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9654400000035

第35章 发展中的数字新媒体与管理(2)

1.网络隐私权的含义

网络隐私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与网络相关的个人信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它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公民个人网上消费行为的大量进行而形成的与个人隐私有关的一些资料。

(1)个人的登录身份。网络用户在申请个人主页、免费邮箱以及申请服务商提供的其他服务(购物、医疗、交友等)时,服务商往往要求用户登录姓名、年龄、身份证等身份状况,服务者得以合法地获得用户的这些个人隐私,服务者有义务和责任保守这些个人秘密。

(2)个人的信用和财产状况,包括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账号和密码、交易账号和密码等。个人在网上购物、消费、交易时,登录和使用的各种信用卡、账号均属个人隐私。

(3)邮箱地址。大多数用户不愿将邮箱地址公开,以免收到大量的广告邮件、垃圾邮件或遭受攻击不能使用。

(4)网络活动踪迹。个人在网上的活动踪迹,如IP地址、浏览踪迹、活动内容,均属个人的隐私。显示、跟踪并将该信息公诸于众或提供给他人使用,也属侵权。

2.网上数据搜集对个人隐私可能造成的侵害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对数据的使用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也为别有用心之人开了方便之门,从而为网上数据搜集行为的泛滥以及侵犯隐私权行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通常情况下,网上数据搜集行为的泛滥对隐私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剥夺了当事人对自己隐私权的控制权。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对私人资料的搜集变成一件非常容易、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可以在当事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2)损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个人数据中的隐私材料,许多都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当这些数据被他人或组织搜集以后,极有可能在当事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用来谋求商业利益,有的甚至还用作与当事人切身利益相悖的方面。现在,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和消费盛行,并且交易品种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些交易多通过信用卡进行支付,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进行交易的便利和用户个人的隐私权便产生了矛盾。许多犯罪分子将目光盯上了网上的财务信息,一些电脑黑客还利用自己高超的技术和自己从网上获取的信息,非法侵入银行或他人账户,盗取他人钱财。

(3)个人隐私由于被公开而使当事人处境尴尬。因特网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它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提供了一个容量无限,而且时时更新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一信息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在上面谈论在其他场合下或通过其他方式不愿意谈论的话题。

谈论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泄露出来的个人情况一旦被他人获取并公之于众,将使交流者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使他们遭受心灵上巨大的痛苦。

(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数字化时代导致了数据信息共享的需求,并与知识产权的特有属性产生了强烈冲突。数字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呼唤国家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进行革新,以及新媒体领域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司法制度的确立。

由于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容易复制(如数字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逼真的盗版)等特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增加了难度。曾有这样一个比喻,传统媒体是草、网络媒体是羊、搜索引擎是狼。这两年,无论是影视歌曲还是畅销作品,什么最当红,都能第一时间在网上找到。网络盗版现象杜而不绝,网络版权纠纷事件充盈于耳,版权保护已经成为制约新媒体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目前数字新媒体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集中表现在版权、专利保护、商标和域名上。

1.对著作权的侵犯

著作权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保障著作权人拥有控制作品传播和使用的权利。在传统的传播技术条件下,复制权、发行权、广播权等权利都基本上保障了著作权人对版权作品的控制。然而,数字信息的无形性、易复制性与数字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使著作权人面临着作品失控的严重威胁。

以网络视频为例。2010年4月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其中近4000万用户只在网上看视频,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

庞大的市场诱惑了更多的企业进入。但是目前无制作后台的视频网站上的海量内容大多为盗版所得,若想商业谋利,必然会招致版权方起诉。事实上,视频网站的压力首先来自“广电系”发起的版权保护运动,他们以央视网、上海文广东方宽频以及凤凰网等为主,背靠电视台制作资源,既是新媒体内容提供商,又属于新媒体运营商,这些有内容制作优势的竞争者捍卫版权的行动对免费视频网站造成了沉重打击。而作为媒体平台的视频网站必须找到商业模式,才有机会完成上市融资,内容的合法化则是商业开发的前提。

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商业开发的焦点主要聚集于平台,例如门户网站、即时通讯、电子商务平台等都已成熟。随着3G网络的大规模普及、电子书的流行,新媒体终端越来越多,庞大的用户群具有了新的商业价值,但服务商须解决版权问题才有可能在其中获益。2010年3月后再次爆发了视频网络的相互诉讼,新的“版权运动”实际上是商业竞争的结果。

2010年3月24日,第一届新媒体数字版权管理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旨在协助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机构贯彻执行国家版权战略,加大国家版权保护宣传力度;推进数字版权保护工作,促进行业间的交流协作;讨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多方联合加强版权保护,平衡利益,共荣共存;推动新技术、产品应用,探讨技术、行业新走向及全方位展示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和产品应用的最新成就。该论坛由中央电视台、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广播影视数字版权管理论坛承办。

当然,对版权的保护也日见成效。例如中国移动开始签约出版物的版权,建立手机阅读基地;除了开始在卡拉OK收取版权费用之外,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也开始打击网上盗版;民间音乐版权代理日益兴旺。2009年,一些网站试着购买《我的团长我的团》版权后获得营销成功,促使视频网站开始向购买正版的方向转型,模仿美国视频网站HULU的模式,即向广告主按照广告播放的次数收费,取得成功。而北京的网尚文化则探索着先购买数字娱乐产品版权,再向全国网吧分销其增值服务。这仅仅是开始,但让市场看到了拥有版权的商业意义。

在传统媒体垄断的时代,影视作品的发布、书籍的出版等都是稀缺的行政资源,政府垄断终端导致了商业开发乏力,而民间创作如果没有商业支撑,无法获得持久。

对大量年轻群体来说,新媒体为多元化的内容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平台。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如果在保护版权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开发,将会刺激更多的人加入到文艺创作的自由职业中,未来会有更多的职业作家、音乐人或者视频创作者出现。

一个有志于电影事业的青年导演,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而不是竞争激烈的垄断性院线或电视台播出自己的作品;目前盛大文学付费阅读的模式已经制造了大量高收入的网络作家,其2009年达到6000万元的收入意味着自由创作有无限的空间。

其实,没有可期待的商业利益才是令文艺创作萧条的主因。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基于版权保护的商业开发,为自由创作提供了赖以为生的现实途径。政府应该继续加大版权保护的力度,同时在税收政策上支持文化产业。只有创作的繁荣才会有庞大的文化市场,而蓬勃的市场也将哺育更多的创作,共同成为推动中国转型的力量。

2.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商业秘密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电脑软件、游戏软件、多媒体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中相应的系统管理软件等都可列入技术秘密之列。市面上以及网络上大量盗版软件的大肆传播,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商业秘密的侵犯。目前各国主要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业秘密法对商业秘密实施保护。国内电脑专家为了保证电脑安全,防止软件盗版行为,已经研制出不少软件加密程序和密码技术。

3.商标和域名侵权

电子商务中的商标侵权比较集中地表现为“链”上的商标之争和网上搜索引擎引起的“隐形”商标侵权纠纷。一种方式是明显地把别人的驰名商标的图案或者文字冠之于网页的显著位置,造成别人的误解和误认,构成对驰名商标所有人权利的直接侵犯。还有一种方式是隐形的商标侵权。搜索引擎为了经济利益,把别人的驰名商标、企业名称“埋植”进自己网站的源代码中去,如此,搜索的结果往往就是该驰名商标或者企业名称,造成了对别人商标和企业名称的侵犯。

域名纠纷缘于许多国内企业域名被抢注。企业域名作为企业的隐形财产,在网上有唯一性,因此有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率先抢注知名企业的域名,在适当时机,转让给特定企业。

(四)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无国界数字化空间”的全面铺展,国家安全的概念与内涵正在发生迅猛的变化。已有若干因素表明,涉及国家安全的范围拓展了,防范的难度增大了,而且出现了许多全新的危及国家安全的形式。网络欺诈、网络盗窃等网络犯罪活动直接危害公共财产安全;网络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严重威胁网络运行安全……更重要的是,由于政策控制和技术原因,广播电视很难成为西方国家推行其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新媒体消除了时间差距和空间差距,可以毫无障碍地把信息扩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于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新媒体领域的技术、资金、人才、制度、语言等层面的“高位势”,控制新媒体信息的内容和流动方向,谋求媒体霸权,扩大对外国际传播范围,推行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推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共同面临的挑战。

1.从安全角度看互联网的特征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互联网这一技术结构和组织形态呈现出以下特征:

(1)信息越境流动难以控制

使用互联网,网民不仅能够随时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任何一个地方反馈信息。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一个不需要护照、没有边防检查站、出入境畅通的“数字化王国”。以至于德国学者恩格尔感叹说:极而言之,各国享有领土主权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既然领土主权对互联网不起任何作用,那么民族国家在处理互联网的问题时实际上就无事可做了。

已有一些学者着手研究这种越境数据流(TDF,Transborder Data Flow,即点对点的跨越国家政治疆界的数字化电子数据传递)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难以控制的信息跨国流动,包含了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人文特征。在不平衡的信息流动中,信息输出大国更容易将本国的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TDF传递给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弱化政治控制。通过网络有意或无意地泄露国家机密的事件发生频率也将大大增加,例如,1999年和2005年,一海外网站两度披露英国军情六处的绝密海外间谍名单,引发国家安全部门的巨大震惊。

(2)虚拟政治动员难以控制

互联网不仅互联,而且互动。上网者以低廉的代价就可以在广大的范围发布信息,并迅速传遍全球。从最近一些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和反应来看,网络无论是在传播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还是媒体的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传播媒体,在社会和政治动员中充分展现了混沌学所言的“蝴蝶效应”。

当某种有影响的事件出现以后,网络上各个BBS、新闻组(Newsgroup)等都会做出迅速反应,并在电子空间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源于民众的自发性抗议很快就会形成有组织的集体行动,这种抗议即使是对媒体和舆论予以高度控制的国家和地区,也会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迅速地得到传播,从而干预到具体的社会、商业以及政治等事件的决策和进程。

(3)难以控制的技术漏洞

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但它永远处于一种趋于完善而不是完美的境地。

技术的新功能总是伴随着新的漏洞和弱点。单是计算机程序里的BUG(臭虫)就层出不穷,杀之不尽。由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组成的互联网是一个极其广泛而复杂的多元化系统,其可靠性就更值得怀疑。也许,复杂系统的绝对可靠性只是一种幻想;相反,那些对计算机控制始终怀有敌意的天才程序设计员(黑客)能轻易突破网络安全保障,实施各种侵入乃至打击。人们对网络的巨大依赖性和网络本身的技术缺陷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其中的空间就是“数字化犯罪”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