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体育新闻学
9658300000054

第54章 世界著名赛事报道模式及其特点(3)

②图片运用

好的体育摄影照片具有凝固某个珍贵瞬间的保存和欣赏价值。例如,北京奥运会结束之时,许多报纸刊登了所有金牌获得者神采各异的照片,有的是组合在一起,有的是按类别分别刊登。这些照片大多是彩色印刷,每一幅都很传神,读者可以将这些奥运英雄永久地保存下来,让奥运会的美好回忆凝固在纸上。

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结束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北京青年报》等国内报纸都大做文章,有的打通两个版,突出开闭幕式的画面,有的串成几个版来烘托奥运会气氛,表达了喜庆、庄严、隆重、宏大、快乐、激情等不同的主题。

由于照片拼接组合的便利,报纸媒体的奥运会报道在照片的运用方式上也有新的突破。例如,《北京青年报》2008年8月25日用了七个版面来追溯中国军团奥运会夺冠的历程,这些图片采用统一的横片,在每块版下方分两行排列,在翻看时能够产生流动感,如同在观看一部电影。在往届奥运会报道中,《中国体育报》2000年8月2日的头版,在一个大的网格背景上,组合了两种层次的几幅照片,包括邓亚萍打球时兴奋的表情,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萨马兰奇给邓亚萍颁奖的两幅照片,伏明霞手握鲜花时灿烂的笑容以及一幅相对模糊的跳水照,产生出一种组合效应。

③报道形式

面对电视奥运会报道的强烈冲击,承受着奥运会记者采访的人数限制,纸质媒体若想依靠自身力量搞好奥运会的报道,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保留着自己的席位,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国内一些媒体以“媒介联合体”的方式进行奥运会的报道。媒体这种新的合作形式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方媒体单枪匹马地报道奥运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记者一人不能分身,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性联合体。但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种应急式媒介联合体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使这种报道形式得以在后来的奥运会中继续采用。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例,《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现代快报》《兰州晨报》《都市快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深圳日报》《海峡都市报》《香港商报》《新商报》《都市消费晨报》在内的13家媒体、30名记者形成了协作关系,全面共享以上媒体的新闻资源,力争达到对所有奥运赛场及场外新闻的全方位覆盖,为当时13个城市的600余万读者提供了最新、最快、最全面、最权威的报道。2004年奥运会期间联合报道的方式获得全面成功,效果十分显著。以《北京青年报》为例,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每天推出16个版的奥运特刊,其中有八个版为“雅典奥运报道联合体”稿。17天中,该报共采用新华社稿件270多篇,而采用联合体稿件则多达310篇。

奥运报道“媒介联合体”的出现和发展,对新华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媒体奥运报道用稿模式实现了从“唯一信源”(只由新华社提供)向“丰富信源”(新华社稿件、媒体自采稿件、联合体稿件)的转变。当然,“媒介联合体”方式更为适合在其他国家举行的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各报纸媒体享有东道主之便,以自采稿件为主,重大事件使用新华社通稿,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如重点报道本地区运动员等。

“媒体联合体”的出现是报纸媒体为了应对电子媒体挑战的一种临时措施,运作方式尚不成熟,但它为今后我国纸媒的奥运报道开辟出一条新路,将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④报道内容

奥运会报道的内容是影响读者能否下决心选择阅读和购买报纸的主要因素。一份报纸即使印刷得再好,图片很吸引人,但没有深度的报道内容,依然不能打动读者。这就要求报道要具有深度和广度,不仅要提供新闻事实,还要提供价值判断与解读。通过举办2008年奥运会,我国媒体对奥运传播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开始变得成熟起来。

比较前几届奥运会报道,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纸媒的眼光不再只是盯着金牌转,当然运动员经过奋力拼搏夺取冠军值得讴歌,大书特书,但冠军身后的团队、所有参与者,甚至他的家庭和朋友的贡献也成为媒体关注的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报纸整体体现出人文关怀,眼界放得更远,心胸变得更宽,这从北京奥运会的几个典型事例可以得到验证。

首先,媒体的报道内容体现了对奥运价值与精神的理解。在北京奥运会开始的前一年,各媒体就辟出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奥运启蒙”,系统地向读者介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对奥运精神、口号、仪式、标识等一一道来,成功地对受众进行了一场奥运知识的“扫盲”。同时,对潜在的读者进行了一次奥运情怀的酝酿,使他们做好了体验奥运会的心理准备。

其次,大度是一个大国风范的标志。作为奥运会的东道主,媒体的角色较往届奥运会完全不同。比如对赛场成绩的争议,我国跆拳道选手陈中与古巴选手的比赛结果最终从冠军被改判为亚军,我国媒体与国家体育总局保持一致,表示尊重与理解,并未像以前那样“为运动员申冤”而打抱不平。在公正报道的同时,体现出了大国媒体的风范。

2008年奥运会上,外国代表团中有不少中国教练的身影,他们执教的选手不少会直接阻碍中国选手获胜的脚步。例如,美国女排教练郎平、美国女子体操队教练乔良夫妇,他们把中国教练的宝贵经验传给了外国选手,最终帮助外国选手打败了中国队。这样的事情若是发生在以前,中国媒体往往会口诛笔伐,严正声讨,批判中国教练“卖国”等。但是,此次媒体体现了宽容、开放与大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北京青年报》纷纷发表文章,表示对海外中国教练的支持,引导读者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待体育在世界的发展,提出中国教练将技战术传授给外国人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一种贡献。这样的认识与高度,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例如,在《北京青年报》8月25日T17版上,在回眸奥运会的文章中称郎平是“中美两国的英雄”。

除了奥运会金牌的争夺,中国军团夺金过程的细节描述,我国媒体还把视角拓宽,舍得篇幅报道外国选手。比如,在北京奥运会上独取八金的美国游泳选手菲尔普斯、同时打破男子100米和200米跑世界纪录的牙买加田径选手博尔特、打破女子撑杆跳高世界纪录的俄罗斯选手伊辛巴耶娃,在媒体的笔下,他们成为全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英雄形象,代表了世界体育的潮流。奥运会的媒体报道体现了国际视野,对受众进行了一次开放性和国际化的教育。

我国奥运会报道的另一个变化是不再以冠军论英雄,打破了以往只报道胜利者,轻视失败者的态度。如《北京青年报》对刘翔的报道,尽管他由于脚伤退出了比赛,让中国甚至世界体坛发出一片惋惜声,但该报道给予了人文关怀,赞扬他作出退赛的勇气与决定,提出健康比获胜和荣誉更重要的观点。其他媒体的态度也如出一辙,纷纷给予刘翔以关怀和理解,这种态度也感染了读者,很少有人指责他退赛。

最后,对我国体育在国际体坛地位的认识,是中国媒体成熟起来的另一个标志。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51金21银28铜的好成绩,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但在盘点奥运会之时,中国的媒体并没有冲昏头脑。《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主流媒体冷静地分析说,美国的奖牌总数还是超过了中国,俄罗斯的优势项目依旧,下届奥运会东道主英国有了飞跃,德国也正在追赶上来,获得奖牌的国家和地区更为分散,这些都说明中国的体育界人士任重而道远。

2.电视媒体奥运会报道特点

近几届奥运会以来,我国电视媒体的奥运会报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长足的进步。首先,报道的规模一届比一届大,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作为东道主电视台更是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动用多个频道进行奥运会转播。其次,在节目制作水平上有明显提高,报道质量上乘,电视媒体的奥运会报道不仅让中国观众看到了所有精彩场次的比赛,而且提供了让他们思考、参与和愉悦的场所。

(1)现场感强,注重细节

电视的特点是具备视听优势、现场感强,只要有电视机以及视觉、听觉健全的人,都可以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收看到奥运会的比赛。因此,奥运会赛事直播是电视报道中最重要的环节。观众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可以通过电视转播目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真实表现,体验赛场上激烈的争夺,参与比赛结果猜想,这些都是赛事直播带来的新感受。因此,直播形式也越来越多地被电视台所采用。

在雅典和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电视直播的另一个亮点,即是大量采用单边注入点的报道方式。通过直播,观众虽然可以看见比赛的全过程,但对于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却无法了解。单边注入点的设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播赛事的不足,同时也让运动员的形象、性格更加鲜活、丰满。

据统计,中央电视台自2004年8月8日起至8月24日提供给全国观众的奥运会精彩赛事报道达到23880分钟(398小时),其中奥运会赛事转播规模超过了往届。同时,中央台采取了许多独特手段来丰富报道的手法和内容。中央台在田径、游泳、跳水、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共八个项目七个场馆设置了单边演播室,建立了六讯道高清晰度摄像机单边综合报道系统,即TV Compound;在全部28个比赛大项的混合区设置单边注入点;在奥林匹克文化广场及奥林匹克区域周边配置卫星转播车,进行移动的现场新闻报道;在国贸大厦顶端设置高清晰度摄像机位,拍摄CCTV的新台址,为节目制作提供新颖的画面。

比如,在雅典奥运会男双乒乓球决赛的报道中,央视记者在注入点采访陈祀时,就拿出了陈祀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陈祀读到信件的时候,百感交集,母子间的真情表露无遗。在北京奥运会期间,CCTV-5报道仅获得第16名的南非选手杜托伊特·纳塔莉,镜头从十千米马拉松游泳赛场拉回到她的家乡,叙述了她因交通事故而被截肢的过程,家人对她训练的支持以及站上领奖台的对手们对她的高度评价。通过这些报道,使纳塔莉这个人物立体起来,同时,通过这个人物的塑造,传达出重在参与,人生的目的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的奥运精神。

(2)整体包装,精心编排

北京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在进行总片头、栏目片头等大量的基础包装之外,还制作多样化的宣传短片。其中赛前预测类的悬念片,针对赛事中值得关注的看点、人物制作而成,目的在于提高观众对即将播出赛事的了解和兴趣。另外一部分短片,是“准”冠军的档案。这类片子突出了个人特点,体现了差异化。

除了上述宣传短片外,电视媒体在节目编排上也有特色。

中央电视台的奥运报道,整体包装,精心编排,各频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合理分配了节目制作上的力量,又为不同的观众群提供了丰富的转播内容,真正做到了多频道、全天候不间断的播出体系。在节目的内容上,既有赛事直播,又有新闻报道、新闻专题以及娱乐互动节目。在栏目设置上,CCTV-1每晚的《全景奥运》播出90分钟专题性新闻资讯栏目,汇总全天奥运资讯并做深度报道;CCTV-奥运会频道在每天早间的《早安,奥林匹克》播出资讯类新闻节目,对前一天比赛进行全面报道,并预告和推介当天比赛。《荣誉殿堂》则以中国运动员为主,让他们走进现场与观众进行互动。这些节目再加上及时的评论、采访知情的嘉宾、国内外运动员的小片等,关注点和段落分配得十分合理,做到松弛有度,让电视屏幕赏心悦目。

(3)利用“冠军效应”

与前几届奥运会相同,央视在北京奥运会转播期间,依然请来了不少昔日世界冠军,走上前台为比赛做转播的解说,大大满足了观众了解比赛内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冠军解说的专业水平超过了电视台记者,可信性增加了,与观众的距离拉近了。比如,世界体操冠军马燕红,她对体操这个项目的了解,对运动员心理活动的知情,都是解说中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方,有时,她还会对记者的解说给予纠正。而在其他项目上,还有乒乓球的王涛、田径的王军霞、跳水的钱红、射击的杨凌等参与解说。利用“冠军效应”,不仅吸引了更多观众收看转播,而且让他们了解到训练和比赛中的艰辛以及发生在赛场背后的故事。这些“冠军解说”出现在奥运会的报道中,不仅让电视转播更加客观、专业和权威,而且使记者和参赛运动员之间,在沟通上真正实现了“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