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探索与实践
9656900000064

第64章 浅议高校工科青年教师的培养

石东新、蒋伟、马丽华、赵学敏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广播电视工程系)

摘要:工科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当前工科青年教师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些切实可行并有建设性的工科青年教师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工科、青年教师、培养

继“211工程”和“985工程”后,教育部启动了惠及面更广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一工程的主题更加直接也更加鲜明,直接关系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来因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问题。“质量工程”的六个重点建设项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其中“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更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大量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入高校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在国家日益注重本科教学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的今天,迫切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职业培养,使其成为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而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这一目标,已成为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工科青年教师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谈到工科青年教师的培养,首先要清楚认识到当前工科青年教师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1.工科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

工科青年教师一方面思维敏捷,有干劲,观念新,充满活力,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另一方面,新青年教师普遍没受过师范教育,尽管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教”与“学”截然不同,新青年教师对教师地位、作用、职业特点、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和教学规律了解不深。还有,青年教师求学期间主要从事的是科研活动,缺乏人际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1]

2.工科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道路

工科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能独当一面,获得高级职称之前,其职业发展一般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角色转变适应期。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理解不深入,对师生关系的把握和科研工作的认识也比较简单。这一时期是青年教师实现从学生到助教的角色转变时期,也是教师职业发展道路上第一个重要阶段。

(2)职业发展期。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多数新教师都能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逐步胜任教学工作。在教学压力相对减轻的条件下,青年教师有条件专心进行一些科研工作,开始独立撰写学术论文,还有的可能考虑外出进修,为今后的职称评定做充分的准备,迈入职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因此,这一时期是决定青年教师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完成助教向一名职业教师过渡的关键期。[1]

3.工科青年教师的压力

(1)经济压力。很多青年教师工作年限不长,职称低,经济基础薄弱,面临家庭组建、住房等问题。

(2)工作压力。工科青年教师一般多属于教学科研岗位,兼顾教学和科研,造成脑力上的高消耗,易产生倦怠情绪。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都在进行备课与科研工作,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

(3)深造压力。高校教师队伍博士化的趋势以及职称评定的需要,都迫使学历较低的青年教师必须继续进修深造。[2]

4.工科青年教师的专业困境

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普遍忙于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教学工作,角色转变适应期一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业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工科领域知识的陈旧周期也就四年左右时间,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学,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但自学毕竟效率低,局限较大,况且有些技术方法和手段单靠自学是难以掌握和融会贯通的。另外,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和欠缺的问题,也不能满足今后工科教学的需要。

5.工科青年教师的相对弱势地位

(1)科研方面。青年教师虽然有良好的科研功底,受过严格的系统的正规训练,在读硕士、博士期间也已经积累了科研经验,但往往很难独立争取到各级各类项目。因此,在刚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他们处于创造力的极盛时期,但作为并不是很大;或者虽然实际上作为主力参与了一些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调查工作,也出了不少的成果,但很多时候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计算工作量时很难反映出来,获得与付出不成比例。

(2)教学方面。虽然青年教师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能带动课堂上大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但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技能、一门艺术,需要时间的打磨。

二、工科青年教师的培养

1.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拓展培训内容

每年,新上岗的教师都要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

但是由于课程学习时间周期长,学习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密切,无专业针对性,绝大多数教师仅为了拿到教师资格证而应付差事。实际上岗前培训对教师今后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因此需要对岗前培训进行一些改革,吸引新教师积极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岗前培训需要加强案例分析,多与教学实践联系,吸引新教师进行主动学习,改变授课方式,针对实际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案例模拟;另一方面改变考核方式,加入实际案例,促进新教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思考,加强新教师应对和处理教学和学生管理问题的能力。[3]

2.进行教学观摩学习,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近年来,高校新进教师普遍都是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但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工作的胜任,要想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教授给学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笔者所在学院规定新进教师第一年不允许直接上讲台,而是根据将来的教学安排,有计划地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全程听课学习,并同时进行备课工作,为第二年上讲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安排可以使新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经验不足可能造成的教学失误,保障了教学质量,而且也是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也能使新教师有一个缓冲期,能弥补自身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新教师第一年没有教学上的负担,可以参加一些学院的辅助工作,进一步熟悉整个大的工作环境;还有较充裕的时间加入科研团队,初步介入新的课题或延续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为今后的科研活动打下新的基础。

3.建立青年教师班主任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成熟

目前一些高校让青年教师(博士、硕士)担任班主任,并将其与职称评定、业务考核挂钩。这一制度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人际交往能力、改善班级管理,以及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青年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活跃于前沿研究领域、接触最新科研信息,容易给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在学生中树立榜样。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后,可以通过处理班级问题提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有助于为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特点,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另外,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协调班集体的活动,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同学间的矛盾,提高自身组织协调能力。[4]

4.加强教师间的专业交流,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

大学教师各有专长,科研经历、经验和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效果也是各有千秋。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对促进教学、科研是很有帮助的。有些教师会主动听课,通过研究和分析同行授课,总结经验教训来弥补个人在专业上的不足。大量听课会占用教师个人时间,因此很多教师明知此举非常有利,但限于客观上的困难或主观上的惰性而不去做。如果建立合理的听课制度,特别是青年教师听课制度,设计加入教师相互学习的内容,对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将有很大帮助。如能通过制度保障(如折算计入工作量等)鼓励教师相互听课,加强相互的沟通与学习,能够比较好地弥补学校专业培训的不足,减少由于工科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造成的教师群体知识老旧,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另外,开展专业讲座也是有效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为青年教师举办讲座,进行新技术介绍和专业技术交流,扩展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的相对弱势地位,应该号召和鼓励老一辈专家教授积极扶持和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发展,并在政策上有一定保障。应建设老中青的教学、科研梯队,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风气。建立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这些都将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熟,成为高校的中坚力量。[5]

5.改善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促使青年教师安心本职工作

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的相对弱势地位以及所面临的经济压力,需要高校切实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工资待遇以及教学、科研上予以扶持和倾斜,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在当前,尤其应对青年教师在临时住房上进行政策保障,避免青年教师过早陷入购房的经济忧虑中去。对青年教师的工资可以设定一个下限,比如,对初到高校工作的硕士以上青年教师设定最低年薪,平时按月发放七八成,年终再根据其全年表现在其余未发的基础上进行浮动。实施最低年薪制,既能够体现高校青年教师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价值,从而保证高校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热情。[1]

6.定期开展教学竞赛活动,调动青年教师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竞赛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进行表彰,尤其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上有所倾斜。这样会吸引青年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教学竞赛活动,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教学比赛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观摩学习机会。学校应该把这种教学竞赛纳入长效机制,并在全校造成一股强大的提高教育素质的声势,这对于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是一种激励,对于不求上进的青年教师则是一种鞭策。这样的活动往往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其长期影响是深远的。[6]

7.鼓励社会实践,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国家越来越鼓励高校和社会企业、公司的合作,加强高校与外界的联系,使高校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市场中受到检验,脱离理论的独岛、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大部分青年教师直接从学生进入教师角色,没有参加过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了解本专业在社会应用领域的现状,因此教学科研与实际脱节严重,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工科专业的应用性非常强,工程技术发展迅速,使得高校实践环节的教育容易脱节。教师身处高校,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工程实践中,无法得到锻炼、获取实践经验,因此无从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二十个多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三十多个联合实习基地,包括电台、电视台、设备制造厂商,科研机构等。

要求全校年龄在35岁以下且没有业界一年以上实践经历的工科青年教师,必须在校外挂职锻炼一年或不挂职锻炼半年,达到实习单位的要求后才能回校继续工作。我校已经把此项要求作为青年教师申请副高职称的必要条件。该项要求的提出,受到了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有机会到第一线去锻炼,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本文从以上七个方面,对高校如何进行工科青年教师的培养进行了阐述。高校青年教师担负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只有培养出色的青年教师,才是高校未来的希望,高校才能有更加辉煌的明天。今天的青年教师就是明天的学科带头人,只有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实施卓有成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才能有助于我国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虹。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教育素质的现状分析和对策初探。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122-123.

[2]石佳。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分析及策略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130-131.

[3]苟湘,纪红旗。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自我培养的路径探索。消费导刊,2008(2):185.

[4]黄敏,崔宝同。青年教师班主任制:一个利校、利生、利师的好措施。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24.

[5]石东新,杨盈昀。提高我校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的对策探讨。改革与创新———“中国传媒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70-176.

[6]张慧琴,苏铁熊,王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