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
2007年5月,全国电视台台长论坛发表了《北京宣言》,在宣言中再次强调:“中国电视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与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应“坚守电视媒体的品格、品位,自觉抵制低俗之风。”显然,这种强调并非空穴来风:电视媒介的低俗化趋势近年来经常被人诟病,而如何更好地传承文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长期困扰着在责任使命与市场生存的夹缝中左右为难的电视人,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也许应该寄希望于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
一
文化自觉的概念是已故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末中西文化风云激荡的语境下提出来的。所谓文化自觉,简言之,就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及如何面对和处理的清醒态度。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也一直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直至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在击碎中国闭关锁国大门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摧毁了民族的自信。于是,国民的文化心态由妄自尊大的一个极端走向了妄自菲薄的另一个极端,直至今日,仍难以完全逃脱历史的阴影。电视是典型的舶来品,一部分人更是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产生了技术崇拜的心理,一切以西方先进电视技术的马首是瞻。同时,在国外娱乐风潮的劲吹下,邯郸学步,囫囵吞枣,全然不顾中国固有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从而在文化上迷失了自己,中国电视也因此饱受指责。而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文化积淀之所在,同时也是解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显示文化个性的依据,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
2006年,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对收视率和电视媒介低俗化的批判,引发了许多学者、专家以及电视媒体从业者的呼应和认同。与此相关的,我们在中国电视的荧屏上,不断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观:铺天盖地的假广告,阿谀溢美的自我吹捧,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故事事件和突破道德和伦理底线的行为,更不必说那些无厘头的恶搞,对经典的亵渎,肤浅做作的表演和对表面感官刺激的追求,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诚然,人们需要娱乐,在劳累了一天以后,人们有权利要求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载体和“公共空间”的电视荧屏提供一点轻松的娱乐,尤其是对于生存压力还相当严酷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其他文化消费的今天,需要从电视中享受到充分健康的娱乐。但所谓过犹不及,当打开电视,满眼的皇帝加格格,辫子满天飞的时候,当四处都是警察抓小偷,“戏不够,床上凑”的时候,还有着一些文化追求的人们就不禁要困惑以至于愤怒了,难道这就是我们今天生存环境的反映、文化生活的全部吗?难怪有学者痛心疾首地喊出“弱智的中国电视”。表面看来,受众当然有选择换台的权利,遥控器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当几乎千台一面的时候,实质上就已经构成了对普通受众的话语霸权,因为他已经无从选择,除非选择放弃,而放弃的恰恰是他理应享有的文化权利,因为电视不仅仅是电视台的电视,更是所有公民的电视,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电视文化恰如一柄双刃剑,有人会把它看成是当代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满足人们各种欲求的伴随物,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导师,是勾连不同品类文化的有力桥梁,但也会有人把它视为是充满物欲的恶魔,是消减人类思想深度的杀手,是毁灭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帮凶。如此这般完全相悖的评价,使电视及电视文化经常处于毁誉参半的境地。不错,娱乐是人类的天性,从本能上人们并不排斥娱乐,但是娱乐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品级,这几乎是无须阐释的道理。浅薄的娱乐满足的只是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真正的艺术愉悦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所有的受众都有如此高雅的追求,但也并非所有的受众都仅仅满足于一种简单的娱乐,尤其是面对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娱乐甚至是“愚乐”时,我们至少应当为有着这种高雅品位需求的受众提供适量的选择。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经济迅猛发展,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变得焦灼和惶恐,一方面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陶冶性情,大众文化的泛滥,精英文化的日益边缘就是明证;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对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电视文化音像同步、视听兼备的特点恰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通过相对娱乐的形式传递较为深层的知识和道理,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充盈和精神的慰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许就比较容易理解《百家讲坛》类栏目日渐红火的原因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娱乐,是对当前过度娱乐的拨乱反正,满足了受众内心深层对“真”的需求和对崇高的渴望。
诚如《北京宣言》所讲,中国的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是人民利益的守望者,是社会的公共空间。电视媒体,应该自觉意识到,不仅仅要传承社会文化,更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来影响社会甚至世界的文化景观。不论是那些产生轰动效应的电视剧,还是发人深省的纪录片,还是那些影响巨大的电视新闻以及各种各样的专栏节目,都不同程度地对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心理、心态、语言及习俗产生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很多人把电视看做是当前世界最具时代价值的影像,视觉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标志,也是从此意义出发的。自有电视以来,关于电视文化的利与弊、正面与负面效应,以及关于它的雅与俗等问题的论争,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因此,电视媒体应当对自身的文化责任和文化定位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
二
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电视媒体正处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的压力不断逼迫他们向收视率靠近以至于投降,我们也理解制造这种景观的幕后,隐藏着若干个利益集团的诉求和欲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正视,电视媒体的把关人对自己所操控的媒体是不是有清晰而自觉的文化理念,他们对自身电视文化建构的责任、使命和追求,是不是足够理性而自觉。应当看到,在传媒发展史,在艺术发展史上,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责任与利益,始终处于一个从斗争冲突走向和谐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是在媒体自身的现实物质利益、经济利益和其所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文化使命之间,冲突与和谐的交替,从来没有停息过。当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完全不顾及媒体的生存与利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支撑,枉谈责任与使命,必然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关键在于电视媒体是否非此即彼,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更具智慧的选择呢?
不少人谈及这一命题,可能会从世界电视的一般规则,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规则来炮轰我们目前的多元混合的体制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媒介生态格局,希望用彻底的发达国家的模式来改造我们的本土电视与生态格局。我们充分理解这种呼吁与批评的一般性价值,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中国电视文化的道路选择,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的模板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而是应该依托中国国情,充分依据我们自身的现实土壤和条件,走出一条既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电视文化先进经验,又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之路,而这一道路选择,离不开对传统和当代中国文化的既继承又扬弃的创造性选择。几十年来,中国电视从喉舌角色到相对独立角色的探索,从工具理性到责任主体的意识与思维的转化,在这个探索的道路上,从内容生产层面来看,我们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核心到以“作品”为核心再到以“产品”为核心的发展轨迹。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对的喉舌和绝对的独立,绝对的“宣传品”或绝对的“作品”和“产品”,事实上都很难真正地实现,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我们以垄断的政治资源和政府资源去获取自己媒体的现实利益,当我们把公共产品转化为自身产品的时候,或许我们忘记了我们的所得或者说收益时,不会感恩我们已经获得的垄断资源和公共资源;当我们的利益得不到满足之时,我们可能更多地指责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限制与拘泥,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年近半百的中国电视,应不应当确立自己责任主体的地位,是不是应当更加清晰地确立自己的文化责任、文化角色、文化定位呢?我们不否认中国电视媒体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它所受到的外界各种压力和束缚也是多样的,那么哪个行业不是如此呢?如果没有成熟的敢于承担责任的主体意识,如果没有明确而清晰的文化身份、文化定位、文化角色的确立,那就学不会带着镣铐跳舞,那就很难在逆境中成就自我,也就很难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同、信任和尊敬。
作为主流媒体,如果只顾一味地娱乐搞笑,只重一时的经济利益,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公信力的缺乏和权威感的丧失,甚至从话语的主流走向边缘,相信这是任何一个有着更高追求且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电视台尤其是国家大台所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每一级的电视台都是同级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和重要的舆论阵地,他们当然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电视媒体在塑造一个地区文化形象方面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不能不引起当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再说,即使定位高端的文化类节目自身并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事实证明也并非如此),但其所具有的文化气韵与标杆意义却对塑造电视媒体的良好形象和品牌价值功不可没,而这正是电视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媒介虎视眈眈的背景下,电视媒体更应当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担当起传承发扬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使命,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只有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理性和科学的传承,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竞争的洪流而不失其自身的特色,做到“和而不同”,这样,既维护了国家电视文化的安全,又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选择,而“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去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了30集人文纪录片《中国记忆》,这是针对我国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电视调查行动。摄制组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寻访,从上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择了30项,对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调查和拍摄,涉及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武术、医药、风俗、体育竞技等多个方面十几个民族的文化遗产,记录原始素材500小时,以影像的方式首次原生态地呈现了一批原始神秘的民俗事象和民间绝技,大量深藏民间的传统文化遗产首次在屏幕上得到呈现。这些神秘的题材、瑰丽的文化、奇异的环境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中国民间文化的视觉盛宴,也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生动的形象档案。上个世纪末,法国思想家于连就提出:“在世纪转折之际,中国知识界要做的应该是站在中西交汇的高度,用中国概念重新诠释中国思想传统。如果不做这一工作,下一世纪中国思想传统将为西方概念所淹没,成为西方思想的附庸。如果没有人的主动争取,这样一个阶段是不会自动到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电视媒体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