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球意识:在华语文化认同感的营造中显现
以国际频道作为播出平台的《中华情》,不仅引起了台湾观众的强烈反响,也赢得了国外华人华侨的认可,这说明它不仅出色地进行了对台宣传,而且还担当起了沟通全球华人情感和传播中华文明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情》是晚会,又不仅仅是晚会,而是一场倡导华语文化认同的文艺联欢,表现出自觉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1.以本土节目的“全球化”应对“文化趋同”危机
尽管“全球化”首先是以经济形态引发注意和思考的,但它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更加值得警惕,“我们的后代一天天在‘大众’、‘流行’之类的旗号下餐饮着‘垃圾餐文化’长大,最后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根’,实在是一个必须未雨绸缪的大问题”。必须认识到,文化竞争远比经济竞争残酷,经济竞争关系到利益,文化竞争关系到民族存亡,“文化是战场,而不是可以弥合差异的奥林匹亚神台”,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必须是一种活的精神,必须在现实中发出声音、产生影响,它必须产生民族的创造力,这正是发展中国家媒介意识的明确内核”。对此,一些媒介从业者更是抱有清醒的认识,如中央电视台张子扬先生提出“文化版图”的概念,指出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版图视野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经超越其本身成为一种附载着历史责任与民族使命的重要工具。
《中华情》通过节目的实体把这种清醒的认识转换成了现实的影响力,它选择世界华人作为自己“全球化”的努力目标:囊括了华人,就拥有了世界;拳拳“中国情”,串起世界华人颗颗赤子心。《中华情——全球华语原创歌曲至尊演唱会》的开场白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歌声带我们穿越两岸和港澳地区,来表达全球华人的心声,为全球华人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中国人的歌声走向全世界……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家,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情感,那就是中华情。”
2.从媒介环境出发,明确国际化的受众定位
“全球化”、“网络时代”,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共同指向一个媒介现实:传媒产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渠道的数量、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传播效果的相对衰减。
尽管央视国际频道目前已经覆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甚至还进入了互联网,但是收视率并不尽如人意。对外宣传,作为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是针对“外国的外国人”,还是针对“外国的中国人”,有必要对目标受众进一步细分和明确。《中华情》直接定位于分布在世界每个角落的华人华侨,他们共有黄皮肤、黑头发,将这些分布在海外的5000多万华人用情感的纽带联结起来,成为《中华情》努力的目标,即“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情”。
3.讲究表达策略,在世界范围内营造华语文化认同感
与其无谓地呼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请世界注意自己,不如以主动积极的现实努力去注意世界,融入世界。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助于海内外华人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是促使他们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宝贵资源。今天,“全面弘扬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媒介责任的角度来看,身处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视,无疑担负着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华语认同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华情》邀请具有世界对话资格的人参与节目,比如被西方广为认可的画家陈逸飞、在华语文学界颇受关注的余秋雨等,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不断制造“中国想象”,改变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方式。具体到细节上,《中华情》片头设计采用“龙”的标志,演员的服饰、色彩,舞台道具的布置,处处凸显“华夏”的标志意识。此外,《中华情》还大胆地“走出去”,如在维也纳举办“新春音乐会”,邀请理解中国、渴望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以及海外著名的华人社团、机构和人士参加,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体现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三、审美品格:用丰富的电视语言巧妙诠释
高超的宣传艺术和先进的节目理念,最终要落实到可供阅读和观赏的文本,即运用电视语言创作的作品之上。一个优秀的电视文艺作品,除了强调内容和主题之外,更应该在外部形态的呈现中,在每一个电视元素中,以饱满、丰厚、清新之态体现出导演的构思和创新。《中华情》因为形式“简化”,得以简洁、简便、简练,但是并不简单,并不单薄,这得益于其中巧妙融入的文化和时尚元素。对于文化内涵的潜在追求,对于时代风尚的捕捉和敏锐,使《中华情》在为观众制造一个参与互动、激情四溢的欢乐场的同时,又自觉地倡导了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清新雅致的格调。
1.文化为根,远离平庸
就一台晚会而言,“内容”二字是多义的,具体的演出节目、场景选择、电视艺术手段都可以包括在内;同样,晚会的“形式”也是多义的,因为就晚会而言许多时候形式即内容,所以对于晚会我们不妨把注意力放在“个性塑造”上加以评判。笔者认为,打造晚会个性的核心,在于对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在此仅以《中华情》的节目之一《浦江月·中秋直播晚会》为例,试作分析。
作为中央电视台三大晚会之一的中秋晚会,导演选择大都市上海作为晚会场地,创作者如此诠释和定位上海——“中国近百年沧桑巨变的见证”、“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中国当代形象的象征符号”,这些准确而又有延展的文化视角,使该台晚会突破了以往中秋晚会以传统民族资源和月亮符号为主题的模式,突出了现代感和时尚性。再加上晚会其他的形式创新,如三个各有文化所指的外景地、节目内容的选择等,晚会“脱俗”就理所当然了。《中华情》以文化为根的审美品格,受到诸多好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评论说,“CCTV(China Central TV)不仅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更是China Cultural TV,即中国文化电视台。”
2.时代为本,引领时尚
电视,是技术发达的产物,电视艺术生来就具有与时代同步的个性。从审美生成看,一台优秀的电视晚会应当展现时代风貌,洋溢社会情感,营造轻松气氛,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以海内外华人为受众的《中华情》把握时代脉搏,跟踪流行风潮,引导时尚风向,达到了令人惊奇、兴奋、感动、鼓舞、震撼的艺术效果,满足了对它保有亲和感、信任感甚至依赖感的亿万观众的“期待视野”。
《中华情》的嘉宾大多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外国明星、艺人,这些具有时代“标杆”意义的人物,加上最先进的技术支持,先锋前卫的包装理念,把当下的时尚元素,融入晚会的各个元素如舞蹈、服装、化妆之中,在第一时间内充分展示出来,发挥了电视传播的及时性、同步性。《中华情·元旦晚会》中,网络歌手直接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3.求变为魂,不断创新
电视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电视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为这种语言不仅可以用来言说,可以表情表意,也可用来思维。语法修辞意义上的陈述、判断、疑问、譬喻、象征,审美造型中的联想、回忆、幻觉、变形、怪诞等等,都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电视艺术语言、声音、画面、造型、镜头、绘画、特技、文字、符号等等来完成”。当然,创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艺术手段上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其方法在于“陌生化”,打破观众的惯性接受模式,形成一种独特的发现、一种新奇的演绎、一种非常态的表现方式。
《中华情》对于电视语言的运用做了许多探索,比如外景地的三地同步直播,比如LED电子背景的设置,比如极富创意的舞台造型,比如经典老歌的重新编曲,比如时尚歌手的全新包装,比如镜头切换的节奏等等,不仅带给观众新的视听感受,也获得业内人士的赞誉,“因为专业,所以卓越”,对《中华情》来说并非溢美之词。
毋庸讳言,《中华情》以“中华”冠名,以央视国际频道为传播平台,无疑有着潜在的宣传目的,有着宏大叙事的现实需求,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恰恰在于它将这种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处理,使传播者得到了接受者的反馈和呼应。如果说《中华情》是一台多场地的现场直播,我们不妨将祖国大陆比作主会场,而港澳台以及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则是紧密相连的分会场,联结彼此就是生生不息的拳拳“中华情”、颗颗爱国心,《中华情》用电视媒介搭建了表达和沟通的平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屏障,使世界华人“天涯若比邻”,共有一个家。
(本文与顾亚奇合作,发表于《中国电视》2005年第8期)
创新电视娱乐之道
——以2006年SMG三档娱乐栏目为例
古语有言,“道可道,非常道”,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电视娱乐令人眼花缭乱。作为旁观者,对于其中深奥之“道”已经到了只能意会,无法言说的地步。之所以在此勉为其难,是因为看到2006年中国电视(尤其是卫星电视)娱乐格局正在发生的悄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与2005年相比,2006年中国电视娱乐格局正从央视与湖南卫视的“双峰并峙”演变为央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的“三国鼎立”。
多年来,央视一直依靠高端的平台,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的电视娱乐节目,除在游戏娱乐方面偶有失足外,其晚会娱乐、益智娱乐、真人秀娱乐一直占据着电视娱乐的主流。而自《快乐大本营》起,湖南卫视就一直引领中国内地电视娱乐风气之先,尤其在21世纪电视娱乐进入“真人秀”时代后,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湖南电视娱乐更是掀起了电视荧屏的“平民选秀”浪潮,并使得大多电视媒体紧随其后,裹挟其中,直至目前仍处于高潮之中,与央视的电视娱乐一起形成了一南一北“双峰并峙”的格局。从2003年才与世人谋面的东方卫视,说其是电视娱乐格局中的“新军”倒也贴近,但是从东方卫视背后的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以及由来已久实力不俗的上海电视娱乐业来说,应该说其是一个“老牌劲旅”才更为准确。
无论是娱乐新军,还是老牌劲旅,以东方卫视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娱乐节目在2006年的崛起绝非偶然之事。2003年10月,全新推出的东方卫视在内容定位上提出“新闻见长,影视支撑,娱乐补充,体育特色”的口号,应该说这个内容定位照顾到了当时能够拉动收视率的主要内容领域。但是,除在民生新闻领域地方卫视可以有所作为外,主流新闻无论如何也做不过央视;主打影视剧又容易陷入频道同质化、资源竞争白热化的泥潭;体育方面如果没有实现对高端甚至独家资源的占有,“体育特色”就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世界杯”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那么娱乐方面是不是有可能成为东方卫视“激荡传媒风云,改变电视格局”的突破口呢?如今,国际电视呈现出泛娱乐化的潮流,中国电视在这股潮流中尽管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但是本土化改造和创造性模仿的努力,仍然使中国电视娱乐出现了本土的典型范式,并且产生了轰动性的广泛影响,如《梦想中国》,如《超级女声》,如《我型我秀》等等。也就是说,通过接轨国际电视娱乐潮流,实现本土电视娱乐的壮大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现实可能性。那么,对于东方卫视来说,首先是要突破内容定位中“娱乐”作为“补充”的认识,将“娱乐”提高到一个关系东方卫视能否“激荡传媒风云,改变电视格局”,能否跻身全国卫视前列并发挥重大影响的重要地位上来;其次是要着眼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国际背景,利用海内外丰富的优势资源,寻找打造具有新理念、新形态、新质素的优质电视娱乐节目的途径与手段,切切实实将“娱乐”打造为东方卫视的强势品牌。
其实,从2004年起,在“真人秀”娱乐风潮之中,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已经与央视的《梦想中国》、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获得了齐头并进的先机,并且形成某种鼎立之势,这为2006年东方卫视电视娱乐的全面崛起奠定了基础。大型电视娱乐节目尤其是全国性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台内外涉及面广,没有强势资源与运作机制的强力保证,仅仅凭借一个频道与一个栏目的实力很难完成,那么整合资源与理顺机制就成为大型电视娱乐节目走向成功的必要保证。2005年,SMG下大力气将集团旗下的娱乐资源整合为综艺、音乐、大型活动、时尚四大事业部,综艺部下辖新娱乐(新闻娱乐)、艺家欢(文艺)以及戏剧三个SMG娱乐品牌和相关频道、频率以及东方之星演艺经纪公司,制作人数近三百人,这就为东方卫视2006年三档大型电视娱乐节目的同时上星提供了机制与资源保障。
2006年,东方卫视密切联合综艺部、大型活动部的制作力量,同时推出《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三档大型电视娱乐节目,手笔之大,不但创下东方卫视近年之最,也是多年来海派电视娱乐的扛鼎之作。纵观东方卫视2006年推出的这三档大型电视娱乐节目,在某种意义上透射着当下电视娱乐的一种新理念,代表着电视娱乐的一种新方向,对它们的解读与诠释,对认清当下电视娱乐的创新之“道”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