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9654400000006

第6章 数字新媒体概说(6)

2.数字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从文字传播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了体外化传播的过程,文字的普及使得文化传承能够更加稳固地保存下来,而印刷术的出现又使得这种传播走向大众化,再到后来的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远距离快速传播,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时间进一步缩短,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体。

这种选择权在数字新媒体时代变得更加个性化,受众在媒体发展史中所体现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媒体也在跟随者受众的需求来不断改进自己的传播形式,优化传播技巧。

(1)“中心”转移与“非中心化”

在传统传播环境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泾渭分明,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大众传播的信息单向流动、人际传播则是双向互动的,而数字新媒体传播将两者融为一体,模糊了它们的界限。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传播形式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同时拥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优点。信息的采集不再被专门机构垄断,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几乎不受身份、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这种变化一方面激发了受众对于传播的主动性,提高了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介入程度和地位,并促进了群体意识的生长;同时,也使得受众更趋于“小众化”、“分众化”甚至“碎片化”。在传统的传播理论中,被动的、弱小的信息接收者(总体来讲,在传统媒体中受众的反馈形式单一,并仍受到把关人的严格控制)完全可以借助新媒体等新技术形式和信息平台形成一定话语权,完成一次完整的信息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可能绕开把关人,最大程度地防止信息衰减),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很大的传播效果。广播、电视、报纸不再是中心话题的全部和主流信息的唯一渠道,受众自己也可以成为议程设置者。比如非典时期的博客传播和手机短信,就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封锁,从时间上和传播流程上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反应和幅度。

在新媒体传播中,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绝对的中心。人人都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发表言论和观点,任何权威的观点和声音都有可能遭到别人的攻击。可以说“处处是边缘,无处是中心。”

(2)双向性与实时传播

随着传播形式的改变,传播的过程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虽然也有双向交互和信息的互动,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剥离”的,在传递的顺序上是有先后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间成本;在信息资源采集方面,存在天然的稀缺性,而受众的选择权也是相对有限的,最重要的是受众的介入并不会改变原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节奏。但在新媒体时代,新技术强调的准交互性和实时传播,使得受众的反馈与信息同步传播。比如天涯社区、强国论坛等社区形式的出现。

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被模糊和消解,传受合一在未来可能完全实现。这种个性化需求的膨胀也导致了信息资源的丰盛,时空打破,各取所需。这一方面赋予了受众民主和话语,但同时容易形成舆论的盲从,真相的被淹没,甚至造成“沉默的大多数”。

互动和实时是提高媒体用户粘着度和忠诚度的可靠途径,受众方与资讯发布方的互动还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信息的内在价值,了解需求方所思所想,为日后改进信息形式和质量提供有益建议,逐步实现按受众要求定制信息,按讨论沟通信息,按反馈修改信息。

目前传统媒体已经逐步提高了时效性,如报纸的加印特刊、广播的访谈栏目和电视台滚动播出的即时新闻,但受制于传统媒体技术和采编播方式的约束,新媒体仍然可以在互动和及时两个层面上大幅领先于传统媒体,比如网络、手机新闻可以全天候24小时发布;网络和手机聊天室可以深度参与,互动交流。

(3)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革命性应用

美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认为:“真正的‘传播革命’(communication revolution)所要求的,不只是讯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以往,是技术(technology)。”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技术系统融合在一起构成新媒体发展的技术平台,并为新媒体兼容各种新信息技术提供了基础。传输通道和编码解码的数字化技术促进了媒体融合与人机交互,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多媒体技术让文字、语言、图形、图像等信息形态更符合个性化需求。这些技术最大程度地实现新媒体无成本约束和开放式生产,使得传输终端日趋人性化、互联性,特别是一些“傻瓜式”的设计,降低了使用媒体的技术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媒机构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使信息能及时、有效、方便、快速地传播,满足受众日益扩张的立体动态需求,增强了信息的绩效和长期生命力。

(4)内容资源的不足

传播上的无限化、需求上的个性化和时间上的即时性、沟通上的互动性,正是基于数字新媒体的这些传播特点,新媒体才会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并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扩大这种影响。

然而,媒体是平台,内容是附着在平台之上的应用和服务,依靠平台生存和传播。

目前大众的兴趣点在新媒体新终端的信息传播,无可厚非,但决定谁胜谁负的关键不在这里。只要标准和制式统一了,成本下降了,谁都可以方便地利用新媒体新平台进行信息服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媒体之战谁能脱颖而出呢?其实,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归根结底都是内容当家,内容才是媒体吸引受众的根本要素。“内容为王”的提法由来已久。在这一点上,数字新媒体明显处于劣势。

多年来传统媒体不断挖掘新的资源,拥有一大批专业从事内容开发、制作的优秀人才,与运营商建立了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传统媒体内容的成熟度、信息来源的构架化、品牌的权威度都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如互联网上的视频网站,主要靠网民上传和心照不宣的所谓“避风港”原则,一旦影视集团开始照顾自己的“嫡系”而将版权“惜售”,则很难为继下去。“2009年整个行业的状况是,视频公司之间争抢内容,哄抬物价,导致版权购买的价格越来越高,原来电视剧一集几百,现在涨到几千,贵的甚至到了一万元,独家的话两万一集都有”,风行网CEO罗江春曾对此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近两年对手机电视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如何开发节目内容上,技术上的融合最终将打倒“渠道为王”的媒体垄断源泉,内容为王才是未来媒体多元化格局下的真正掌控点和制高点。

3.数字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首先,在信息传输的质量上,数字信息是“0”和“1”的编码,在接收时不是“复制”而是“再生”,因此只要基本的“0”和“1”的编码能够被识别出来,原始信息就能够被还原,信息的质量与原来的没有任何差别。这一点是模拟信号传输所无法比拟的。在模拟系统中,信息的“复制”传输只能不断增加噪音,使信息的质量越来越差。例如,如果将一盘模拟信号的音乐磁带翻录到另一盘上去,然后再拷贝到另外一盘,结果就会使信号的质量降低,出现噪声,而数字系统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复制完美的拷贝。

其次,数字新媒体在信息传输的数量上大大增加。采用数字编码的信息可以被压缩,这样,在一个频道上就可以传输多个信息,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例如,视频压缩技术可以实现在以前一个节目的频道上同时传输6-8个节目;数字无线通信可以采用码分多址或时分多址的方式共享一个传输频道,这样一个频率就可以保证多部手机同时通话,并且通话质量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另外,不仅更多的数字信息内容可以被压缩到现存的频道空间中,而且频道本身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频道丰富了,在一个频道上传输的节目内容成倍增加了,就可以实现媒体点播。

再次,在传播的模式上实现了互动。数字新媒体允许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双向流动,这是传统大众媒体所无法做到的。即使是施拉姆的SMCR模式注意到了大众媒体的反馈机制,但是传统大众媒体从根本上说还是一对多的传播,仍然谈不上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互动。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使这一点成为现实,媒体点播也意味着互动性成为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

早在1960年代,“地球村”的比喻就已经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随着交通工具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地球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好像是一个村落。但是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而言,直到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地球村的比喻才变得更加贴切。在一个村落里,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面对面的、互动的、双向的,而在计算机互联网上,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现在,只要你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任何时间和处于地球另一端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利用摄像头、耳机和麦克风,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的表情、听到对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