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9654400000031

第31章 数字新媒体形态概述(18)

第六节 数字出版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形式,而且也改变着传统媒体的内容,平面媒体也不例外。所谓平面媒体是指书籍、报纸、杂志等依赖于纸介质的印刷出版物。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印刷出版逐步走向数字化。新闻记者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采访、写作、编辑新闻报道并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编辑部;编辑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编排工作,处理文字和图片,整理出完美的版面;这种版面可以以纸张介质的形态印刷出来,也可以以电子形态发行。可以说,包括纸张在内的许多东西都已经转化为数字形式了。

但究竟什么是数字出版,它和传统平面媒体出版业的区别是什么,或者说,在出版业中,数字化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称得上是数字出版?目前业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一致意见。

有人认为,数字出版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统指采用数字技术(而非传统的纸张和采用模拟技术的音像)出版和发行的行为。在中国的出版业务分类中,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围。而有人则认为,所谓数字出版,就是在出版流程中采用数字化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出版工作,在不同的时期,数字出版的内涵也不相同。数字出版具有不同的层次,根据出版印刷的工艺流程可分为印前数字化、印刷数字化和印后数字化,只要在出版印刷工艺流程中采用了数字化技术,都可以称为数字出版,只是采用数字化技术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也有人认为数字出版是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基于网络的出版和发行方式。一、平面媒体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时代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同时也是文化的全球化。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正在被中国年轻人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也被西方人所欣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媒体传播的巨大作用。

平面媒体的发展并没有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兴起而放慢步伐。有人曾经预言,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将被互联网一举统吃。事实上这个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也将永远不会成为现实。电视有电视的优势,互联网有互联网的优势,平面媒体有平面媒体的优势,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而是互相借鉴、互相弥补的关系。互联网可以使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发生改变,但不会使传统媒体走向消亡。1999年11月19日,香港太阳网,也就是《太阳报》的网络版进行了一次关于“网络时代印刷媒体的发展趋势”的网上调查,向读者提出三个问题:一、如英特尔公司老板所说,网上传媒三年后会取代印刷传媒;二、印刷传媒可突出重围,另觅生机,不会被取代;三、网上传媒最终会取代印刷传媒,但需要远多于三年的时间。网民投票的结果是:第一项3.5%,第二项68.1%,第三项28.1%。从这项调查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大众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判断。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电视和互联网发展最为迅猛的近些年里,出版社的数量和图书种类也获得了大幅度增长,美国的图书出版社在1972年是6000家,到1980年已经发展到12000家,到1998年,全美一共有5万家出版社。图书的选题由1950年代的1万个逐年增加到1990年代中期的每年5万个,到1990年代末期达到7万多个。而我国的出版社则在近些年里稳定在500余家,每年出版图书10万余种。随着出版社的增加和选题的增加,出版社也出现了专业上的分化,有的专门出版法律类书籍,有的专门出版教科书和辅导读物,有的则专门出版文学类书籍等等。

总之,报纸、杂志和书籍这些纸介质的平面媒体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依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过,它们也都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编辑处理、印刷出版和传播销售,尽管在整个产业链条中运用数字化的程度有所不同,但都已经在向数字化迅速迈进。

二、数字技术与平面媒体的结合

就目前印刷出版的数字化运用程度和技术发展而言,数字技术在平面媒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编辑处理的数字化

编辑处理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它包含了印刷前的所有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稿件审查、编辑、排版、打样、校对等,在这些工作程序中,运用数字化的程度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从工作流程来看,编辑处理的数字化包括编辑数字化和制作数字化。

所谓编辑数字化就是把编辑部中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用数字化方式来完成。现在,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单位的稿件来源有多种,既有手写版,也有打印版,同时也有电子版。编辑就需要对这些稿件按照要求进行审查编辑,处理成统一格式的数字化文件。

所谓制作数字化就是排版过程的数字化,运用桌面出版系统进行排版。

2.印刷出版的数字化

平面媒体要实现传播,就必须经过印刷出版这一关键环节,而印刷出版的关键是制版技术。制版技术主要经历了手工制版、照相排版、计算机激光照排和计算机直接制版(CTP,Computer To Plate)几个阶段。前两种为模拟制版,以能忠实再现原稿图像为最佳标准,后两种为数字化制版,包括输出胶片的间接制版方式和在印版表面直接成像方式。

所谓计算机激光照排,就是先用计算机录入文字,用一定格式进行排版;将这一格式的文件用打印机打印,就能使它的内容出现在纸上;如果用激光照排机发排输出到胶片(通过照排软件负责将其传送到照排控制机,最后在激光照排机上输出),再经过冲洗,就能得到用于印刷的软片(相当于纸型)。将这种软片拿到印刷厂,首先晒版[即软片通过印刷专用晒版机晒到PS版(Presensitized Plate,预涂感光版)上,PS版是一种涂有特殊物质的铝板,分全开、对开、四开等多种开度。做好的胶片放在晒板机上,通过紫光灯,把胶片上的内容曝光到下面的PS板上,然后过水清洗。有内容的地方就显示出来了,而且有文字的地方吃油墨。最后上印刷机滚印],然后经过拼版、印刷等工序,保存即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和平版胶印逐渐取代了400年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铅排铅印,这是印刷出版业的一次革命,使印刷出版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运用了这种新技术,中国在1987年5月22日,由《经济日报》推出了第一张用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处理的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随后,《经济日报》在全国率先淘汰了铅字印刷,在此后的几年间,激光照排技术迅速普及到中国各级报社。1992年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与传统的电子分色系统相比,它具有彩色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等优势。

1992年1月21日,《澳门日报》刊登了邓小平南巡的照片,便是利用北大方正的彩色激光照排技术制作的,而这一天的《澳门日报》也是世界上第一张不用电子分色印刷的彩色报纸。此后,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各大报社和出版社得到了普及和运用。

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将印刷车间的工人从检字、排版等严重的铅污染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成倍增长;大大丰富了报纸的编排手段,使编辑不再感叹设计出来的版面效果实现不了;提高了报纸的时效性和信息量,为20世纪90年代报纸的扩版潮和精美时尚杂志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可以说,激光照排技术是印刷出版走向数字化的第一步,是数字出版的先行者。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刷工艺又开始了新的变革,这就是计算机直接制版CTP。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中,需要经过照排、冲印胶片等多道工序才形成PS版。

使用计算机直接制版,用户可以把计算机排版所生成的数字页面直接输出到CTP版材上,实现了高速度、高质量、低成本、低污染,使印刷工艺的全过程走向数字化。

CTP最早是1990年代初问世的,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只能处理黑白格式的文件,与同期的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相比,适用的范围较窄,技术上不够成熟。随着计算机、激光成像系统的发展,到1995年,彩色CTP技术走向成熟,可以在铝板、胶片、丝网等材质上直接进行数字化成像,CTP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现有的国际印前生产厂家已基本停止新型照排机的研制,而转入CTP系统的开发。直接制版的主体技术现已有公认的商业成熟表现。

计算机直接制版仍然需要版材,而数字印刷机则能够接受以数字形式存储的版面信息并直接实现印刷,只需一台印刷机就可以完成由数据到印刷品的制作过程,既节省了设备、时间、材料,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所用的打印机、复印机都属于数字印刷机。打印机是将电子文件的信息直接打印到纸张上,得到第一代原稿。复印机是采用喷墨或色粉技术将原稿上的信息转移到纸张上,得到图文信息相同的大量印张。实际上,真正的数字印刷涵盖了多种不同的印刷技术,如静电复制、喷墨技术等,此处不再赘述。

3.传播的数字化

无论是编辑处理的印前数字化,还是印刷出版的印刷数字化,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只是简化了其中的某些工艺流程,但最终的印刷成品仍然需要纸张介质。也就是说,这些数字技术的运用并没有使印刷出版走向传播的数字化。出版者运用数字化技术生产出了报纸、杂志和书籍之后,消费者再去购买,纸张成为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而纸张的消费必然会造成森林的减少、污染的增加、成本的提高。传播的数字化则彻底摆脱了纸张介质,文化和信息的传播所依靠的不是纸张,而是数字比特,它包括以CD、VCD、DVD为介质的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电子书等。

三、数字出版的新形态

就数字出版各个层次而言,目前编辑处理的数字化已经基本普及,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和北大方正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网络书店等数字化出版方式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

1.电子出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出版成为一种重要的出版形式。《中国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令第11号发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对电子出版物的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媒体形态包括软磁盘(FD)、只读光盘(CD-ROM)、交互式光盘(CD-I)、照片光盘(Photo-CD)、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集成电路卡(IC-Card)和新闻出版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我国电子出版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前景非常光明。据统计,国内目前已累计制作出版了大约5000种以上以光盘为介质的电子出版物,内容覆盖了各领域,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繁荣多媒体市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张标准规格CD-ROM的容量为700MB,可存储3亿多汉字,录制1个多小时的音乐或长达74分钟的视频影像信息。而DVD光盘为大容量数据存储和数据交换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它的最小容量是CD-ROM的7倍,支持4.7GB的数据存储,或133分钟的MPEC-2视频信息。由此可见,光盘出版物具有信息海量存储、便于检索、多元化的多媒体信息形态等特点,如由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电子出版物编辑部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它遴选并全文收录我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中英文核心与专业特色期刊3500种,分为理工A、理工B、理工C、文史哲、农业、医药卫生、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与社科综合八个专辑数据库,与收录期刊印刷版同步出版发行,数字化全文文献量已达300万篇,堪称我国规模最大的连续光盘出版物,为学术信息的存储、检索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成为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资料。

电子出版不是传统纸张介质印刷物功能的简单延伸和扩大,而是在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上的更新和飞跃。印刷出版物的文、图是平面的、静态的,电子出版物的信息则是多元的、动态的,给读者以新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甚至改变了读者感觉世界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杂志社和报社开始涉足电子出版,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