表列了40项内容,调查的范围以北京为主,覆盖十个主要区县,每个区县选取一个社区,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43份(回收率94.82%)。受访者男性511人、女性532人;年龄为13-17岁(38人)、18-24岁(401人)、25-34岁(348人)、35-44岁(91人)、45-54岁(94人)、55岁以上(61人);其中未婚556人、已婚334人、离异45人、独身81人;学历为小学(含以下)20人、中学178人、大学552人、大学以上241人;职业为工人及商业服务者68人、企业领导及管理者78人、农民及农民工26人、机关及事业单位干部100人、职员文员秘书123人、公检法及军人武警62人、专业技术及教师医生136人、私营及个体劳动者34人、学生317人、离退休者43人、其他21人;月收入无者235人、500元以下109人、1000-1499元171人、1500-2499元214人、2500-4999元149人、5000-7999元29人、8000元以上14人。受访者家中有1台电视机的为489户,2台404户,3台以上123户;可收视凤凰卫视243户,可再收到其他境外媒体259户,只收到其他境外媒体52户,收不到任何境外媒体455户;家庭成员结构为老人+成人+孩子249户,老人+成人204户,成人+孩子293户,老人+孩子9户,只有老人19户,只有成人247户。我们共采集到原始调查数据50000余个,全部录入电子计算机,并采用国际通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进行统计处理。

由调查小组成员到每个社区随机抽样的住户去进行“受众调查”,就是想调研受众想的是什么,受众要的是什么。再用受众“所想”与“所要”,来观照我们的影视发展问题。目前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者都在思考:怎么能够让我们的电视剧有一个良性的生长条件,有一个大的跨越?这就需要获得一些最基本的事实和数据。通过调查,我们对于北京市内和郊区居民,乃至扩及国内部分城市和郊区居民的影视观看兴味、状态、心理等基本情况,有了相对的理性认识。比如:关于电视节目收看的问题,在电视剧、电影、专题或纪录片、娱乐综艺类、MTV、广告等类别中,受访者大部分表示比较喜爱电视剧,“有时看”占36.1%,“经常看”占27.6%,“几乎必看”占7.5%,合计71.2%。我想,这个数据可以给中国电视剧的生产、传播与生存,带来一定的信心与鼓舞力量。关于“您比较喜欢哪种电视剧”的问题,受访者的选择,第一是港台电视剧,占55.1%,第二是中国大陆电视剧,占41.9%,而欧美剧为29.8%,韩国剧为31.5%,日本剧为18.7%;其中数据还表明中国大陆电视剧对男性更具吸引度,对35岁以上观众吸引度亦较高;而港台、韩日电视剧对女性及13-24岁观众吸引度较高;关于电视剧题材的选择,则青春爱情题材占40.1%,都市生活题材占39.7%,警匪题材占33.4%,历史题材占33.2%,名著改编题材占31.2%,反腐题材占30.6%,武侠题材占30.2%,农村题材占13.5%。这些数据可为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指向增加一些底数。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调查数据进行研究,以期为课题提供定性和定量研究数据,顺利地完成我们的科研项目。

现在影视界对于中国影视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根本问题已有共识;在这个严重的状态之中,滞后的理论又缺乏指导现实的力度与深度;很多理论论述或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或含混模糊、语焉不详,能起一些作用,却不能充分发挥实际效应。如果我们能够把影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得很紧密,同时又能够上升到规律性的探究,就可能对我们中国电视剧的传播与生存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我们也在试图这样做,当然做得还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