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信息的采集、整理及运用,是人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社会经历和智力因素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出版社选题策划的方向和市场营销的力度。目前,在国内出版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竞争日益残酷,出版社内部发行人员之间、出版社与出版社同行业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壁垒,这直接影响信息的良性流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发行工作在竞争的基础上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既要在市场经济中保障信息的良性流通,又要保障出版社及个人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国内出版业可持续良性发展,成为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目前出版业改企转制的大潮中,体制会更加合理,信息交流会更畅通,国内出版业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大,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快捷、更丰富、更健康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信息采集实用技术与方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2]刘兹恒:《信息媒体及其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任洪润:《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组:《网络信息采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崔渤莉、刘晶:《浅析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采集》,《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0期。
[6]杜峥:《浅析出版社信息系统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中国出版》2002年第5期,第13~14页。
[7]贺庆兰:《我社是如何采集选题信息资源的》,《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10期,第37~38页。
[8]刘杲:《加快出版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3月19日。
[9]王恩民:《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出版管理》2001年第4期,第22~24页。
作者于靖怡,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2004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编辑出版专业,现任中国铁道出版社市场部经理,主要从事营销策划及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
图书成本管理与控制分析
曹辉
摘要:图书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图书利润的高低,出版企业需要加强成本控制意识。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论述了决定图书成本的内外环境以及图书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并分析了目前图书成本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提出了可以应用于成本控制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出版企业、图书成本、成本控制
图书成本是反映出版社生产经营活动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指标,是图书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或者说,就是出版单位在进行图书的编辑、印制和发行等活动中所支出的费用。
在图书生产发行过程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图书的内容、质量相差无几,决定图书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图书的价格。另外,良性的图书成本控制可以构造一个基础宽广的、具有持续效应的成本降低体系,并为出版社创造成本优势提供保障。
一、图书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经济学分析
(一)图书成本构成分析
图书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经济学分析,通过对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出版社内部条件以及行业竞争态势的分析,揭示出版社的相对成本地位及其可资利用的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从而得知出版社可能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图书成本构成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影响图书成本的环境分析。包括社会大环境与出版产业环境,其作用是揭示出版社在图书成本方面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2.出版社内部条件分析。可以揭示出版社在图书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弱点,从而将外部和内部的优劣方面进行匹配。
3.其他出版社同类图书成本分析。通过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及战略,以确定自身的相对成本地位,并采取相应的竞争措施。包括成本动因、抉择关系、优劣势等分析。
(二)图书成本管理与控制目标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建立目标成本要先于产品设计。目前,成本控制目标有三种观点:其一,成本控制目标是通过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而降低成本;其二,实现预定的成本控制目标以既定条件为前提;其三,还要通过各种创新措施,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从而使成本不断降低。
因此,图书成本管理目标应包含三个层次:
1.尽可能降低图书成本。包括降低选题策划、整体设计、印制、发行等过程的成本。
2.利用已有资源(如地方特色、出版专业特色)、图书质量、数量以及价格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配合出版社总体规划,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
3.通过已取得的成本优势使出版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考虑图书成本的视角不同。第一层次,以出版社内部为视角,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第二层次,以出版社内部为主要视角,并考虑图书的质量、数量、价格、供求、资源优势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利润为取向;第三层次,以出版社与大环境及竞争对手的相互关系为视角,以出版社的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为基础。也应看到,图书成本管理需要有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观点,如何提高单位成本的效益,使成本效益最大化,是制定图书成本管理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控制目标成本的顺序应该是:目标成本—产品设计—成本预算—计划成本。
二、目前出版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前些年,我国的图书出版单位一直是事业单位,因为行业的总体效益较好,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利润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高,相当多的出版社在成本管理中比较粗放,存在不少需要正视的问题。
1.相当多的出版单位对图书成本管理仍停留在简单的记账式管理的层面上,而对图书产品的产前投资监督和产后效益评估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提升。出版社作为一个现代出版企业,图书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增进企业的效益,使企业维持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记账式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需要了。
2.图书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市场观念不强。成本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
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主要是限制和压缩不合理的支出,一切有益于单个图书产品或某类图书产品效益提升的投入均是合理的。如有些图书出版单位一味地降低合理的生产成本,造成图书的质量和品位下降,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更多更高的收益,反而造成了图书出版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损失。
3.图书成本核算内容单一,适应不了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往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实际上主要是图书的生产成本或加工制造成本的核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出版社正在经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的深刻转变,把图书成本核算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图书生产或图书制造的范围已经远远不够了。图书策划成本、营销成本比重上升,图书成本核算已经大大超出单纯制造成本的范畴。同时,企业自身的管理成本也是影响图书出版单位整体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代出版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该是研发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的综合。
4.图书成本管理的基础信息分散,口径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本核算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出版企业现有的成本管理多数只局限于财务方面,而财务管理人员所需的数据涉及到出版过程的各个方面,但一些资料如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编辑信息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往往不能及时与财务沟通,故难以达到为经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三、图书成本管理与控制在各阶段的策略
从选题策划、组稿,到撰稿、审稿,从排版、印刷到宣传、销售,每一步都会对图书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敏锐而富有创意的选题策划、实际而细致的工价成本核算,顺畅而成熟的销售渠道等,都会直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相反,则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益。
(一)图书策划阶段
图书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图书组稿、编辑、设计、印制、宣传、发行各个环节策划的总和,是一种全程策划。图书策划不仅要研究选题的价值、出版时机、初版印数、营销方式,还要考虑稿酬成本、制作成本和营销成本。因此,成本控制始于选题策划。只有准确地预算出选题从市场调研开始到最终成书达到销售所必须支出的所有成本,才能推导出定价,预测盈亏情况,使选题得以论证通过,才能对选题策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使选题的最佳效益得以实现。选题策划伊始,成本就已经产生。最经济、全面的市场调研,最节俭的会议费用和差旅费控制,无疑能降低这个阶段的成本。但选题策划阶段最重要的成本控制方向,是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把握市场趋势,构思出好的、适应市场的选题,避免因选题不够成熟而导致成品积压。
(二)组稿、编辑和整体设计阶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作者提供优秀的作品,编辑纵有天大的能力也无法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美的产品。所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并不断优化其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地域结构,是出版社发展的必需,是每一位编辑的重要任务。而根据选题制订明确的组稿方案,选择合适的作者,与作者商定一个互相都能接受的稿酬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编校要认真细致,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既尊重作者的本意,又发挥编辑的创造性作用。以社会效益为首位,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提高图书质量。
图书整体设计,是对图书物质形态的工艺性和艺术性构思,其主要目的是使图书具有最佳视觉效果。它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封面、版面)里,按照造型艺术的原理,把构成图书的各种要素组合成既与书稿的内容、性质相匹配,又与印制工艺要求相适应的设计方案。装帧设计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不要片面追求成本的低廉,要以读者对象和图书内容为依据,确定封面、正文用纸,及封面风格、内文版式、装订形式、材料等。确保图书的整体设计效果在同类图书中最优。
(三)印装阶段
在图书编、印、发整个流程所产生的全部成本中,纸张成本和印装成本占有很大比重,仅纸张成本一项往往就达到40%—50%。因此,如何降低纸张成本和印装成本成为图书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对印装成本和纸张成本的控制,除了采取合理确定的印装工艺、合理使用纸张等措施外,关键是降低印装工价及纸张采购价格。出版社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加强生产阶段专业化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选择厂家,对各个合作厂家进行有效的监管,尽量减少生产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纸张的市场价格准确把握,可以在纸张市场价格低位时多采购纸张。对纸张加放率、纸张投放量、分阶段结算时间以及材料费、排版费、印装费、生产周期、废品损失等要进行全过程控制。认真分析定额标准成本、定额标准差异和变动。另外,编辑和出版部门还要处理好图书首印数和重印数的关系。从把握市场规律的角度来决策新书首印数。重印书印数要建立在新书首印数的基础之上,重印书印数主要依靠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准确分析来确定。如果决策失误,就有可能造成库存积压、畅销书断档、资金周转不灵。因此,要科学决策,把图书首印与重印看成一个整体。
(四)营销发行阶段
有些重点书的营销费用,甚至远远大于它的生产费用。因此,营销成本控制势必成为编辑进行图书成本控制的又一重点,所以,要制定详细的营销策略,掌握市场信息,建立营销网络,树立良好信誉。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计划、设计、装帧、生产、售后服务)、价格策略(费用、支付条件、印数、竞争环境、定价)、分销策略(总批发、批发、零售)、沟通策略。要对销售成本进行控制,主要是控制销售费用,在保证销售目标的前提下,按照标准定额对宣传费、包装费、仓储费、运杂费、保险费、差旅费、报损费、办公费等各种费用的成本进行控制。传统上出版社往往将定价决策放在生产环境中,这是不符合出版业的市场化发展需要的,从营销的角度出发来决策图书价格才更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出版社决不能只用印张价格来制定图书价格,而应放在营销战略中去考虑。总之,对营销成本的控制体现在营销活动各个环节中。
只要绷紧“成本控制”这根弦,无论是营销策划方案的设计,还是图书市场调查、营销渠道管理、强化图书征订以及网络营销、主题营销等,都有成本控制的文章可做。目的是要以最经济的方式达到最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