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观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多,欣赏水平大大提高,鉴赏标准也走向多元,诸多新思维和新理念的融入自然会给表演教学注入新的手段和活力。现代及未来的表演教学更加强调不仅要培养学校里的高材生,同时也要输送实践中的佼佼者,于是将训练与实践更紧密地相融成为必然,这就对以往的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提供了可调的空间。面对现代的学生、现代的艺术、现代的教育,我们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素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提出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标准。
一、对表演艺术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表演学是人学,表演训练是一种艺术感觉的培养,也必然是以人为本,使创作主体始终保持活力。未来的艺术实践将是以实现统一的角色感觉为创作目标,那么在训练的初期就强化艺术感觉的培养是重要的。表演教学训练重点是培养演员组织行动的高功力,在这个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解放与开拓以及准确的艺术感觉的建立。
同时,我们逐渐意识到兴趣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倡在创作中引导、开掘兴趣。兴趣是由衷的,表演训练不是枯燥的技巧训练,是和人的内在感觉相联系的。表演训练不管是训练者还是被训练者都要陶醉在艺术的冲动中,都要有一种极强的兴趣和热情,授受二者都不可能以“毅力”带来持久的创作热情。在创作中,演员主体必须觉得“好玩”,只有“好玩”了才会有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创作过程中才会有由衷的体验,其创作成果才会有闪光点,才能创作出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
在表演教学中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某个表演素质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怀疑自己甚至想改专业方向,某个一般的学生却在求学过程中兴趣十足、百折不挠,某个被认为“不可教也”的学生步入社会却频出成绩……负责任地思考一下,这仅仅是学生的不稳定、年轻躁动、好高骛远,仅仅是学习表演的毅力问题吗?学生是活生生的主体,他们具备常人所有的一切功能、欲望、积累、修养等等,面对教学的内容手段同样有自己的判断、思考、适应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感受到的有趣、无趣、失落和彷徨等会直接影响其创作意向。由此,我们认为,表演教师自身在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等基础上,更应该具备极高的表演教学修养、教学兴趣、创作素质、创造性的训练方法、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手段。
二、对表演艺术教学的梳理
在表演艺术教学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创作中实现深深的体验、由衷的真实、进入角色瞬间的享受、假定的深入。如何面对各种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训练阶段、难易程度、训练内容和题材的变化等方面提供更大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表演教学的训练原则已经由训练者的主观意图为主导,过渡到了被训练者的兴趣选择作为主导。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化“规则”,训练由简到繁的传统顺序会发生变化,如单人的当众孤独会使学生更紧张,其难度大不容易组织行动,可长期进行多人训练,借助“群胆”,学生反而会松弛一些……哪种手段适合甲、哪种手段适合乙,便以哪一个手段作为突破点进行训练。于是就会出现有的学生更适合激情的训练,有的学生对音乐进入得更快,有的学生更适合从形体入手等。因此,训练的难易程度及具体手段上出现了多元化的选择。
1.对学生的创作心理进行一种从无到有的培养
“斯氏”表演体系的基础是遵循人类行为的特点、逻辑和顺序,其贡献之一是帮助表演艺术创作者寻找并总结出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这里的行为基础也就离不开对心理的依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其自身心理反应的外化,行为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心理素质的不同上。在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诸多素质当中,心理素质是关系到他们成长和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种素质。
影视表演艺术是感觉的艺术,是偏依心灵的创造,是心理技巧的范畴。表演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实现角色体验,实现典型的、独特的性格化创造,其中的“性格化”也是体现于心理范畴的,在这里我们试图透过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表演的“教”与“学”,发现规律,找到符合创作心理的教学方法:
其一,表演艺术训练的内容、阶段、过程等是从无到有、从简到复的,那么学生的创作心理也需要一种从无到有的逐渐培养。在教学中要技巧性地淡化对舞台或镜头的陌生感,对“当众孤独”的恐惧感,强调对表演的亲近感、游戏感、熟悉感等良好的创作感觉。
其二,是利用成功教学法树立学生的信念。给学生建立一个“得意忘形”的轻松的创作氛围,相信和让学生相信他原本就是天才,利用“误会”产生的联觉心理使其树立自信。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某些特点和优势,使他获取成功感,并不断令他自觉地发现新的成功点以树立自身信念。
2.界定科学的创作方法
(1)方法一——由“行动入手”的创作方法这是斯坦尼“行动的艺术”中的重要原则,是由行动入手的创作方法。其特点是“透过抓得住的行动,去捕捉抓不住的感觉”,强调演员在熟悉剧本、分析事件及规定情境、任务的基础上,不急于背台词和规定调度,以即兴的台词进行人物的生活小品和事件小品的排练,在行动中分析剧本和角色,逐渐找到角色的内心依据,实现向角色感觉的靠近。角色的感觉只有通过意志才能实现流动,而意志的特点是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所谓“行动”在任何时候都是心理、形体、语言行动的总称,以行动联系演员内外部,实现以体验为基础的有意识行动,激起下意识的创造。
(2)方法二——由“感觉入手”的创作方法影视演员的创作是以实现统一的角色感觉为最终创作目标,以展现自身素质为创作原则,其创作特点是“透过看得见的感受看得见的”,“存在就意味着表现”,强调“感觉”的传达。由“感觉入手”的创造方法是以经验的统一性为基础,利用人与人的相通性,激起情感等的共鸣,引发感觉,以感觉为核心,实现角色与演员自我感觉的流动,利用与角色局部感觉的相通性,调动演员的内外部记忆和本能活力,完成演员对角色的统一和贯通,从而实现感觉的创造。
由“感觉入手”创作方法的创作原理是遵循人类的自然规律,由感觉引出由衷的欲望,由欲望产生自然的行动,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非理性强迫的、自然流露的行动。尤其是心理行动的组织,尽管外部流露还不鲜明、准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但与角色的“神似”却是由衷的,它的连锁反应是——由衷、享受、真实、感觉的准确。
需要强调的是,具备良好的艺术感觉是这一创作方法的前提。“艺术感觉”是全部人生素养和艺术素养综合的反馈。演员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艺术感觉去开掘、接近角色,产生经验与情感的共鸣。演员和角色有了共鸣,就会直接获取角色感觉。因此,建立准确的艺术感觉,由“感觉”入手塑造人物形象,作为组织行动的补充技巧,成为科学的创作方法并运用到表演教学的实践中。
三、对表演艺术教学方法的几点强调
近年来,各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在训练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和训练手段,对于传统作品的创作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训练角度、范围、目的、训练成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创造性的教学理念使得创作主体(学生)在创作中寻找到了浓厚的兴趣,挖掘了角色的欲望,实现了个性化的创造。
在训练过程以及成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突出体现在:更强调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更尊重学生的创作兴趣逻辑,作品成果独特创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意;更强调学生自身经验的个性化选择、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在角色的生活中实现自我的个性真实。在训练及创作中营造轻松、亲近、快乐的创作氛围,滋养了学生良好的准确的自我创作感觉,体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本性。
在教学过程及成果中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得以实现,他们都具备一个共识那就是使表演教学更具有科学性、方法性、实效性和先进性。在这里,我们依托前辈艺术家教育家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对表演艺术教学法进行几点补充性的强调:
(1)建立现代表演艺术的先进观念。表演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深入解放和开拓演员自身素质,其核心是树立学生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快乐模式”,给学生建立成功点。
(2)训练从引导学生的兴趣入手。兴趣也是一种激情,局部的兴趣点可以使学生的创作兴趣得到全方位的延伸,由此增加创作中的主动性。
(3)在学生创作时,教师充当着导演的职责和功能。教师要清楚导演的三个任务:排练的组织者、演员的镜子、剧本的解释者。学生最终要作为演员独立面对创作的一切因素,最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一面镜子,实现对表演艺术创作规律的自知和自制。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切勿充当“保姆”,导致教与学的“温室效应”。
(4)教学中坚持从学生的自我出发,由艺术的想象力为起步。不强调既定的模式,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拟,而是营造独特的、个性的、艺术化的想象空间,并加以艺术的渲染。
(5)强调对生活的艺术再发现,对原始发现的再发现,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是艺术化的再创造。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存在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和创作,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体现。模仿和匠艺是初期创作的必经之路,溶入个性也就形成了独创。
(6)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主动模拟学生的自我心像,模拟角色心像,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及时的修正,实现和学生同步的再体验、同步的再发现、同步的再想象。切勿照搬经验、照搬模式,就如新鲜的蛋糕永远是现做的一样,师生在排练现场一起体验的创作才是最真实、鲜活的。
(7)在训练中,要调动学生组织出准确的心理行动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形体行动和语言行动,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的自制状态,使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的行动”,让他们自行进入角色的“轨迹”。
(8)在排练中,教师不要轻易做示范,也不要急躁,耐心帮学生剖析角色,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在他们进入角色轨迹后,行动的手段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涌出。
(9)排练时不要在点子上下工夫,要在角色欲望上下工夫;要寻求方法而不是就结果说结果;要寻求角度、出发点,根本问题是强调真实的体验;要寻求规律,放弃一味地追求结果;纠正错误要寻求错误的源头,而不是在错误的结果上去寻求正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