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9658100000049

第49章 后记

本书系在博士论文《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书已成稿,甘苦自知。此处,在诸种感受之中,我想表达的惟有感恩。可惜恩长纸短,只能择要而述。任何曾经给予过帮助而此处未提及的人,请相信我一直将你们的善意与温情铭记于心。

感谢孙旭培师。自从2004年忝列门墙,先生便是鱼渔双授。倘若修身进业小有所获,多是先生言传身教之赐。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先生眼光敏锐,时时发蒙启蔽;先生雅量尤值一提,学术讨论意见相左时,能宽容我的坚持己见。2009年春节期间,又欣然为本书作序。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入读新闻学院以来,便与之结缘8年,从本科读到了博士,有幸遇到诸多良师益友。仅就博士论文而言,开题及答辩时,吴廷俊、张昆、屠忠俊、赵振宇、钟瑛、刘洁以及武汉大学的单波、秦志希诸位老师,皆进行了有益指点。其中,吴廷俊教授的欣赏,给予我以底气。

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6年在第二届“复旦大学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里,我的学术视野有所开阔、学术训练得以加强;更为重要的是,结识几位好友。此后迄今,我们不仅在学业上砥砺切磋,而且在生活中亦会相互关心。

感谢北京大学。2007年旁听罗志田、杨奎松、欧阳哲生等诸先生的课,方才真正稍窥治史门径。北大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和清幽环境,让人能愉快地遨游书海,论文中所用资料多半来源于此。每次去库藏本阅览室时,我最中意那个座位,它正对着一幅主题为西南联大的油画。港台阅览室平常人不多,每次总可以独享一张大书桌,还能透过窗户看见博雅塔顶。

还有几位师长必须感谢。李金铨、潘忠党老师的授课和教导,拓宽了个人的学术眼界。陈力丹、陈昌凤老师的建议和肯定,提升了个人的治学信心。展江、李双老师的热心和提携,影响了个人的发展路径。方汉奇先生撰写推荐辞一事,让我感觉古风犹存。因为一素昧平生的晚辈,仅仅通过邮件发来书稿以及请求,他就慨然应允。

本书得以完稿,还要向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史研究上卓有成就的前辈们表达感佩之情,因为受惠于他们的工作甚多。本书能够出版,应感谢赵丽华博士的理解和细致,与她合作我觉得很幸运。能结识她,则有赖于谢泳老师于2009年在厦门组织的“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得知此会消息,一开始源自林建刚,他是谢老师的学生,通过网络尤其是豆瓣小组,我们因对胡适的共同兴趣而成为朋友。所以,世事真是奇妙。

当然,我最感谢的是家人。你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关心与爱。我的母亲倪碧云,您的养育之恩天高地厚;您传授的生活智慧更是影响我的人生。我的哥哥吴敏、姐姐吴君玉,你们手足情深,多方助我前行。我的伴侣胡俊,当彼此相识时还是懵懂少年,此后12年一路走来,我们共同成长。

家人之中,此时我最感怀的是我的父亲吴鹤卿。一想到您,我就叹息不知命运对我有情还是无情。若说无情,它让您看到了2008年6月我经过廿年求学后终于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若说有情,它又让您在不知不觉中身患绝症并于2008年10月撒手人寰。从确诊到辞世,堪堪才115天。“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何让人不悲从中来?更难过的是,您还有未竟的梦想与期待,走得非常不舍。愿您得享安宁;并请您护佑我,让我不因尘世喧嚣复杂而失去正直向善之心。

又是一个春天到了,我从家乡山中带来的兰草开花了。想起了胡适的小诗《希望》。当年“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但是“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世易时移,或许只待春风回暖,就可以满庭花簇簇。嗅着阳光下的阵阵幽香,父亲的《醉花间·采兰》一词盘旋于脑海——“缘樵径,攀岩磴,披蒺寻幽胜。春到百花开,鸟唱饶清兴。始闻兰草香,似入灵机阵。采得妙谛归,持把世人赠。”忽然想到,探寻胡适言论自由的实践与理念,也是“似入灵机阵”一般,不知有否“采得妙谛归”?

今天二月初一,是母亲64岁的生日。我谨以此书献给她,愿她平安喜乐。

吴麟

2010年3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