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9659100000054

第54章 走向成熟的中国电视剧(1990年至今)(24)

总的来看,感性的解放如果缺乏理性的制约,就会将现实的人矮化为欲望的动物。这对于追求健康和文明精神生活的人而言,以感官刺激代替健康的精神营养,把权力与情感冲突中的一些畸形情感加以张扬,并以非理性的意志、本能、欲望取代理性情感,从而导致取消审美的精神深度和精神美感。这是应当加以防范的。

思考题:

1.结合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谈谈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娱乐化倾向的认识。

2.简述电视剧艺术创作中的非审美现象及其主要特征。

【第十六章】中国电视剧的理论建设概览

主要内容

★《电视剧浅议》与初创时期电视剧理论研究

★复苏与发展阶段的电视剧理论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剧理论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初创时期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特点

在已有的电视剧历史著述中,大多认为中国电视剧的理论研究在其初创阶段是一片空白。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张国涛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了1964年发表的赵玉嵘的《电视剧浅议》,认为“此文可能是最早将电视剧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加以系统阐释的理论文章”。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级的博士生熊国荣也从已有的文献中发掘出一些早期电视剧的理论文章,显然,早期的电视剧理论探索并非一片空白。

首先,早期的电视剧理论探索基本上认定了电视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这种认定,是在寻求电视剧与电影、广播剧、舞台剧、话剧的区别中确定的。欧冠云《电视剧是怎样的?》将电视剧定位为“像电影,像话剧,但不是电影,也不是话剧。”周峰的《漫谈“电视剧”》主要探讨了电视剧和电影的差别,从演出样式、结构方式和播放特点探讨了电视剧的本质,对于确立电视剧的独立品格和电视剧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的认定是有帮助的。

其次,从技术运用的角度寻求电视剧的艺术特征。小予《广播电视剧团所见》强调了电视剧“直播”的特点,探讨了电视剧在表演上的连贯性,与电影蒙太奇存在较大的差别,涉及到直播电视剧的技术特点。霍大寿《荧光屏上的艺术——访北京电视台、中央广播剧团》从电视剧“直播”入手,探讨的是电视剧演播时,要求导演、演员、摄像师、美工人员和录音人员紧密合作,高度集中地按照导演计划,准确熟练、分秒不差地进行工作,否则,便是整个艺术质量的损失。这些文章还涉及到镜头的运用,从镜头运用的差别来理解电视剧艺术的独特规律。孙企英的《电视剧〈火种〉导演札记》和石梁的《改编〈相亲记〉杂感》,都从电视剧的时空关系探讨了电视剧的特点。在作者看来,电视演播室的面积和空间有限,摄像机的使用也受机械性能限制。电视剧是由演员在播送室内一次演完的。这种播出方式,决定了电视剧的场面应该比较集中,适宜于在播送室的条件下播送;应该注意细节描绘,便于发挥电视屏幕的长处,避其所短。在图像的运用上,电视剧应该向电影学习。

木木的《电视剧能否采用象征性的景?》则涉及到更为专业的电视剧布景的特性。上述这些以电影技术手段运用为参照,对电视剧技术特征的探索尽管存在不尽准确的地方,但是,它来源于事件,是极为宝贵的经验总结。

再者,对“直播”的认识和产生的理论分歧。赵玉嵘在《电视剧浅议》一文中首次提出“直播”不是电视剧的唯一方向。在当时,这种提法是承担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的。因为,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来看,电视剧正是因为直播才显得快捷、方便。作者很有远见地对当时流行的电视剧的特点在于“直播”这一观点表示了大胆的质疑。作者认为,“直播”应该只是电视剧中的一种,“直播”不可能达到高质量;一味强调“直播”是电视剧的惟一的或主要的生产方向,实际上将使电视剧走进一条狭窄的胡同。

总的来看,早期的电视剧理论探索主要是在与姊妹艺术电影、舞台剧、广播剧和话剧的比较中寻求电视剧理论认识的突破的,从而树立起电视剧独立的文化艺术品格。早期电视剧主要从节目制作的技术手段运用出发,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的理论探讨偏重于电视技术的认识和把握,偏重于电视剧语言的发掘,而他们得出的不同结论对我们今天认识电视剧的美学特征仍然富有启发性。

第二节 复苏与发展阶段的电视剧理论建设

受到电影理论建设的启发,电视剧也开始重视自身的理论建设。1981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电视剧编导经验总结会”,1982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电视剧座谈会”,1983年1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电视剧导演艺术座谈会”;与此同时,天津《广播电视》、浙江《大众电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湖北《电视月刊》、北京《电视文艺》等一批刊物问世,电视剧艺术理论的研究开始拥有了自己的阵地。《电视剧艺术资料选编》和《电视剧研究资料选编》的编辑工作又推动了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建设。1983年6月,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了王维超著的《电视剧初探》一书,开始了全面阐释电视剧艺术现象的理论尝试。此外还有冯温玉的《中国电视剧发展简史》和裴玉章的《电视剧产生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这两篇文章初步总结了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经验。这些论著,表现了电视剧本体理论意识的觉醒,初步论述了电视剧艺术的特点、表现手段、欣赏方式、创作情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事业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1986年7月,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学院出版社联合召开了“电视理论座谈会”。1987年2月,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召开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同年3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山西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全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在这三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提出的一大批论文在电视剧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美学探索诸多方面加以展示,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北京的《电视艺术》、《电视艺术研究参考》、《当代电视》,河北的《电视文学》,陕西的《电视剧》,先后创刊,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的阵地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丁浪编的《电视剧的足迹》,高鑫的《电视剧创作概论》,路海波的《电视剧编剧技巧》,宋家玲的《电视剧艺术论》,高鑫的《电视剧的探索》,杨田村的《电视剧作艺术》,路海波的《电视剧美学》,徐宏的《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壮春雨的《电视剧学通论》,高洋、汤恒著《电视剧导演创作理论》先后出版。这些学术专著,从不同的视角开始了对电视剧艺术现象和电视剧作品的系统阐释,朝着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的建设迈进了一步。这一批专著之外,先后出版的高方正等编的《电视剧艺术论文集》,陆文杰编的《电视剧评论十人集》,王云缦等主编的《王云缦荧屏艺术文集》,卢子贵主编的《纪实性电视剧初探》,仲呈祥著《“飞天”与“金鸡”的魅力》,朱汉生著《荧屏内外》,以及刘树林、李泱主编的《电视文艺学》,陈志昂主编的《电视艺术通论》,刘志明著的《电视学原理》中的有关论述,也都为这种建设作出了不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