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口语艺术实用教程
9658600000013

第13章 口语艺术基础(9)

二、区别轻重变化

词的轻重格式就是指多音词的读音模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音节本身的音高变化、音程的长短、音强的程度等,也有约定俗成的读词习惯问题。词的轻重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二字词的轻重格式为中重、重轻。普通话里绝大部分的二字词都应该读中重格式。中重,前一个音是中音,后一个音是重音,如“祖国、音乐、班长、歌曲、美丽、电话”等,听觉上有后一个音要在音强、音长(感觉上主要是音长)上包住前一个音的感觉(一定是和谐的),要求后一个字调值必须准确到位。重轻,凡是由附在别的字后固定读轻声的字组成的词组,如:儿子、石头、多么、见过、行了、进去等,还有一些固定读轻声的名词、形容词,如:先生、月亮、痛快、窗户、护士、伯伯等,都是重轻格式。这种格式里,前一个音重,后一个音轻(前一个音长,后一个音短),听觉上有前一个音盖住后一个音的感觉,前一个音的调值基本上准确到位(上声除外),后一个字几乎都失去了原有的调值,变得很模糊,很短,如“消息、工人、眼睛、手艺、男子、娇气、桌子、衣裳、豆腐、老实、多么、坐着等。

2.三字词的轻重格式主要是中轻重和中重轻,多以中轻重为主。中轻重就是中音、轻音、重音,感觉上第一个音音程是中等长度,第二个音音程最短,第三个音音程最长且调值准确到位,如:办公室、工程师、西红柿、一条龙、电冰箱、打字机等。中重轻就是中音、重音、轻音,三个字分别是中等长度、最长(调值基本到位)、最短的音,如:大个子、老太太、好家伙、同学们、没关系、胡萝卜等。

3.四字词的轻重格式以中轻中重为主,后一个最长(调值准确到位),如:欢声笑语、一马当先、花好月圆、心明眼亮、不劳而获、丰衣足食等。

由以上可以看出,轻重格式与调值有着密切的联系,调值影响着轻重格式的准确度,轻重格式制约着调值的变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地、铁、逻、辑、动、力、美、育、光、辉、过、去、精、神、态、度、火、线、楼、层、宿、舍、花、园、阅览室、园中园、圣诞节、教科书、办公室、展览馆、暴风雨、水果店、小铁塔、亮晶晶、毛茸茸、红彤彤、呱呱叫、静悄悄、应试教育、休闲时刻、毛毛细雨、通讯系统、中国文艺、科教兴国、青藏高原、南腔北调、舒舒服服、糊里糊涂、滔滔不绝、光明磊落、有志者事竟成

三、用语调驾驭声调

普通话的调值很有美感,像唱歌一样有高音、中音、低音;有舒缓的,有明快的,还有音长音短的区别。一般说来,普通话的四个调类中阴平是高平55,声带在相对最紧的状态下发出很明快的高音,如:江、声、山、发、飞、歌等,很明朗;阳平是中升调35,声带在不紧不松的状态下,过渡到相对最紧的状态,如:时、题、执、节、红、名、和等,有一种很洋气的感觉;上声是降升调214,声带从比较松到最松再到比较紧的状态,如:手、海、想、美、我、好等,给人以舒缓柔美的感觉;去声是全降调51,声带从相对最紧到最松的状态,如:向、变、降、固、受、胖等,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然而四声最常见的毛病常使四声失去其应有的美感,如:阴平的55不够高或不稳定;阳平的35不到位或起点高;上声的214降不到底或升不到位;去声的51起点太低等。纠正这些毛病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但要练习得法有效,首先要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没有哪个不完满,而且彼此之间区别度又很高,为什么一到语流中就改变了原调呢?的确,有些改变出神入化,使普通话顺畅自然,但也有些变化使普通话难听,甚至面目全非。这一好一坏究竟是何道理呢?由于声调的改变在语流中发生,所以一定要考察语流后方能明白究竟。我们认为语流因合理音变而巧妙地减轻人的发音负担;而合理音变是遵循了语调支配声调之规律的;要掌握变音规律需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以下论证将分为四个部分:语流——妙如晃悠悠的扁担;语调——语流之总协调师;跑调——声音之惯性失控;变调——顺应语流而为之。

(一)语流——好像晃悠悠的扁担

随着说话的开展,语音波浪式震荡前行,这种语音被称为语流。语流总是由一个声波荡到峰顶后回旋转向音谷,继而荡向下一个,就这样流动着产生自然、舒展、流畅的语音。优选法理论告诉我们,语音是省力和明确这两个原则互相作用的结果。省力要求用最小的形式代价获得最大的内容回报;明确要求用足够的形式表达最清楚的信息内容。对语音形式,一方面要求最少,另一方面又要求尽可能多,人们就在多与少之间寻找平衡。普通话比大多数外语多了四声的区别,字字声调不同,使音节区别度增加。然而,经过磨练后的普通话,已如行云流水一般,其流畅自然得益于随处发生协调变调。在信息明确的前提下,发音时紧时松、时高时低、时快时慢,时实时虚地交替变化,使语流妙似一根晃悠悠的扁担,在震颤中巧妙地减轻着人的发音负担,省出的精力能够更多关注交际决策和交流内容。可见,普通话的发音也遵循了人类一切行为的准则——经济省力。语音比之于交际的多元复杂性来,毕竟单纯了许多,它只不过是思想感情的物质形式,作为交际诸多元素中不很重要的一个,没必要多费力,这样珍惜气力的结果就是熟能生巧地积累了很多实用又经济的省力技巧,包括轻声、儿化、“一”和“不”的变调、以及“啊”的音变等。总的来说,语流中的变化从实质上分这样几种:让部位相隔甚远的拉近——同化;让相同的变得不同——异化;让次要角色削减能量——弱化;让弱音依附前音节以连带发音——增音等。这样一来,轻声、儿化和“一”、“不”的变调以及“啊”的音变等,就成了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普遍特征。正确认识这些特色并恰当地使用,能改善普通话语音的整体面貌,使说出的话更和谐自然。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语流中的音变发生,人们将会为僵硬不变的发音白费多少劲,听起来又会多么不顺耳?学习者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语流音变,怎能感悟并灵动地掌握它们,让这根扁担自然地颤悠起来呢?

(二)语调——语流的总协调师

若注意考察普通话语流,就不难发现其中最微妙的是声调与语调的关系。声调“亦步亦趋”地顺从于语调的调配,顺从于语调的走势,就像是被语调之波托举的小舟一样。众所周知,传统的四个声调其实只是念单字的模式,因此常被称之为字调。承载声调的音节则是语流必不可少的“水滴”,每个字调所反映的总是语流的某小片的声波状况。然而,整个语流的面貌并不能通过这些局部状况的机械相加真实呈现。语流中比声调更大的语调,则不是以音节,而是以音节与音节组合形成的句子的抑扬顿挫来呈现的。所以,语调比声调更能够反映普通话语流的整体面貌。语调虽然不是声调,但它容纳了声调,支配了声调的变化,进而与声调结合形成了合量,以表现出了语流运动的总体态势。语调与声调相结合就如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所说:“可将音节中的声调和句子的语调比作小波浪跨在大波浪上面,实际结果是两种波浪的代数和。”语调作为句子的调子,通过全句的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音高、音长、音强等非音质成分上。在普通话的语调中,首先应注重音高,其次是音长的变化,还有节奏和语速等。语调在音高上衡量,有以下四个最基本的类型:

平调——表现为语句变化不明显。如思考问题、宣读名单、公布成绩等情况。另外,远距离问话以及在人群前呼喊、喊口令时,可能出现总体高平的调形,但一般句子里各个字的字调和连续变调依然存在。

升调——表现为句子开头低、句尾明显升高。如一般疑问句、反问句,以及出现在长句中前半句。但是,疑问代词处于句首的特殊疑问句,应为降调。

曲折调——表现为语句音高曲折变化,多在表达特殊感情时出现。如表示嘲讽的语气,以及重音出现在句子开头,或疑问代词出现在句中的疑问句等情况。

降调——表现为句子开头高、句尾明显降低。如一般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近距离对话等情况。在普通话语句中降调出现频率高。

按实验语音学的说法,语调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声调音域系列(声调音域是指语流中特定位置上声调音高特征分布的总音域,简单点说就是声调升降滑动的总范围)。在声调音域内,高和低是相对恒定的声调特征,升和降是相对变化的声调特征;高低或升降的幅度则由声调音域决定。声调在语流中之所以不断改变,就是因为语调所操控的语流事实上决定了每个字调是需要保持原调或是需要改变,语调调形控制了语流走势。语流因语调而在音高、音强和音长的自然区域内时起时伏,升到峰顶即而转降谷底,再来第二个类似的过程,就这样波浪式前进。声调要想既不翻船又省心省力,只有顺应语流的走势“顺水推舟”。依附于语调的声调也就时升时降,凡某字调有悖此大趋势者一律要做音变处理,以便使之顺应。因此,任何一个字是否要变调,并不由自身决定,而要取决于语调的需要。当后面的一个字调要下行到底时,其前的“一”与“不”等就改原调为上升的阳平调。可见,声调是服从于由语调操控的语流的整体变化的,这从老外学习汉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他们即使精通了一些汉字的字调,也不能发出地道的中国味的语流,总给人一种“洋人洋腔”感,说明依据单字的四声是不能发出符合汉语习惯的语流的;假如字调是固定不变的,就不应该产生像现在实际存在的那么多的方言方音,其调值规律性地与普通话相异。可见,在语调的调节下,语流中一系列声调发生了量变,变幅加宽或压缩,音高提高或压低。尽管发生了量变,所反映的特征并不改变。由它们之间的上述关系,形成了普通话独特的语流。

(三)跑调——声音的惯性失控

跑调是指在语流中字调该到位而不到位,发生了不合理的微细的改变,这皆因失控于声音惯性所至。跑调事实上是离开了原调,但尚未质变为另外的声调,所以常给人以有毛病却形不成错误的感觉。如阴平受前一字调的影响而高不到五度,或几个阴平相连时相对音高不稳定等。像朗读“家乡的呼唤”这个词组时,前两个高平调相对音高不在同一个高度上,再加“唤”字的起点低,整个短语给人的感觉如同醉酒的人一样,一脚高一脚低,声音或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听起来很生硬,因而不自然。最常见的跑调有四类:阴平的55不够高或不稳定;阳平的35不到位或起点高;上声的214降不到底或升不到位;去声的51起点太低等。跑调的危害在于明明是说普通话,却令人觉得不太像普通话,又很难说出真正的毛病出现在哪。可见,跑调是阻碍普通话标准化的潜在“敌人”,一定要重视消灭它。而消灭它先要从感觉上查原因,这才是对症之法。

在发音的感觉中,声音抑扬顿挫之内在感觉对筋肉感的依赖性很大,这包括胸、膈、肋、腹、唇、舌、腭、喉等肌肉群的运动感觉,还有耳鼓整体基底膜的震动感觉,可以统称之为“筋肉感”。筋肉感的内觉体验有这样的特点,即它的强化、弱化、转化等都因人而异,不同类型、不同修养的人,会有不同的筋肉感,对同一筋肉感也会发生不同的体验效果。不恰当的筋肉感是当低不低,或当高不高,或太高太低,这是因为筋肉感乃是一个包含了众多因素的复杂的概念,就像是音乐中的音阶一样,在筋肉感觉的同时,主体的运动器官有着一套区别性的、能够被接受者认可的、整音级与半音级的物化过程与之对应。同上。获得细腻的筋肉感,要付出巨大的经验活动作为代价。而且,这些实践活动如果是纯主观感受、没有科学方法支持,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所以,具体的操练往往需要理论指导。其实,语流无论从声音的峰顶向峰谷下降,还是反过来上升,常常是平滑过渡,而不是“断层式”的忽上忽下,这就使得紧邻的不同音高的词语往往有了相同的音高,显示出被惯性支配的无奈。因为人们的发音器官总是自我保护,过分频繁地松紧交替是为器官排斥而达不到的。正是由于惯性力量的客观存在,人们才设法对发声体做种种调整,使不必要的音高惯性化解为零,或者使语流中断,或者把原来的实音改为虚的“气音”,或者使音强发生变化等。否则,“音高惯性”便会使得后一个音节与前一个音节具有相同的或相近的语流的音高,不能形成顺畅连贯的语流。所以,相同调类在句子中要做到相互联系、相互照应,不要各行其是。

总之,有声语言可以说都是用调值穿起来的。调值把握得是否准确,在语音的自然流畅度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在“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句子中,如果在发完“处”字后,“高”字注意找声带相对最紧的位置发音,后面的“歌声”两字也要与之相呼应而不能掉下去,以此类推,句子中的阴平不够高或相对音高不稳定的问题基本上就能够得到解决。阳平调值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的“荷塘”两字,也要与前面的“折折”相呼应而不能掉下去,“塘”字的调值一定要读到位。语流中的阳平调值如果不到位,句子会显得死板缺少活力,起点高又会觉得语流别扭不和谐。去声调值起点低,主要表现在与别的调值组合后,如:实践、伟大、电话、协会、主要、全部等。在句子中,很多时候需要找去声压住别的调值的感觉(声音不一定大),这样发出来的去声效果好。因此在很多时候,都要把去声看做是一个“入”的形状,而不是“人”的形状(即后面的调值压住前面的调值)。去声起点低的可以照“入”字型的感觉去读,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