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9658700000055

第55章 品牌与策略(11)

改版后的《零距离》迈出了民生新闻公共化的第一步,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首先是新闻理念的突破,民生新闻的公共化雏形业已形成。《零距离》的公共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新闻整合的《焦点》与新设立的深度调查性板块《追踪》、新闻故事板块《纪录》改变了原有民生新闻内容琐碎、意义浅薄的问题,无形中提升了栏目的社会守望功能,更加有利于社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二是通过专门新闻评论性板块《观点》的设立,增强了对新闻事件的解释功能,不仅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而且还告诉受众为什么会发生,即要告知受众新闻的意义与价值;三是用行动影响行动,帮助受众解决现实问题。《零距离》通过线下活动(社区行、电影进社区、便民网)切实帮助受众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是新闻报道模式的突破。《零距离》打破了以往民生新闻单一消息性报道的局面,打破了新闻报道流于浅表的形式,通过调查性报道《追踪》以及人物报道《纪录》两大板块的设立,将民生新闻报道引向深入,也让民生新闻的节目类型更为丰富。

最后是传播模式的突破。栏目名称的“去南京化”势必将吸引更多南京以外的观众,对于在全省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栏目还明确提出了节目的网络传播策略,通过运用首页、搜索、视频、留言板等形式来实现栏目的网络化表达,通过与江苏广电总台网站、知名论坛和门户网站的合作进行自身的宣传推广。

结语

《南京零距离》的改版,对于推动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意义深远,尤其是其表现出来的公共化特征,虽然仍旧较为模糊与表层,且在用行动影响行动,帮助受众解决问题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毕竟为民生新闻的改革迈出了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值得整个社会期待。

(本文与李德刚合作,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6期)

《今日说法》十年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1998年12月24日,一档名为《今日说法》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午时段悄然试播,1999年1月2日正式播出,很快它便成为亿万观众瞩目的当红电视栏目。十年来,该栏目与时俱进而又稳步前行,始终站在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发展的前沿,引领着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方向,在推进中国法制建设,满足广大百姓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以及推动中国电视自身的发展繁荣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成为十年来中国电视最具影响力、最具标志性意义的电视品牌栏目之一。本文试从中国电视法制节目自身的发展历程来探讨《今日说法》独特而重大的意义与贡献。

一、开“说法”类电视栏目先河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开始起步,在各类新闻专题类节目中出现了电视法制类的相关报道和纪录类节目。自8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普法以来,中央电视台及部分地方电视台配合国家普法需要,开始组织一定规模的普法类电视专题类节目,以讲座、报告和专题等方式进行宣传和报道。在这些电视普法类节目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就法说法,一种是就案说案。前一种就法说法倾向于法律知识和法律原理的讲解、读解和宣传;后一类就案说案则倾向于报道社会生活当中发生的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等。到90年代中期,大型电视法制栏目《社会经纬》的推出,开始探索将法律知识、法律原理与法律案件相结合的节目生产样式。这些都为《今日说法》的诞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今日说法》的创办则是鲜明地、突出地将法律知识和法律原理与法律案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电视法制节目全新的转型:由“普法”变为“说法”,由宣讲、教化变为传播、交流,从而开辟了以案说法、举案说法的电视法制节目的全新路径和模式。冠名“今日”又凸显了其不同于“经纬”的日播节目特点,强化了电视媒体的时效性。正是由于《今日说法》的创办,引发了全国各层级电视媒体的纷纷仿效,一大批以“说法”为名的电视法制节目相继创办,从而使电视法制节目迅速成长为最受社会关注的电视类型节目之一。

二、做社会弱势群体的知音

《今日说法》自创办之日起,一面“向上看”,一面更聚焦于“向下看”。所谓“向上看”指的是该栏目密切关注中国法制建设进程,关注国内外法制建设的动态,把握国家法制建设的宏观走向与态势;所谓“向下看”则指的是关注社会底层,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尤其是法律维权的需求。十年来,《今日说法》一方面很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法律宣传的任务;另一方面,历届制片人、制作人、记者、编辑不知疲倦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观察、发现、记录、报道了普通公民迫切需要的各类法律问题。从土地承包到婚姻家庭,从邻里纠纷到医疗健康,从官告民到民告官,从经济权益到精神权益……几乎触及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各个层面。曾经有过这样的调查,在中午时段,电视收视最高点集中于《今日说法》的播出时段,而这一时段关注最多的则是以农民工为突出代表的观众群落,由此可见,《今日说法》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方面的确获得了极高的公信力。十年来,中国电视在逐渐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当中,电视的娱乐化愈演愈烈,电视的低俗化不断被人诟病,电视的社会责任问题则被不断地强烈呼吁,在这样的背景下,《今日说法》坚持严肃的社会责任,以最大的投入面向社会最需要的社会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宝贵的法律服务,由此,《今日说法》成为广大社会弱势群体的知音,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尊敬,为中国电视赢得了极高的美誉度。

三、走中国特色的电视品牌建设之路

《今日说法》十年的发展道路走得坚实、走得扎实、走得踏实,该栏目对自己肩上的责任相当清醒而明确。尽管法制类节目所面临的题材、素材有着天然的故事性、悬疑性和传奇性,完全可以走“悬疑”之路,甚至走“娱乐”之路,但《今日说法》没有简单地这么走,而是充分考虑中国法制建设的需要,考虑转型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法律服务的需要,考虑国家电视台战略发展的需要。总之,是依托、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国情需要,来安排、设计栏目自身的发展,安排栏目品牌建设的路径。尤其是在电视媒体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上,努力做到平衡和适度,从而为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品牌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标本。

第一,电视媒体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中国电视媒体一方面被喻为“社会公器”,一方面又被视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按照“社会公器”的要求,电视媒体应该及时、公开、透明地报道和呈现社会生活内容;而按照“喉舌”的要求,则必须严守宣传报道的纪律。对《今日说法》而言,如何处理和面对正在进展中的法制问题和法律案件,过于滞后难免被视为宣传灌输;过于超前或许会干扰立法与司法的进程,甚至引发社会矛盾。令我们欣喜的是,《今日说法》在处理电视媒体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上,既认真宣传又积极干预,“帮忙而不添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念、思路与方法。在真实、客观记录法律案件,回答百姓问题的基础上,以生动的影像为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提供了素材和案例,形成了电视媒体与法律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电视媒体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今日说法》创办的十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转型的十年,社会分层日益复杂,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贫富差距拉大……正因此,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面对不同利益群体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电视法制节目无法回避地站到了舞台前沿,直面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从媒体自身的利益诉求来看,曝光、揭露和展示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理应获得极高的社会关注和极高的收视率。但仅仅满足于曝光、揭露和展示,难免激化和放大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今日说法》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电视媒体天然的好原料,没有一味地追逐猎奇,追求收视率,而是更多地考虑可能产生的社会反响和传播效果,始终保持理性和控制,考虑从建设性的意义上处理这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了自己社会公正的良好形象。

第三,电视媒体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完善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律观体系。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指出的,中国是一个“人情”大国,以血缘为核心形成的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呈现为日常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相互自律的一系列“情理”和“道理”。而这些“情理”和“道理”与现代的“法理”之间,既可能相互吻合又可能存在分歧和冲突,许多法律案件都可能存在着情理、道理和法理三者之间复杂的纠葛。《今日说法》十年发展的进程中,推出了大量引人注目的案件,牵涉到情理、道理和法理之间的复杂关系。该栏目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妥善地解读和处理所面对案例中牵涉到的情理、道理和法理三者之间的复杂纠葛,积累丰富的经验。

正是在上述三个关系的处理上,《今日说法》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没有简单地、一味地追求电视媒体自身的利益,而是辩证地、智慧地发现、记录和回答了所面对的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对象和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性、优质性和稀缺性,乃至不可替代性,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电视品牌建设之路。面对未来,《今日说法》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今日说法》为推进中国法制的进程,为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中国特色电视传媒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