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英语节目主持艺术
9658400000065

第65章 结束语

每年的教师节,作为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收到学生们的各种式样的祝福,大部分都是还没毕业的学生们送来的鲜花或贺卡。但是,2009年的教师节,笔者收到了这样一张装在信封里的卡片。这是已经毕业了一年的04“英播”,以全班的名义给笔者的。

简简单单的文字、认认真真的书写,没有任何做作的修饰,令笔者觉得很实在。但是,细读上面的文字,倒让笔者一时想不出做了什么,使他们形成“感人至深”的心理。回想从“大二”至“大四”与他们的教学互动过程,笔者就是以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而面对他们的:态度更多的是严肃、严格及严厉,方法就是认真、较真和率真,心态只是实在、实力与实心。想到这些,笔者明白了令他们写出如此卡片的缘由:学生需要和接受的是负责任的、有实际从业积累的、实实在在走进他们求学生活的人。

设计《英语节目主持艺术》一课的过程,一次次站在面对带着极高期望值的学生们的讲台上,总是令笔者想起近20年来,在国内外与笔者一同合作过的同事们,如果没有那些年,大家为了一档档准时播出的节目而经历的“披星戴月”、“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外采、外景主持锤炼;如果没有大家为了最完美地呈现“流汗流血”、“一根筋地寻找‘真相’”的内容,而“超负荷”地“扒带子”、“编片”之互相支撑经历的锻造;如果没有“如饥似渴”的“英播”学生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份“折磨人的塑造”的信任,笔者是站不住这一讲台的,即使努力去站,也会良心不安的。毕竟,学生们是不可能跟随一位没有从业经历的“热心人”进行关乎他们今后生存的训练的。

认识到这一点后,对走到“英播”面前所经历的源自各个生活时段的挑战,全都找到了答案:就是为了这一培养中国对外广播人才的使命所需要的必要积累。于是,尽管听广播、看电视、担任广播与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教他人如何主持放在一起,完完全全是两回事,尤其是面对从高中毕业后直接考进大学,学习英语播音与主持的学生们,最初的阶段恰似“对牛弹琴”。面对如此的事实,促使笔者在承担本已极大的教学工作量的同时,又进行着“攀山越岭”般的科研探讨,以期尽快为“英播”建立相应的理论解释。具体的结果,就是建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的学术理论、训练方法和说法了。这本书的内容,就是笔者一次次挖掘自己的积累,以及同“英播”的学生们在多年的教学互动中,将方方面面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总结的体现。

笔者所设计与主讲的《英语节目主持艺术》一课,是以培养符合对外英语广播需要的节目主持人而设计的。而且,根据当今国际传媒领域的标准和要求,培养集采编播一体的记者型节目主持人为出发点的。这就要求笔者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将担任“Coach-教练”的职责展现。于是,在一次次的实训中,从如何看镜头,到如何持话筒;从如何走场,到如何转头与搭档交流;从如何做新闻主播,到如何控场作主持人,等等,都进行到位的演示与指导。除了近乎“话唠”般的理论解释外,就是完全如“体力活儿”般的实训教练的“上蹿下跳”了。而那些显得“不近人情”、“暴跳如雷”及“狂风暴雨”的“咆哮”,就更是使得能考进“英播”的高中生们形成的“自尊”与“自信”,受到了“颠覆性”的“摧毁”。

自然,笔者心里很清楚那些“受挫”的心灵,有些不时堆积起了难以言表的“仇恨”、“怨气”,甚至是“讨厌”的情绪。令笔者欣慰的是:他们在咬牙坚持,他们在努力成长!有的成长得快一些,在求学期间的第一次业界实习经历后,就立刻理解了笔者如此对待他们的“苦心”;有的成长得稍慢些,在“大四”的“实务课”上看到自己在节目里的表现后,就情不自禁地在笔者面前道出因“无知”而曾有过的“怨恨”;有的成长得更慢些,直到离开校园后经历了一番“碰壁”般的“闯荡”后,或通过电话或通过手机短信,甚至是越洋电话或电子邮件,告知笔者那一份“明了”后的感激之情。的确,笔者分享着他们“成长”的快乐,体会到担任“园丁”一职的滋味,更体味到担任这一教职的特殊性:看似在传授播音与主持理念和技艺,实是在引导他们如何坦荡地做人、如何坦然地行路、如何坦率地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里生存。

多少次也有关心笔者的善良同事,婉转地告知学生们在严格受训后形成的“逆反”,并力劝不必这般“认真”;多少次也曾扪心问过自己,如此“掏心掏肺”换来的是“怨与恨”,是否值得之类的问题。但是,问过之后,还是决定如同第一次面对学生们般走到了今天。理由是:笔者太清楚这一职业所要求的坚韧、顽强、责任、完美、努力、坚持。而这些品质就是在经历了“非常人”的“打磨”后,再经过业界第一线的跑每一条新闻、编每一帧画面、剪辑每一句录音等带来的“操劳”的“历练”后,得以形成的。欣慰的是,所有坚持下来的“英播”学生,都理解了笔者的“苦心”。

年轻的学生们由于没有从业经历,而又太多地听和看他人主持的记忆,所以,形成了“主持不就是拿着话筒,嘻嘻哈哈、海阔天空地聊呗!”其实,就是那些主持综艺类节目的主持人,在看似表面上不经意的“插科打诨”的背后,也是需要深厚的积累作支撑,才会有令大部分受众欣赏的、恰到好处的“幽默”、“笑谈”及“活泼”的表现。

所以,为了使他们能尽快地认识这一职业的实质,便有了就是通过既像是“说教”,又像是“训斥”;既如“哄着”,又似“一起玩儿”的耐着性子,与一天天成长的他们走过颇具戏剧化的这门课。可喜的是,所有践行实训的“英播”学生,都接受了笔者的这份“爱心”。

当他们读完这本书时,就迈进了大学四年最后的一个上课学期了,只有16个学术周的时间段。如此清晰可数的时间段,不难令人意识到这门课和这本书所承载的分量有多重。毕竟,作为职业主播与主持人所要求的基本职业技能,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最基本的掌握。否则,就不能被赋予“合格的‘英播人’”的烙印,更不能走上期待的主播台、主持舞台了。与此相呼应的,就是担任主讲的笔者感到的肩头上的重量:是责任、是良心、是使命、是与他们共依存的“英播”,更是去“推介民族形象”的对外广播事业。

正如笔者在开始说到的,能设计并站在“英播”的讲台上主讲《英语节目主持艺术》这门课,使笔者总是想到很多陪伴过自己的友人和同事们。在此一并地感谢他们,是他们帮助和见证了笔者的行程。

感谢所有接受笔者作为教练并经历和认可了“魔鬼般训练”的“英播”学生们,你们的坚持,使笔者更多地教了大家“几招儿”;你们的“出师”,使笔者更坚定、更努力地指导你们的师弟师妹们。

不论你们的努力将你们带到何处,笔者愿和大家谨记:“万类霜天竞自由!”“极致,是一种坚持!!”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阳金洲编辑为本书的版式设计与出版付出的辛劳。

作者林海春

2009年10月于“梅兰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