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9658500000034

第34章 抒情文体(2)

第二节抒情散文

一、散文的内涵

在古代,散文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指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章。韵文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韵律感的诗、词、歌、赋,例如楚辞、乐府诗、骈体文,等等。除了韵文之外的所有文学类文体与非文学类文体统称为散文,早期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后来的奏、疏等应用文体,以及诸子百家、史传、游记、小说等文学性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畴。例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陈情表》等都是古代散文的名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五四”新文学初期,是伴随着白话文运动开始的。以朱自清、冰心、徐志摩等人的白话散文创作为代表,突破了“美文不能白话”的樊篱,使白话散文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现代散文的范围也很广泛,包括了除诗歌、戏剧、小说之外的大部分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文体。现代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随意的文体,它不像小说需要刻画人物形象、设置曲折的情节,不像诗歌对格式、韵律有着严格的要求,也不需要像戏剧那样展示激烈的矛盾冲突。散文在主题、结构、语言、取材上没有定式,因此,散文是大多数写作者比较容易接纳的一种文体。

随着各种文体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散文的范围仍然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原属散文旗下的报告文学、杂文、回忆录、传记、影视文学等日益成熟,逐渐从散文中分离出来。目前,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导方面。狭义上的散文指的是抒情散文。

二、散文的类型

从表达方式上划分,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议论散文和抒情散文。

(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展示人物、事件的发展过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记录真实的生活,作者将自己对人物、事件的感受与思考孕育在叙事之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情感。例如,巴金的《怀念萧珊》,作者回忆了与妻子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相识到妻子的生病离世,蕴涵了浓厚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二)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是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在内容上,议论散文往往以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理性思考为主导,蕴涵哲理,情中悟理,理中含情。议论性散文不同于议论文,议论文要求说理论证,结构严谨,而议论性散文则更具有形象性。例如,钱钟书的《窗》,作者用睿智的语言赋予了“门”与“窗”不同的象征意义,蕴涵哲理,表达了对人生的精辟认识。

(三)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为主的散文,一般只有一条感情的线索贯穿其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各个场景拼接在一起。抒情散文感情真挚、热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例如,唐敏的《女孩子的花》,通过对一盆水仙花开花的期待展示了一个女性细腻敏感、缠绵悱恻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女孩子深切的珍惜与爱护之情。

三、抒情散文的特点

(一)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外在形式,在材料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采用、语言的使用、结构安排等方面没有定法,呈现出自由不羁的特点。而散文的“神”,指的是作品的思想内涵要集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要贯穿始终。散文的写作要紧紧围绕作品的中心思想进行,做到“杂乱”中不乏章法,自由中井然有序。例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作者由眼前的榕树想到了故乡的榕树,跨越层层时空,回到了儿时与榕树亲密接触的幸福时光里。现在与过去交错,传说与现实交错,作者在不同的时空里自由飞翔,但游子的思乡之情始终是文章的主线,贯穿始终。

(二)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感情充沛是抒情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抒情散文中出现的客观事物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是一种诗化了的“物”。作者的个性率真自然地倾泻出来,悲伤、快乐都自自然然地从心里流淌到纸上,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颗坦白、热情、真诚的心,没有矫情、做作。例如,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作者充满热情地赞颂并爱护着那象征逝去了的美好而纯真的童年的小桃树,带动读者一起为它的成长而欣喜,为雨中弱弱地盛开着的花儿落泪,情感真挚动人。

(三)韵味十足,富有诗意

优秀的抒情散文就像一篇优美的抒情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联想丰富,语言讲究,充满诗情画意。优秀的抒情散文总是善于营造浓郁、强烈的抒情氛围,把读者带入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充满朦胧美的月下菏塘,抒写着如水的月光里淡淡的烦闷。

四、抒情散文的写作

(一)培养对现实生活敏锐、独特的感受力

抒情散文的写作要求作者深入、细心地体味生活,发挥想象,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例如,蒋建伟的散文《我是妈妈的蒲公英》,作者选取蒲公英作为赞美母爱的情感载体,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与感受力。蒲公英没有丰富的色彩和美丽的花瓣,这样平凡的植物很少会有人关注它,然而作者却细心捕捉到蒲公英的平凡与朴素中所蕴涵的不平凡,在它身上孕育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缠绵悱恻、悲欢离合的亲情。曲折动人,别具意味。

(二)取材范围广泛,行文自由不羁

抒情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世间万物,小到一粒沙、一片花瓣,大到社会、宇宙,不同时间和空间里的人与事可以组合在一起,产生联系,构成一个新世界。例如,徐志摩的抒情散文《翡冷翠山居闲话》。文章中各色人等:“牧童,渔翁,农夫,走江湖的桀卜闪,猎户,太平军的头目”;不同地点:“火车,客厅,散步的小路”;不同的事物:“阿尔帕斯与五老峰,雪西里与普陀山,莱因河与扬子江,梨梦湖与西子湖,建兰与琼花,……”作者身处山中,却在这时间、地点跨度极大的万般事物之间飞翔穿越,活力十足,潇洒自由。时而透露出温柔、和煦、安宁的气息: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汽,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时而又呈现出变化多端、淋漓酣畅的姿态: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地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地狂舞。行文自由不羁。

(三)选材围绕主题,线索贯穿其中

抒情散文最主要的线索是作者的情感。注意材料与主题情感之间的联系,使材料更好地为主题服务。例如,冰心的《笑》,作者选择了三组典型片段共同烘托主题:抱着花微笑的安琪儿、孩子和老妇人。作品中貌似不关联的三个片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作者用一根感情的线穿接起来,这条感情之线就是作者对和谐的爱的信仰。

(四)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作者直接把自己对某个人物或事物的爱恨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把内心的情感宣泄出来。直抒胸臆的情感抒发方式往往带给读者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的审美感受。例如,郁达夫的散文《零余者》,作者在文章中喊道:“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我完全是一个无用之人吓——”“我依旧是一个无用之人吓——”作者的痛苦与无奈传达得淋漓尽致。

在抒情散文的写作中,如何处理情感与景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情与景的融合是散文诗意的主要来源。借景抒情,指的是不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是通过对某个特定景物的描绘,将情感附着于景物之上,曲折地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与直抒胸臆的热情奔放不同,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往往带给我们主题含蓄蕴藉、意境悠远绵长的审美效果。例如,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中的一段: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作者在旅途中发现了一枝伸进窗户的绿色枝条,清扫了作者现实生活中的困倦和孤独,传达出作者卸下了生活的重负后轻松满足的愉快心情。

(五)巧妙的艺术构思

抒情散文有多种艺术构思,选择两种做一简要介绍。

1.从生活的细微处入笔,显示作者的个性

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抽象的道理,从细微处见异同。优秀的抒情散文在风格上无论是淡然如茶还是华丽如贵妇,其背后都闪烁着写作者的个性。独特的个性来源于写作者因经历、文化内蕴等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人格、胸怀、品质、思想与智慧。例如,周作人的散文《谈酒》,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喝酒说起:“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快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吧。”传达出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理想和独特感受。

2.设置文眼,画龙点睛

“文眼”体现着一篇文章的主要精神意蕴。抒情散文的文眼是“情感”,揭示主旨。例如,缪崇群的《花床》,作者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冬日漫步到一片开满了金钱似的小花的田野,想起了远方的埋葬着已逝伴侣的那块土地。作者在结尾处说道:

我相信,埋葬着爱的地方,在那里也蕴藏着温暖。

让悼亡的泪水,悄悄地洒在这张花床上罢,有一天,终归有一天,我也将寂寞地长眠在它的下面,这下面一定是温暖的。

仿佛为探寻什么而来,然而,我永远不能寻见什么了,除非我也睡在花床的下面,土地连接着土地,在那里面或许还有一种温暖的、爱的交流?

一片美丽的花床唤起了作者对已逝爱人的深切怀念,悼亡的泪水中有失去的痛苦,也有曾经拥有的温暖回忆。

(六)运用多样的修辞方式

抒情散文主要使用的修辞方式有象征、借代、通感、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正是这些修辞手段的运用,使得作者的抒情充满了想象力、新奇感,使抒发的情感浓郁、富有诗意。主要介绍以下两种方法:

1.象征

一般是指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某种抽象的、需要隐讳的事物,从而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情感形象化,引起读者的联想,烘托意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例如,茅盾的抒情散文《雷雨前》,表面是描写夏天雷雨来临之前的种种景象和作者的感受。灰色的天空、干枯的河床,苍蝇、蚊子,烦躁的蝉儿等等,其实是暗示了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在军事、政治、文化上对革命力量打击迫害造成的黑暗沉闷的时代氛围,浸透着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厌恶,呼喊革命势力尽快到来。作者用象征手法展示出生动鲜明的社会缩影。

2.通感

所谓通感是指人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打通,互相转化,使要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可感。这就突破了常规的思维定势,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例如,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作者用酸酸麻麻的味觉来形容属于听觉的秋虫的叫声,极具想象力。

【思考与练习】

一、任选一种抒情的方法写一首对亲人、朋友或故乡的抒情诗。

二、为什么诗歌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方式?

三、写一篇回忆往事的抒情散文。

四、发挥想象力,描写校园里或大自然中的细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