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打在人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光打在人的正面,比较亮,但人的脸很平,这就需要副光来勾人物的轮廓;逆光会显得人阴森恐怖;而剪影会让人显得特别孤独,人物的面部表情被忽略,而肢体语言被放大了,这时候,演员运用丰富的的肢体语言来传达角色的信息。
在外景拍摄时,反光板(米菠萝)可以用于反射太阳光做副光来用。在拍摄人物的近景时,米菠萝常常会被用来勾勒演员的眼神光,使演员的表演更加生动、有神采。但是如果这个镜头中有大的肢体动作或调度,要与灯光师及时沟通,以免身体与米菠萝摩擦,影响现场录音的效果。
2.录音
(1)录音设备
传声器(大、小)、调音台、模拟磁带录音机、数字录音机、监听设备、计算机音频工作站、录音棚等。
(2)录音中的场记
电影录音:场记的报号声和打板声被录音机记录下来作为后期剪辑的依据,如“××影片第几场第几镜第几次”。
电视录音:由于电视录像带可以记录声音信号,不需要单独的录音机,同期拍摄时场记也不用大声喊场记板的内容。
(3)工艺
现场补录台词、声音素材、后期配音os、动效、编辑混录。
电影、电视剧的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和语言三大类,这里的语言是指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心声和解说。电影、电视剧中的语言是剧情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具有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烘托气氛等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日益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声音是否清楚、音量是否适度,而更关注声画是否对位、声音是否真实(即有没有空间感、运动感和层次感)。所以电影中声音的艺术效果和录音技术质量关系到一部电影的成败。而录音师在严把技术关的同时,对艺术效果的把握更是不容忽视的。
说到录音师的艺术创作往往离不开演员的表演,因为演员是人物语言的主要来源。那么,在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录音师如何把握演员的语言,对演员的创作又有哪些帮助呢?
①人物的声音造型
人们的语言各具特点,声调、韵律、节奏各异。而每个人的语言特点是与其社会地位、职业、文化修养、生活环境、地理条件、性格等因素分不开的。因此,演员在接到一个角色时要深入分析人物的规定情境,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产生出角色的远景,从形体、声音、化妆等等方面入手,给人物设计造型。这在有年龄跨度或一人分饰两个角色的戏中最为常见。但是有很多演员都十分重视人物的化妆、体态、面部表情的塑造,而忽视人物声音造型,或者根本不知道在话筒前如何给自己的声音化妆。没有适当造型的声音仿佛给人物贴了层假皮,无法令观众信服。
人物声音的造型需要录音师和演员共同努力。比如年轻人的发声位置靠前,头腔共鸣较多,录音师就可以在不穿帮的情况下,将话筒位置调高,收演员头腔的声音;而上了年纪的人,气短、胸腔共鸣多、发声位置靠后、有时还伴有气泡音,录音师就可以将话筒位置调低,收演员胸腔的声音等等。录音师除了在技术处理上帮助演员外,也应该了解演员的声音条件,给演员提要求,共同将角色的声音处理到位,以达到满意的艺术效果。
②激情戏的处理
在每场戏正式拍摄之前,导演都会要求演员走戏,试拍几遍,检查是否还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如果这是演员的激情戏,演员走戏时往往只走个大概调度并不会全情投入,这是为了正式拍摄时达到最好的状态。那么录音师就要了解剧情(此时此刻这个人物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观察演员以往的表演,预想到正式拍摄时,他会有怎样的爆发,根据剧情需要将机器调整好,尽量不要因为技术上的问题再让他来一遍。演员的表演第一遍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最准确、最新鲜的。反复拍,激情可能就磨没了。所以录音师要和演员很好地相互配合。
③语言的把关
录音师的创作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一名优秀的录音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艺术感觉,也要懂表演,能给演员的创作提供很大的帮助。录音师要注意演员的吐字、发音上的问题,更要把握演员对重音的处理。一句话重音强调得不准确,不仅会导致前后逻辑的错误,更可能将语言目的指向相反的方向,使观众产生疑义。我们都知道电影是分镜头拍摄的,有时一场戏的室内和室外部分要相隔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录音师就可以从监听对话的音质和音量的技术处理条件上帮助演员记忆,随时提醒演员关于语调、节奏、情绪、前后剧情的相互衔接的问题。
电影是声画艺术,演员的创作最终要通过声音和画面传达给观众。在同期录音被广泛运用的今天,演员和录音师如何相互配合,以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剪接
剪接就是将前期拍摄的声音、画面的素材和音效、音乐等素材进行重新的结构、组合和对位,它决定一部影片最终的走向,因此可以说剪接是影片制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剪接的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但它是一个传递感觉的过程,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心理,因此在剪接时要保持感觉的连贯。在常规的剪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连贯合理
在剪接中注意动作、视线、位置、方向等方面的连贯合理。
(2)有反应才有人物关系
在对人物对话的剪接中,演员的反应与被反应构成人物关系,所以剪接时要抓住人物对话的重要反应,以及反应与被反应的剪接契机。
比如A在说话时,可以用A的反应,也可以用B的反应,这时就要注意剪接的时机,哪句话后接B的反应,B的反应里又包括了B重要的动作、细节或表情等信息量。A在说话时,还可以用与A、B相关的其他画面,如A、B的回忆、动作镜头、细节镜头等等。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地插入反应镜头和细节镜头可以缩短叙事的过程,控制戏的节奏。
(3)剪接点
剪接点是“剪辑影片时由一个镜头切换到下一个镜头的交接点。在正确的剪接点上切换镜头,能使镜头衔接流畅自然。寻找和选择剪接点,是电影剪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剪接点指同一主体的镜头之间的切换。当主体在动作上发生转折时进行切换,可以使观众忽略镜头的转换,比如某个学生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上一个镜头是他从椅子上站起身出画,那么下一个镜头就应接他入画后站定回答问题。这种转折是由编剧和演员的表演决定的,因此好的剪接师要懂表演,捋清人物关系脉络和情节、事件的发展,掌握好镜头切换的契机。
(4)动接动、静接静
与剪接点不同,动接动是指不同主体镜头之间的衔接。动接动指“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相连镜头的切换方法。”这种明显的动态既包括画面中演员和景物的运动,也包括镜头本身的运动。如果上一个镜头里有画面内部的运动,下一个镜头也要有画面内部的运动;如果上一个镜头是运动着的,下一个镜头也要用运动镜头来衔接;并且上下镜头要在运动方式、速度、景别、角度、方向等方面有所对应。
静接静指“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切换方法。……静接静是相对而言的,多数是指镜头切换前后的部分画面所处的状态。”还是以某个学生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为例,如果下一个镜头是学生站着不动回答问题,那么上一个镜头就要等他起身站定后再转换。
(5)特技的使用
我们常说的特技剪辑也叫光学技巧转场剪辑,包括淡入淡出、叠化等,它可以
有效地省略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加快叙事节奏。但光学技巧转场剪辑的运用要符合影片叙事的风格,频繁地运用特技会使观众无法深入影片内容,影响观众的观影心理。
第三部分优秀作品表演分析
电视剧《青衣》表演分析
电视剧《青衣》以上世纪80年代当红京剧演员筱燕秋20年来执著追逐艺术生命的故事为主线,通过筱燕秋与上下两代京剧演员间的复杂关系和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来透视梨园界在大的历史背景变化下艰辛挣扎求生存的坎坷历程。付彪、潘虹、夏力心、李明启等演员在该剧中的精彩演绎,为该剧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而徐帆塑造的筱燕秋更是得到广泛好评,连她自己都说,这是她最成功、最满意的作品。
筱燕秋——一个普通的女人
《青衣》讲述了女主人公筱燕秋对于事业的执著追求。在那个闭塞的年代,由于爱情不为人理解,最终导致她离开剧团、离开梦想,又伤心地嫁给了一个交通警察。后来20年的日子里,她执著地追寻着最初的梦……直到京剧团复排“奔月”,筱燕秋不惜一切代价:减肥、堕胎、甚至跪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苦苦哀求,只为重登舞台,圆自己的“嫦娥梦”。一部以展现主人公职业追求为主线的戏,往往会将人物神化,而忽视了人物作为普通人的平凡的一面。电视剧《青衣》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没有片面展现一个京剧演员唱“青衣”的舞台故事,而是浓墨重彩地讲述了筱燕秋——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境遇。
当一部作品试图塑造一个独特个性的人物时,必先强调其作为“人”的共性,角色才能真实可信。真实可信的人物个性必有不完美之处。太完美的东西往往是不真实的,正如皮鞋太亮怀疑是革的、包子没摺怀疑是馒头,于是菜市场上带着泥的蔬菜反而透出一种新鲜活力。它反映在艺术的审美观念中,非标准的“形象残缺”显出了一种突出的真实感,正是这份带有瑕疵的真实给了演员极大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