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探索与实践
9656900000027

第27章 从教学管理上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罗莉梅、邱净、马佳、路英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办公室)

摘要:“质量工程”中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具有很好的开展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实施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并着重从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上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学管理

资助项目:中国传媒大学教改项目“基层单位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一、开展的背景

2007年初,教育部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60所“211工程”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于2007年4月开始申报的一项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旨在资助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使大学生初步涉及科学实验领域,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

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中国传媒大学以1∶1的比例对入选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此后,学校利用“质量工程”建设契机,设立了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一方面扩大项目的数量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体验创新性实验的快乐,另一方面也便于对已经立项的校级项目进行考查,从中遴选出优秀的项目申报国家级项目,确保国家级项目更高的建设质量。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不论是国家级或是校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都有利于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有利于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项实验计划,也便于学校和二级学院遴选发掘出有潜力的学生,推荐参加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竞赛或者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过去一年多的建设中,我校一共进行了两次国家级和两次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申报工作,其中还有多次中期检查、答辩等。在这几次的组织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具体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几次申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申报的数量有所减少,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热情也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在于:

(1)当今大学生多数有创新意愿,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条件的局限,学生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对所学专业感到茫然,在申报过程中无法根据自身专业提出合适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

(2)由于项目开发需要一定的研究时间,尤其对于工科生来讲,至少要保证一年或以上的项目完成时间,因此,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我校是针对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开展的。这些学生在前面一至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大多是基础性课程,对于专业研发工具的掌握还较欠缺,本身也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导致在申报前对即将要使用的研发工具和研发手段较为陌生,无法自发组成一个互补不足的、强有力的研究团队。

(3)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最多的是给他们开课的老师,而前期开设的课程一般只是基础性课程,接触到的老师十分有限。学生有创新想法的时候,不知道怎样针对自己的想法寻找专业研究方向对口的导师对其进行引导,因此,优秀的导师与对某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无法实现及时的配套。

(4)要选择适合本科生研究的课题,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创新性实验项目既要考虑是否适合本科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又要考虑项目的实施方案及操作步骤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到预期成果是否明确合适。因此,如果直接根据导师的科研项目来确立选题,就可能存在偏重理论性研究、难以在短时间内出成果、不适合本科生层次等缺点;如果由学生提出选题,虽然容易打破传统束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会存在不切实际、研究水平较低的缺点。

以上这些问题都将导致一些对创新性实验计划积极性很高的学生在申报初就遭到淘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2.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在大学生自主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创新力,这个项目的开展才有意义。而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在申报的时候兴趣十足,但是项目进行中,学生可能由于课业重或者发现研究项目比他想象中辛苦很多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原先的兴趣,导致项目不能进行下去,经费花了却收不到研究效果。

(2)大学生创新实验是一种自主实验,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学生是项目的主体,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不能大包大揽,而且,学校或二级学院只在中期进行检查答辩。这样一来,一些学生容易受依赖心理左右,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缺乏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处于被动状态,在导师或学校进行检查时才有所行动,平时就停滞不前。这样的行为也严重影响到整个研究团队,到最后真正工作的就只有项目负责人或某个成员而已。

三、建议措施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应遵循注重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同时,二级学院应该在管理上制订多项措施,协助学校和教育部保障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顺利开展,并推动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1.设置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主要从学生和导师两个层面考虑。

(1)对导师的激励机制。对指导教师进行工作量的补贴,或将指导成果作为教师科研成果记入科研工作量;对学生所在学院的管理人员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表彰优秀的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

(2)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参与项目的学生在按计划完成项目后,可获得一定的大学生创新学分,大学生创新学分可以作为培养方案中限选课、任选课学分或课外学分,计入成绩档案。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项目,经过一定程序审批后,可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继续进行。其中优秀的学生可具有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对导师而言,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对学生而言,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能力提高的一种手段,学院给予学分上或档案上的体现,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认可和证明。

2.改革选题步骤

大学生创新性科研仅依靠本科生队伍是不够的,本科生工作勤奋、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容易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但是如果没有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很可能在研究中走弯路且研究水平太低。但是,纯粹依靠教师选题又容易出现上述的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管理层面上对学生和导师进行组织,改革选题方式。

选题应采取指导教师选题、学生自主选题和学生与教师协商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学生根据自身的创新想法编写项目简介,主要阐述所设想的项目题目和实施方案,通过学院平台,采取张贴公布或网上公布的方式进行公示。这样有利于导师进行评价,选择专业对口的学生进行指导,也有利于召集其他对该课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团队,使研究团队的成员可以包括不同年级的学生而不是仅局限于本班同学,进而起到知识互补、团结协作的作用。

(2)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剥离出适合学生研究的子课题进行公布,由学生选择。

但是,为了能够保证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初衷,选择导师的学生需针对导师提出的课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专业知识,写出项目想法,交由教师审阅。这样既保证了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又保证了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初衷。

3.强调过程管理

加强二级学院对项目的全程管理,使其科学化、规范化,才能引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在学生自主实验的基础上达到预期的目标。

(1)规范计划项目,实行统一的项目管理程序,建立项目分级管理数据库。从计划立项开始分阶段收集和录入项目信息,形成系列可查询的数据资料,对各阶段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实事求是地上报各类统计报表,追求高质量管理。学院定时进行抽查,与导师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2)课题任务实施分区负责制,导师根据个人专长分配任务。承担任务的同学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完成不了,需重新委托他人负责,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整个研究团队或导致项目的停滞不前。承担任务的每个同学在每个任务阶段根据其完成的工作量和效率由导师负责评分,接连几次分数都过低则导师有权更换项目组成员,鼓励真正保持创新热情和积极性的学生的参与。

(3)鼓励团队每个成员树立创新意识,书写参加创新性实验的体会。学院对创新性实验的检查不止要注重最终研究结果,不止是根据项目负责人的答辩表述来评定完成质量,更要注重每个成员的实际进展,对成员个人的报告和书面体会进行审阅。调动每个成员的荣誉感和参与的积极性,更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也能从实质上查验出项目的完成质量。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开展的宗旨。如何通过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保障其顺利实施并达到预定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并不断改进的。

参考文献

[1]冯林,张葳。“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

[2]王祖源,毛骏健,吴於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中国大学教育,2007(9)。

[3]曾兴雯,赵树凯,赵韩强,郭涛。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电子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