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9659100000056

第56章 不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创作实绩概观

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创作取得的实绩

中国电视剧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欣喜的可持续繁荣发展,为当代人类艺坛增添了一道绚烂亮丽的风景线。如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实事求是地总结其间蕴涵的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极有裨益。

一、一门“显学”

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时代,往往因其独具的时代条件,产生出彪领那个时代整个文艺创作潮流的一种主要文艺形式,如秦之文、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戏曲、明清之小说……在当代,自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出现了持续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天安门诗歌”,以《丹心谱》、《于无声处》为代表的话剧,以《伤痕》、《班主任》打头的短篇小说,以《哥德巴赫猜想》警世的报告文学,都曾先后在社会上产生过轰动效应,并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文艺形式。但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真正彪领整个中国文艺创作潮流的主要文艺形式,当数电视剧。

论数量,第1届“飞天奖”参评剧目不过数十集,到第10届时已增至数百集,而至第20届时逾千集,这门新兴艺术整体数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年产量不过百集翻了百倍,发展到如今的万余集;论质量,其优秀作品所达到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已从一个重要方面标志着当今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最新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闻启示录》、《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到90年代初的《渴望》、《围城》,再到新世纪以来的《突出重围》、《亮剑》、《金婚》、《土兵突击》,一部在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优秀电视剧,可以赢得数以亿计的观众。电视剧已成为当今中国人民的一份文化主食。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因此,在当代中国,称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观众最多的电视剧艺术是一门“显学”,诚不为过。

既为“显学”,则同时说明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中电视剧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条件下,信息传播由主要靠文字印刷到大量被视听影像所取代,传统经典美学的审美自律的形而上学范式也转化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新型社会行为学范式,一句话,与时俱进地将艺术鉴赏和美育深入到普通人民群众的生存活动中去,电视剧艺术这门当代“显学”,能够起到其他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至关紧要的作用。

二、两条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引下,我国的电视剧创作取得了迅猛、健康、持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两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实现创作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物质生产要强调资源配置,精神生产同样要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理论上讲,对于文艺创作来说,题材无禁区,题材有差别,我们反对题材决定论,主张题材重点论。电视剧作为一种进入亿万寻常百姓家的极具民间性和群众性的家庭艺术,理应遵循“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的原则,以提升人的精神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本,精心选择题材,开掘题材内蕴,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五十多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的最为闪光点,即那些具有“史”的位置和价值、有较高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的作品,无一不是自觉实现题材资源最佳配置结出的硕果。譬如,“飞天奖”史册标明:曾先后在辽宁刮起过的以《努尔哈赤》、《雪野》为代表作品的“东北风”,在江苏刮起的以《严凤英》、《秋白之死》为代表作品的“东南风”,在上海刮起的以《上海一家人》、《儿女情长》为代表作品的“海派风”,在北京刮起的以《四世同堂》、《渴望》为代表作品的“京派风”,在山东刮起的以《孔子》、《武松》、《车间主任》、《大染坊》为代表作品的“齐鲁风”,在四川刮起的以《死水微澜》、《淘金记》为代表作品的“巴蜀风”,在浙江刮起的以《中国神火》、《中国商人》为代表作品的“浙派风”,在山西刮起的以《好人燕居谦》、《有这样一个民警》为代表的“纪实风”,在广东刮起的以《外来妹》、《情满珠江》为代表作品的“南国风”,所有这些,都高扬了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创作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惟其如此,举国电视剧园地的百花齐放,才指日可望。

再如,“飞天奖”金榜题名的、被誉为占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重点电视剧的半壁江山的军旅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上尤其值得称道。

从《突出重围》到《DA师》,再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亮剑》,对题材资源的高度珍视集中体现在不断有新鲜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因而作品问世后总能别开生面地给观众以新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长征》,再到《延安颂》和《周恩来在重庆》,无一不是集中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的新鲜思维成果,最理想地开掘了题材本身蕴涵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提升了作品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

二是实现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编、导、演、摄、录、美、化、服、道、音)的优化组合。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作品是人创作的,人的素养和水平决定着作品的质量。毋庸讳言,没有数量就无所谓质量,而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当下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因为艺术终究是以质取胜的。一部《红楼梦》就远胜过数十部五花八门的《续〈红楼梦〉》。电视剧创作实践反复证明:那些经受住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能够彪炳史册的电视剧作品,无一不是自觉实现了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的。文学界、电影界、电视剧界、话剧界、戏曲界,以及史学界、美学界、人文科学界方方面面一流人才的强强联合,为作品取得思想、艺术的一流水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拿颇受好评的长篇电视剧《闯关东》来说,就是有着“闯关东”家史的大连优秀编剧高满堂与山东优秀导演张建民、八一厂优秀演员李幼斌,以及一批优秀的主创人员强强联合、精心创作的结果。

其实,强调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这两条最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创作新鲜经验,说穿了,就是强调要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创作,以确保这门新兴的艺术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繁荣发展。

三、三大突破

五十多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美学观上的突破。回首五十多年前,当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问世时,电视剧尊奉的美学,基本上是话剧美学。新时期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电视剧创作的美学营养主要来自电影美学。为了探寻和拓展这门新兴艺术的电视剧语言形态的审美表现能力,一批勇于借鉴和创新的年轻导演如潘小扬、张光照、杨阳等,曾一度向电影《小花》、《苦恼人的笑》等吸取形式美学营养,创作了《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牛玉琴的树》等佳作;之后,又有一批着意塑造新人形象的电视剧导演如张绍林、陈胜利等,曾一度向电影界引进的西方巴赞、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和长镜头理论吸取营养,创作出《好人燕居谦》、《九·一八大案纪实》等力作;再后来,更多的电视剧导演注重从电影《黄土地》、《红高粱》中吸取造型美学营养,创作出《秋白之死》、《南行记》、《太阳从这里升起》等精品……应当说,无论是话剧美学营养还是电影美学营养,对于新兴的电视剧艺术日渐走向成熟,都功不可没。但是,实践证明:真理向前越雷池一步,便成了谬误。过度的形式美学追求,会造成内容的衰减和叙事的松弛;过度的拘泥于纪实和把玩长镜头技巧,会造成观众鉴赏的困倦和审美的疲劳;过度的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快感,会造成思考能力和精神美感的退化。

电视剧作为从文字想象到视听复现的全新语境下的一门“显学”,要完成传统经典美学从狭隘小圈子突围到人民大众的审美鉴赏活动中去启迪心智和升华境界,就必须彻底同话剧美学、电影美学乃至文学美学“离婚”,兼容并包,吸纳、整合诸般美学的营养而完善电视剧学科自身独立的美学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初《渴望》、《围城》问世起,一大批具有讲究故事性、连续性、细节表现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其美学品格有别于话剧、电影和文学的优秀电视剧,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亮剑》等相继出现,为电视剧学科建设和电视剧美学体系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二是历史观上的突破。首先,在运用电视剧这门“显学”审美地把握世界(历史与现实)时,既突破了简单地将其“从属于政治”,又突破了简单地将其“从属于经济”,防止以政治方式或利润方式取代审美方式去把握世界,坚持电视剧创作以独立的审美方式去反映历史与现实。这样,既防止电视剧创作简单地图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又防止电视剧创作“唯收视率至上”,一味追逐利润,媚俗化、庸俗化。《恰同学少年》、《乔家大院》、《诺尔曼·白求恩》,就是成功的范例。其次,电视剧创作在如何对待审美反映对象(历史或现实)时,注重既突破单一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维度,又突破单一的历史维度或人文维度,还突破单一的美学维度,而且力求从整体上全面辩证地把握审美反映对象,以宏阔开放的视野突破狭隘片面的眼界,对人与事都努力做到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客观公正,史中觅诗。

《中国命运的决战》中陈独秀艺术形象的精心塑造,就是电视剧创作历史观的一次成功突破。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也是历史题材创作古为今用的有益尝试。再次,电视剧创作在坚持以人为本、反映民生、表现民情上不断突破,勇于创新。从《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到《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再到《插树岭》,就真实深刻、形象生动地谱写了一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的心灵历史。从《铁人》到《西圣地》,则为中国当代工人传神写貌。而从《我爱我家》到《家有儿女》,从《牵手》到《空镜子》,从《亲情树》、《香樟树》到《相思树》……一大批“三贴近”的作品,都令当代观众或多或少地从荧屏上照见了自己生活的身影,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是哲学上的突破。钱学森先生有句名言: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哲学是人类的智慧学。电视剧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电视剧创新也根源于哲学层面思维方式的创新。

一大批优秀剧目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持续繁荣的哲学缘由,便是在思维方式上不断摒弃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单向思维——从一度流行的“题材决定论”极端走向抹杀主旋律的“题材无差别论”极端;从过去盛行的“高、大、全”式的伪浪漫主义极端走向“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非英雄主义”极端;从一度泛滥的非审美化的公式化极端走向唯美主义、形式主义极端;从过去把“人性”、“人道主义”列为创作禁区的极端走向效法西方表现“人性恶深度”的极端;从过去一概排斥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极端走向违背唯物史观,一味讴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极端;从过去混淆历史思维与艺术思维界限的极端走向解构历史、消费历史的极端;从一度忽视受众视听感官的愉悦快感的极端走向误把受众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当成精神上美感的极端……忽左忽右,忽东忽西,盖源于“形而上学猖獗”,辩证思维缺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意识,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继承创新、中外交融上的辩证和谐思维传统,这也正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持续繁荣所坚守的艺术思维的哲理正道。

异军突起,硕果累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中国电视剧创作必将继承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乘胜前进,持续繁荣,去创造新的辉煌。

思考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创作所取得的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