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9659400000017

第17章 人文关怀与人格塑造(2)

我不得不说,这是主持人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H1N1甲型流感疫情发生前期,有一位归国华侨被确诊。当然,媒体报道这个事件无可厚非,公布疫情信息、提醒其他人注意防治也是媒体的责任。但是,报着报着就有点过分了:个别媒体居然把这位华侨的身份信息给泄露了,包括什么时间出的国、在国外有什么产业、干什么工作、回国做什么、家人情况等等全给报道出来了,颇有点“人肉搜索”的意思。结果,因为这位华侨是某地的“首例”病例,又有“华侨”这个身份,做的又是“归国”的事儿,结果,好多网友就抱怨说人家不应该回国,应该在国外呆着云云。不但给这位“老乡”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还影响了他家人的生活。这就说明了有些媒体或主持人的“人文关怀”意识不够,对报道的深度拿捏得不到位。当然,有些网友的做法也缺乏“人文关怀”,跟咱主持人无关的话题,咱就不展开说了。

还有好多登上富豪榜的“老板们”,人家还没同意呢,媒体就把人家“老底儿”给掀开了;还有好多名人、明星,人家毕竟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个别娱记可好,天天跟踪人家,拍人家逛街、拍人家吃饭、拍人家睡觉……咱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被强迫地生活在显微镜下,你乐意吗?反正要是有人这么拍我,我肯定受不了。还有人给个别娱记起外号叫“狗仔队”,这外号好听吗?反正我不觉得好。媒体应该体现人文关怀,挖新闻挖到什么程度,具体报道的时候语言怎么说……真应该用心琢磨琢磨,最起码不能伤害到别人——不管是名人、富人,还是病人、穷人。

主持人要把人文关怀贯穿到职业生涯中,作为自发的、自然的思想意识。我们用人文关怀之心去贴近听众、服务听众,自然而然就和听众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把“人文关怀”扎扎实实地做到节目里,做听众生活中有感情、有个性的朋友。我在北京交通台已经服务13年了,我对交通台的认识源自老台长王秋(其实也不老,把人家说老了),她说:“听众实实在在的就是你的朋友,就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你说交通台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在朋友堵车的时候陪他们聊天,帮他们疏导“心路”。所以,从为听众服务的角度出发,交通台除了传播大量的交通信息以外,总是挑选那些适合广播表现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能够快速传播并且能和受众即时互动的信息来做节目。例如开车的技巧、修车的小窍门一类的话题。“比如关于帕萨特B5皮胎、电线圈质量问题的讨论,又比如我的车在抖这种普遍性问题,分成几类给听众解答,服务性很强,也非常适合广播表现。还有天气预报、寻物启事这些与出行相关的实用信息,电视上说太小题大做,纸质媒体印刷速度又跟不上,正好广播来做。”

以满足听众需求为出发点的情感心灵服务是人文关怀的深层表现。以人文关怀为基点出发的服务,是贴心的、互动的、真诚的。服务,有的模糊,有的具体,但只要满足了一部分听众的需求,为他们带来精神和情感上的慰藉,这也是“人文关怀”。比如北京交通广播,除了信息,交通台还为移动人群提供娱乐和情感支持。听众需要在动态中不经意地放松,尤其在堵车时更需要别的消遣、调侃和关怀来调节焦虑的心情。针对这种需要,点歌、猜谜、学英语、背唐诗、说有趣的段子都进入到了节目中,“一对一”的服务更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我的同事、主持人李莉说:“有一位朋友在去年冬天下雪的时候,发短信说我们这些等公共汽车的人现在冻得已经饥寒交迫了,但公交车还没有过来。于是我们马上就开始了一个乐观的话题,讨论应该怎么取暖。”从开始时的“我说你听”到“你可以主动地提一些要求”,再到“大家帮助大家”,每一步的变化,都反映出了北京交通广播人文关怀理念的深化。

我的同事、主持人罗兵充满深情地回忆:“(在交管局设立的)直播间刚装修的时候很呛。第二天就有很多听众送除味剂。因为不能进直播室,他们愣是在交管局门口等了两个小时。”在现代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多情的广播为听众带来了从耳朵到心灵的按摩。在调查中,听众形象地把交通台比作“能提供实质信息的城市导游”、“知识面丰富的老师”、“随时陪伴的好朋友”、“贴身保护照顾的保姆”。正是主持人在节目中贯彻了“人文关怀”,才能够深深地感动了听众。

以人文关怀之心面对受众,首先要认识媒体的作用,做好服务,把听众当做朋友,为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力;其次要明确媒体的责任,要记住不管怎么服务,都离不开“真善美”这样的主流价值观;最后要掌握媒体的分寸,特别是“说话”的分寸,话到嘴边时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再想想,我这么说有“人文关怀”吗?主持人做到了这几点,也就把“人文关怀”注入到了媒体的形象里,以“人文关怀”为基础建立的服务型媒体,是潜移默化提升竞争力的媒体。

二、追求完美形象塑造完美人格

一是完美的形象需要完美的人格作为基础。

广播媒体主持人主要以声音形象打动听众。如今广播媒体主持人经常在公共场合和大型活动中与听众见面,主持人精心打扮、认真排练,为的是给听众留下美好的舞台形象。主持人所追求的尽可能完美的声音形象和舞台形象,都需要完美的人格作为基础。完美的人格包括健全的心理、人文关怀精神、良好的道德观、主流的审美标准以及善良、正直、富有爱心的品格等。

媒体“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承担起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广播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主要是通过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去实现的,拥有完美人格的主持人才能更好地完成媒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不用回避这样一个现实: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浮躁和喧嚣,不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同时也迫使个别媒体下移道德底线。什么绯闻、什么炒作,被个别媒体急功近利地无限放大,为的是吸引眼球以达到媒体经营的商业利益。在利益的诱惑下,个别主持人开始放弃作为媒体人的责任和义务,把“媚俗”堂而皇之地传播出去。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主持人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每天送给听众的是精神食粮还是文化垃圾?”主持人追求的完美人格将使我们自觉分辨哪些是“食粮”,哪些是“垃圾”——可以说,塑造完美人格,应该是主持人自觉追求的人生修养。

二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渠道增多,公众人物必须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自己的公众形象,特别是主持人,要保持台前和幕后形象的统一。

在完美人格基础上构建的主持人形象也必然是完美的。然而,完美的形象建立起来不是一日之功,可是毁起来却是一瞬间的事。在节目中,主持人个性鲜明的声音形象被广大听众所认知并喜欢。现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又开通了网络视频直播,广播媒体的主持人外在形象也被推广出去。咱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不能说个个是男的赛潘安,女的像貂蝉,但最起码都有健康的形象。而且,随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打造名牌主持人战略的实施,主持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众活动、社会活动中,可以说主持人真是面对面地站到了听众跟前——广播媒体主持人的形象越来越立体。这也向我们提了个醒:在各个舞台上都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包括在生活中,而且特别是在生活中。如果台前的形象和幕后的形象差距过大,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人格品质出现了瑕疵。比如说一位长发飘飘的美女主持人,她给人的台前形象特别好:反应机智、语言丰富、个性独特还不缺乏亲和力,喜欢她的听众真是不少,而且她还是主持交通节目的主持人,自己也开车,特别理解司机开车时的心态。可就是这么一位天天在节目里反复提醒听众不要违反交通规则的美女主持人,偏偏自己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请她出示证件,她十分生气地把驾照摔给交警,而这一幕被过路的司机看到,还用手机拍摄了视频,上传到了网上。这段视频如果被喜欢她的听众看到,心里作何感想?当您再听她在节目里“循循善诱”的时候,还能引起心里的认同感吗?一件小事就有可能毁了主持人保持多年的完美形象。所以我们千万要注意,顺便提醒大家一句,保持形象的最好办法其实只有八个字,那就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三是,主持人的公众形象与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息息相关。

广播是主持人媒体,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主持人的形象与媒体的形象息息相关。如果媒体热捧的主持人是个表里不一的人,那听众对媒体有什么看法?主持人形象的破坏毁掉的是电台的整体形象,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也会因为主持人形象的破坏而坍塌。来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您一定记得,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楼大厅里的立柱上、墙面上挂的都是本台优秀主持人的照片,很大幅的照片。每年电台都会借助其他媒体进行形象推广,像报纸上整版的广告、大公共汽车上满车身的广告,而这些广告的主体画面都是主持人的形象。

应该说作为媒体最重要的硬件和品牌资源,媒体对主持人的培养和塑造十分的重视,也努力通过各种机会和渠道推广、打造自己的名牌主持人。换句话说,媒体以自己培养的知名主持人为骄傲,就像妈妈总把儿子得的奖状挂在家里高高的地方一样,媒体也把主持人的形象当成自己的形象。所以,我们更应该爱护我们服务的媒体,除了努力把节目做好,更要注意:离开直播间的时候,才是展示我们幕后形象的重要“时段”。

主持人的“人文关怀”实际上代表了媒体的态度,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主持人的形象则代表了媒体的形象,代表了节目品牌的内涵和媒体的公信力。“人文关怀”看似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意识,但是它却作用于主持人对外表达的每一句话上;主持人的“形象”看似是外在的精神面貌,实际上却是“人格品质”的外化——主持人要内外兼修,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升竞争力、运用竞争力,建立优质品牌、维护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