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9659000000072

第72章 中国式自由的演变(1)

——《金瓶梅》与中国古代自由观

曾思艺

自由,是一个极其动听、异常诱人的字眼,自由,是人性高扬、五彩缤纷的梦幻王国。古往今来,无论东方西方,都对自由孜孜不倦地追求,冥思苦想地探索。自由,这熠熠生辉的两个字,在人类发展史上,引发了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悲壮故事,留下了多少触目惊心、发人深思的沉痛教训。

自由,又是一个模糊词。它可以从正面规定为:“为了……而自由”,这是指为了某一崇高、理想的生活目标,个人承担着投入实践、把握必然、实现自由理想的重任。

这种“为了……而自由”与目的直接关联,意味着个人把自己开放给新的可能性,意味着以创造自我为出发点和归宿去反抗社会束缚,从而通过对新的可能性的敏锐洞察和迅捷响应,使之脱胎于希望,转变为现实的实践,积极奋斗,不断创造,铸造美好的未来。这种自由往往能超越感性欲望,超越个体的功利动机,冲破对本能的屈从,在主体的目的性中显现出本体的崇高。自由也可以从反面规定为:“摆脱……而自由”,这是指个人想要摆脱束缚着自己生命活动的种种外部框框和限制,这种自由与人的本能欲望紧密相连,往往体现为个人那些无尽无休、高不可攀的欲望,诸如食欲、金钱欲、权力欲、名誉欲等的极大获得与满足。这种“摆脱……而自由”与原因相关联,只能解释为何这样做,只是要求摆脱束缚个体发展的限制,显然缺乏崇高的目的,因而往往表现为激励发展自我、满足今天,而不是创造自我、铸造未来,发展自我既是动力也是目的,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其最高成就不过是对现实采取不合作的批判态度,把握个体存在的意义。

《金瓶梅》所追求的自由,是“摆脱……而自由”,主要表现为冲破一切伦理道德束缚,以使人的各种欲望——性欲、食欲、财富欲等毫无节制地得到满足。

《金瓶梅》所描写的环境,是一个性欲风行、淫行成业的环境,拥有一批以淫业为生的淫职人员。除了妓院专业性的鸨母外,还有业余的王婆、文嫂、冯妈妈等,为潘金莲、林太太、王六儿等的私通牵针引线,以获取报酬。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性欲泛滥成灾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们为了性欲的满足,抛开了一切伦理道德的束缚。为了片刻的性欲满足,林太太无视身份地位贞节观念,陈经济连起码的人伦观念都抛之脑后,奸淫了岳母潘金莲,而王六儿更是丧尽廉耻,不顾一切。为了性欲的极大满足,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乃至庞春梅,都变成了纵欲无度、性交如兽的淫棍淫妇,而且根本不把人伦道德放在眼里——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白昼宣淫,不怕被人撞见,甚至可以谋害亲夫,私通女婿,引诱仆人。西门庆乃是淫棍的典型,家有一妻五妾,日夜轮流淫欲无度,如此还不满足,凡是他所见到的像样一点的女子,上至名门贵妇,下至丫头、仆妇、娼妓,不管其有夫无夫,哪怕是朋友的妻子,也要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地弄到手而后快,对此,潘金莲曾一语道破天机:“若是信着你意儿,把天下老婆都耍耍遍了罢”。为了表现这样一个性欲泛滥成灾的环境,为了表现这些淫棍淫妇们对性欲毫无节制的追求,作者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淋漓尽致地通过各种细节展示了他们的性交场面,把这种欲望的满足过程表现得细入毫发。

在这样一个无视常规与伦理的环境里,人们的各种欲望都是毫无节制、超规逾矩的。小说除着重描写性欲的极大满足外,还着重描写了人们对食欲的极度追求。西门庆凡事必宴,经常大吃大喝,因此,书上几乎每回都有吃饭饮酒的场面。饮食是极其讲究的,只要能穷一己之欲:光是茶就有——胡桃松子泡茶、杏仁泡茶、果仁泡茶、蜜饯金橙子茶、盐笋芝麻木樨泡茶、梅桂泼卤瓜仁泡茶、木樨金灯茶、木樨青豆茶、熏豆子茶、咸樱桃茶、桂花木樨茶、八宝青豆木樨茶、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香茶、姜茶、土豆泡茶、芫荽芝麻茶等。各色点心、小吃更是品类繁多,令人心迷目眩——火烧、波波(饽饽)、艾窝窝、黄米面枣糕、玉米面果馅蒸饼、鹅油蒸饼、蒸角儿(蒸饺)、挑花烧买、包子、水角儿、乳饺、荷花饼、肉兜子(油煎馅饼)、烧餶饳、元宵圆子、糖薄脆、扳搭馓子……而馈赠的装盒食品有——寿桃、寿面、果馅椒盐金饼、果馅团圆饼、顶皮酥果馅饼儿、玫瑰元宵饼、松花饼、檀香饼、梅桂菊花饼、酥油松饼、玫瑰搽穰卷儿、白糖万寿糕、干糕、裹馅凉糕、蜜润绦环、芝麻象眼……西门庆的家常饮食因之非常豪华,而且豪华得令人咂舌,这里仅举第34回的一顿家常午餐便可略见一斑:“说未了,酒菜齐至。

先放了四碟菜果,然后又放了四碟案鲜:红邓邓的泰州鸭蛋,曲弯弯王瓜拌辽东金虾,香喷喷油炸的烧骨,秃肥肥干蒸的劈肫鸡。第二道又是四碗下饭:一瓯儿滤蒸的烧鸭,一瓯儿水晶膀蹄,一瓯儿白炸猪肉,一瓯儿炮炒的腰子。落后才是里外青花白地磁盘,盛着一盘红馥馥柳蒸的糟鲥鱼,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西门庆将小金菊花杯斟荷花酒,陪应伯爵吃。”便餐已是如此奢靡,筵宴之铺张奢华更不待言。吃的东西如此精致奢靡,照理说,吃喝起来应该是少而文雅,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小说第12回写到,应伯爵等在妓院李桂姐家请西门庆与李桂姐,众人的吃相是:“人人动嘴,个个低头。遮天映日,犹如蝗蝻一齐来;挤眼掇肩,好似饿牢才打出。这个抢风膀臂,如经年未见酒和肴;那个连二筷子,成年不逢筵与席。一个汗流满面,恰似与鸡骨朵有冤仇;一个油抹唇边,把猪毛皮连唾咽。吃片时,杯盘狼藉;啖良久,箸子纵横。杯盘狼藉,如水洗之光滑;箸子纵横,似打磨之干净。这个称为食王元帅,那个号做净盘将军。酒壶番晒又重斟,盘馔已无还去探。正是:珍馐百味片时休,果然都入五脏庙。”书中主人公西门庆更是一天到晚嘴巴不停地吃喝,即使在与妻妾交欢、与姘妇私通之前,也要先饮酒吃菜。

对金钱财富的极力追求,表现为强烈的财富欲。小说写到当时的普遍风气是:“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金钱)成”,这句话概括了那个环境的本质。营私逐利、追金逐银,是书上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念与生活方式,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但凡世上人,钱财能动人意”。因此,上至朝廷重臣,下至府县官吏,人人都追求名利,金钱成了左右政府的动力——西门庆仅用几担生辰礼物,便轻轻巧巧地从当朝太师蔡京手里换来了提刑副千户的五品官职。上行下效,地方官员更是见钱眼开,营私舞弊,贪赃枉法,以至作者深深感叹:“县官贪污更堪嗟,得人金帛售奸邪”。官场上可以以权谋私,那些平民百姓无权可用,又无其他本事,但又要发财致富,便只好丧尽廉耻。韩道国“纵妇争锋”,还拱手把老婆让给西门庆“包占”,因为西门庆“但来一趟,带来一二两银子”。这还不算,奇的是这对夫妻对此事的公开讨论:妻子说,“他到明日,一定与咱多添几两银子,看所好房儿”,“也是我输了身一场,且落他些好供给穿戴”,丈夫则道,“等我明日往铺子里去了,凡事奉承他些儿。如今好容易撰钱,怎么赶的这个道路!”为了几个臭钱,为了满足自己的财富欲,这一对夫妻已经毫无伦理道德观念,无耻到了极点!

小说的主人公西门庆虽然是个有名的淫棍,但他重钱财更胜于女色,一旦涉及钱财,女色就只能退避三舍了。即使在与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云雨交欢时,只要一有生意钱财,就会放弃这云雨之欢,而去洽谈、处理生意。为此,他以仅有的一个生药铺为基础,通过几次婚娶和贪赃枉法所得的钱财,先后开起了绒线铺、绸绒铺、当铺和缎子铺。

他还大搞长途贩运,放高利贷,倒卖古器,囤积布帛,贩盐运粮,偷税漏税——只要有利可赚,他无所不为。这样,小说开场时他那仅有四五十两本钱的小铺子,到他死时已成为有本银六千五百两的大店子,此外,他还积聚了近十万两白银的财产。在西门庆身上,财色的欲望有时是合二而一的。对潘金莲,他主要是色欲,对孟玉楼尤其是李瓶儿则是财色二字兼而有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不择手段,也不顾“朋友妻,不可欺”的古训,任意妄为,肆无忌惮,必欲达到目的而后快。

小说津津有味、不厌其详地描写对这种种性欲、食欲、财富欲的拼命追求和毫无限度的满足,充分体现了那种“摆脱……而自由”的自由观,是中国古代这种自由观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自由观基本上就是一种“摆脱……而自由”。“自由”这一词在汉语中的原意,指的就是不受限制、按己意行动。《礼·少仪》:“请见不请退”,汉郑玄注:“去止不敢自由”。这里的“不敢自由”,强调的是“不敢”,如果摆脱了“不敢”的束缚,人就自由了。在中国,由于过分强调集体,注重伦理,压制个性(而个性的解放与高扬,正是追求自由的重要前提),因而,对自由的追求远不如西方。西方基本上是一种“为了……而自由”,几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对自由深思苦究的哲人,为自由英勇奋斗的战士,出现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气壮山河、撼人心魄的名言。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群体家国,宣扬的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而几乎谈不上对自由有什么思考。其他如墨家、兵家、法家之类,都重经国致用,极少对自由这一精神性的东西进行思考。佛教讲来世,求天堂,把自由寄托于彼岸和来世,也可暂时不论。只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把人对自由的追求提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

老庄尤其是庄子的自由境界,在于达到“心斋”、“坐忘”,也即“无己”、“丧我”,从而实现对“道”的观照,进入“至美至乐”的境界。更详细点说,“庄子哲学所谓的自然无为的‘道’是从对自然生命的观察上所获得的,一方面‘道’的运行和发生作用是完全无意识的、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道’的运行的纯任自然的合规律的运动同时就是目的的实现……庄子及其后学认为,这就是‘道’的无比伟大的地方。而‘道’

所具有的这种自然无为的特征,从我们今天看来,不是别的,正是自由。渴望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自由的庄子及其后学,从他们当时所生活的社会中看不到自由,但却从对自然生命的观察上看到了他们所梦想的自由,并且认为这就是‘天地’的‘大美’之所在,而热烈地加以讴歌。他们从自然得到启发,认为人类生活只要像‘天地’那样实行自然无为的原则,就可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达到最大的自由,获得最高度的美。”这种“天人合一”式的自由,主要是通过“坐忘”、“丧我”而实现,因此是一种典型的“摆脱……而自由”的自由,与西方那种“为了……而自由”从而高扬自我、张扬个性的自由相比,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静的自由。这种自由观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与绘画,其主流就是体现这种自由观的,因而主要是一种静的艺术,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劝诫青年少读中国古籍。

老庄的自由毕竟达到了“摆脱……而自由”的最高成就,对现实不合作,持强烈批判态度,且把握到了个体存在的意义。此后,这种自由观每况愈下(尽管李白后来在此基础上推进一步,高扬个体,极力摆脱束缚,不与统治者合作,但毕竟极为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