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戏剧论坛(第4辑)
9658000000002

第2章 论《长生殿》的整本演出(2)

(二)传统通俗化的《长生殿》

贵州弹词传统曲目中的三回本《长生殿》,可以当做通俗化的《长生殿》的一种典型。该弹词本大约在清末民国时期流传,系民间通俗文人所撰,分〈密誓〉、〈埋玉〉、〈惊梦〉三回。

贵州弹词是一种介乎说唱与戏曲之间的表演形式,其文本纯属戏曲的代言体,有正生、小生、旦、贴旦、小旦、花旦、净、末、丑、付、介等脚色,唯唱词是七言、十言的通俗化韵语,并非长短句的曲牌。唱演的故事有长篇,有短篇,演出分“本”或“回”。三回本的《长生殿》演述的是压缩并改编了的全部《长生殿》故事,大致如下:

〈密誓〉——从牛郎织女鹊桥会开始,演述杨玉环在宫中乞巧,李隆基因为暗召梅妃,泄露了梅妃的绣履金钗。散朝后,欲回宫与贵妃“寻乐”,恰好窥见杨玉环向牛郎织女双星祈祷“姻缘永不离分”,二人遂密誓“在天愿为比翼鸟”云云。

结尾称:“此一回密誓在宫内,下一回埋玉在马嵬。”

〈埋玉〉——从李隆基与杨贵妃在御园游玩设宴和贵妃醉酒开始,涉李白在沉香亭作“清平乐”三章之事。又有杜甫(付扮)击鼓,报安禄山反。“渔阳鼙鼓之声惊天动地而来”,李隆基西行入蜀,马嵬坡兵谏,杀杨国忠。陈元礼(净扮)奏,缢杨贵妃。

结尾称:“此一回马嵬埋玉情牵罹,下一回剑阁闻铃更堪嗟。”

〈惊梦〉——从李隆基回銮思念贵妃,命鸿都方士招杨玉环魂开始,访得娘娘在海外仙山。唐明皇昼寝,梦游幻境,二人相会。忽有安禄山(末扮)二次造反,杀入宫中。李隆基欲将江山分一半给安禄山,安禄山称:“不要江山要玉环”。李隆基惊醒,原来是一场噩梦。“从今以后,寡人打破迷津,将世事付之黄粱罢了。”

结尾称:“此一回惊梦情愁解散,成全了长生殿佳话永传。”

此类通俗化的改编比较普遍,虽然留下了《长生殿》“情钟情悔”的爱情线索和“遽然梦觉”的警世意图,但是并未领略原著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蕴,甚至比不上折子戏。而且,还乱加安禄山与李隆基抢夺杨贵妃的“惊梦”,只剩下一个蹩脚的故事。

(三)新中国成立后演出的《长生殿》折子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演出《长生殿》折子的是浙江省国风昆苏剧团,主力阵容是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世字辈演员(按,苏州昆剧传习所于1921年创办)。1954年,该团以此剧目参加华东区的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1月11日起,留沪公演于上海光华大戏院(延安东路),说明书称:是“为纪念洪昇先生逝世250周年”而上演的“昆曲优秀剧目”。此次演出的各出及顺序如下:

〈定情赐盒〉(即原著第2出〈定情〉);

〈进果〉(原第15出);

〈鹊桥密誓〉(第22出〈密誓〉);

〈小宴惊变〉(第24出〈惊变〉);

〈骂贼〉(第28出);

〈埋玉〉(第25出)。

演出从〈定情〉起,以〈埋玉〉终,结构顺序较原著有所调整。与《缀白裘》所选的折子相比,此次演出强调“情钟”一线,删除了唐明皇的“情悔”(如〈闻铃〉)和郭子仪的忠心(如〈酒楼〉,即〈疑谶〉),增选了〈进果〉和〈骂贼〉。

就当时形势而言,这样的选择和顺序排列有它的道理:不选唐明皇的“情悔”,显然把它视作封建统治阶级的不健康的心理;不选郭子仪的忠心,显然把它视作忠君思想,况且与爱情一线相游离。但是,却选了同样与主线游离的〈进果〉、〈骂贼〉,而且将它们从后面调到前边。其实,这两出不仅与爱情一线游离,唱词在艺术上也不能代表该剧风格。在原著中,这两出主要用于情节的叙述交代和增强戏剧性,可相对独立。

选入〈进果〉,大概是因为运用了唐诗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意境。以其插入,与〈定情〉、〈密誓〉形成对比,可以揭露宫廷的奢侈腐败和官府的鱼肉百姓。选入〈骂贼〉,显然是为了表现下层小人物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气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大学里的戏曲教材也只选〈疑谶〉、〈惊变〉、〈埋玉〉、〈骂贼〉、〈弹词〉,不选卿卿我我的〈定情〉、〈密誓〉等争风吃醋的事。当时,选这样几出几成定例,乃时代精神使然。此外,剧场演出不过两三个小时,按照力求精练和精神健康的原则,唱词有较多的删减。这几出折子是50年前昆剧《长生殿》演出的“善本”。

(四)整理改编的全本《长生殿》

经典名著是文化矿藏,可以反复重温,具有相对永恒的文化价值。人们可以出于各种目的,用多种视角来汲取其中的营养,因此具有值得开发的商业价值。尽管文艺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但开发经典同样是文艺创作的有效途径。

或许当代工业社会的生活太机械刻板了,在令人目眩的商业大潮下,文艺作品同样有工业化制作、商业化包装、娱乐化运营的趋势。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和短、平、快的娱乐快餐大量充斥社会,人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人性的失落。尽管叛逆的、个性膨胀的文艺现象和娱乐现象在当代社会中纷纷崛起,一阵阵流行,但也很快一堆堆消逝。当人们对琐碎的现实生活和充斥文坛艺坛的平庸作品感到乏味和失望的时候,就会眷恋昔日的经典精品,也会把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经典。

重演、重编、重拍经典似乎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回归呈现出多种方式,如再现、重组、颠覆、戏说等等。不管哪种方式,都是借助经典、利用经典、开发经典。成败的关键在于艺术功力。艺术的价值不是简单的票房冷热和商业利润所能决定的。

昆剧《长生殿》以经典重现的方式出现,时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它以忠于原著、遵循原著精神和昆曲艺术精神为宗旨。虽有改编,却非改造。其“当代创新”主要在表导演和舞台艺术方面,内容则比较宽松,不再有意识形态的严格束缚——这与新编、重组、反思、颠覆、荒诞、戏说的所谓“创新”思潮不同。1983年,北方昆曲剧院曾整理演出过《长生殿》(北京),是为北昆;1987年,上海昆剧团亦编演过《长生殿》,是为南昆。北昆、南昆在表演艺术上各呈异趣。

1988年、1992年,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分别到日本、我国台湾演出过;2004年2月,苏州昆剧院的三本《长生殿》在台湾首演,回来后在北京演出过(后来又有大制作的京剧《贵妃东渡》到日本演出,为“创新”作品,而且是京剧,另当别论)。

进入21世纪后,浙江、苏州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和专业昆剧团体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演出过《长生殿》,或为一天(常规的剧场演出)、或为两天(上、下两本)、或为三天(上、中、下三本)。一本、两本、三本的《长生殿》,尽管舞台呈示方式不同,但有两点基本相同:其一,基本上是洪昇《长生殿》原本的压缩和折子串联,所采用的折子多寡不同;其二,表演特色主要是当年昆剧传习所传承的“南昆”路子。

号称“全本”的《长生殿》有两种:一种是苏州昆剧院演出的上、中、下三本。背景是: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苏州成为昆曲保护的重点基地,建立了昆曲博物馆(周边昆山也另建了“中国昆曲博物馆”)。于是,数家联合制作,台湾商家出资,于2003年全本重排《长生殿》,2004年2月赴台湾首演。

这部号称“全本”的《长生殿》便是“特殊的、个别的场合”,并非为了商业性票房。而且,由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宗旨,便尽量体现传统昆剧的艺术精神。此次演出尽管现代观众看起来“慢”、“温”、“老”、“旧”,但它的舞台呈示手法有厅堂昆曲带来的、值得今人思考的、并不刻意追求现代剧场效果的诸多“写意”特征。虽称“全本”,其实在文学性过强的50出原本中剪裁掉22出,仅剩下28出。否则,会更拖、更慢、更温。

2007年6月初,上海昆剧院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全本”《长生殿》(4本,可分4天演出),确实是迄今最长、最丰富、最完备、最好看的原本《长生殿》,但是,如果叫起阵来,应是“整本”,并非绝对严格的“全本”。

现将该演出本的整体框架记录备考:

第一本:钗盒情定。

大唐天宝年间,太平盛世。此本演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以钗盒为凭定情。定情后,杨贵妃娇纵,与三国夫人争宠,被遣出宫。贵妃献发示爱,唐明皇思念,复召,二人恩情加深。此本穿插安禄山获罪、贿杨国忠得赦一出(〈贿权〉)。

(按,纯系原著第1出〈传概〉至第9出〈复召〉。)

第二本:霓裳羽衣。

杨贵妃本为蓬莱玉妃。梦至月宫,记仙乐“霓裳羽衣曲”。作谱,舞盘。窥知唐明皇探梅妃,心生醋意,二人在翠阁絮语,再诉衷情。中间穿插郭子仪在市井酒楼察奸、官府进荔枝草菅人命、杨国忠与安禄山权哄、安禄山围猎准备反叛的情节。

(按,即原本第10出〈疑谶〉至第19出〈絮阁〉。删去了第14出〈偷曲〉。各出顺序因戏剧节奏的需要略有调整,如:第17出〈合围〉原在第19出〈絮阁〉之前,现调在〈絮阁〉之后,作此本的豹尾。以此为结尾,并为下本情节作铺垫。又,原第12出〈制谱〉后的第14出〈偷曲〉虽然删去,但在〈制谱〉的导演处理中作了弥补,设置了小生李暮偷听。由此,为后边〈弹词〉一出李暮与乐工李龟年的对场作了铺垫。)

第三本:马嵬惊变。

杨贵妃华清池出浴,唐明皇偷窥。七月七日夜,二人在长生殿密誓。宫中惊变,马嵬坡埋玉。唐明皇入蜀。以唐明皇剑阁闻铃的伤感思念为煞尾。中间穿插郭子仪暗察安禄山动静,杨贵妃灵追唐明皇、向织女神灵求助的情节。

(按,即原本第20出〈侦报〉至第33出〈神诉〉的前半部分。删去了第26出〈献饭〉。将第28出〈骂贼〉、第31出〈剿寇〉、第32出〈哭像〉后延,纳入下本情节。)

第四本:月宫重圆。

织女下凡,召马嵬坡土地神将杨玉环灵魂复活,带钗盒升入仙阁。郭子仪剿安禄山,安禄山因部下内讧被刺。郭子仪收复长安。李隆基在回长安途中为杨贵妃建庙哭像,梦杨贵妃,召道士杨通幽建道场,为杨贵妃觅魂。八月十五,两位情种在月宫重圆。

(按,即原本第33出〈神诉〉的后半部分至第50出〈重圆〉。删去了第36出〈看袜〉、第39出〈私祭〉、第42出〈驿备〉、第43出〈改葬〉、第44出〈怂合〉、第45出〈雨梦〉。穿插第38出〈弹词〉,由沦落在金陵的乐工李龟年说李杨爱情、叹大唐兴衰。)

全剧包含原著50出中的42出,删去了8出(头本未删,二本删去1出,三本删去1出,四本删去6出)。删去的8出大抵是冗杂和游离主题之处。按场上演出的要求,洪昇原著确实并非无懈可击,改编者吃透了洪昇原著,熟悉场上规律,努力以最大限度保存精髓。这符合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所提倡的场上剧本要“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的要求。同时,所留的42出在字句上也做了精练。

场上演出与案头原著是不大容易一字不差地完全吻合的,对于长篇传奇来说尤其如此。若过于拘泥,会损伤戏剧效果。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有的放矢地针对文人长篇传奇的通病,是一种具有场上经验的灼见。按场上戏剧的要求,洪昇原著的后半部分尾大不掉,缺乏戏剧性。一是唐明皇一人的哀叹不断重复;二是在杨贵妃灵魂的尸解、看袜、改葬、神诉等过程上做了太多的文章,这些内容游离主线,不过是情节的交代,可看之“戏”不多。即使像现在这样在第四本中删去了6出,依然不如前三本那样集中、紧凑,有戏剧性。就整本而言,这一本懈下去了,可看处主要只在〈弹词〉。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此本仍然可以说是完整体现《长生殿》原著精神的最佳本和善本。

三、昆剧的表演中心及现代剧场的导演处理

《长生殿》的演出原是昆剧。这台戏总的感觉是精致美——制作精细,阵容齐整。舞台演出“一棵菜”,一棵玉白菜,体现着昆曲原本就具备的“精致”、“水磨”的特性。它具有当代的昆剧精神,主要表现为:传统戏曲的表演中心和现代剧场的导演处理。

(一)角儿——以表演为中心

传统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在戏曲中,所有行当的演员统称“脚色”,优秀的演员称“角儿”。“脚”是垫底的;“角”是冒尖的。“看戏要看角儿”(而不是看故事),这是对演员表演艺术的肯定。在这方面,昆剧极为典型。

观众有品味戏曲、把玩戏曲的审美习惯,常常反复观看同一出戏,对不同演员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造诣品头论足。中国戏曲的“角儿”与近现代西方戏剧影视的“星”尽管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审美观念上并不完全相同。“角”是冒尖的;“星”是发光的。“角”是练出来的、比出来的、冒出来的,需要行里观众和戏迷的认可;“星”则满天皆是,可以借助于其他因素炒作发光。“角”的水准一旦下降,会冒出“拔尖”的新角——“小荷才露尖尖角”,已持有“尖”的位置;“星”则闪闪烁烁,可以为某种目的被哄抬起来,闪亮一时,于是,在商业化的星坛上,满天星斗,不乏流行之星——“流星”。戏坛上尽管也存在类似于“捧星”的“捧角”现象,但是,倘若观众不认可,就会鄙视其为“捧臭角”(捧臭脚)。

看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满台锦簇,特别能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角儿”的艺术魅力,感受到“角儿”对行家和戏迷观众的艺术震撼力与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