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9654300000005

第5章 努力构建艺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1)

——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特色办学探索与实践

朱华祥

从本质上看,艺术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其培养的人才是特殊人才。但面对民办、大专性质的特殊人才的培养,如果缺乏有特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恐怕很难支撑。

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学院对这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定位,即:“把艺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艺术职业技能,培养影视剧普通角色创造、中小型电视台、广告公司、企业群众文化、普及型艺术教育等从事行业基层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基于这个定位,具体的教学,就必须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用“特色”统领全部教学工作,使毕业生具备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特色办学的着力点——“三贴近”

亚视学院生源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他们有着各自的成长经历,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学院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准定位,发挥潜质,掌握一技之长,最终让学生用作品说话。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得益于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学院任教的教师大多来自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的一线。他们把自己的实践技能与具体教学相结合,适时提出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三贴近”,即:“贴近艺术市场,贴近职业教育,贴近艺术实践”。

“三个贴近”成为了学院特色办学的着力点,基本形成电视艺术与舞台艺术相依互动的办学规律。

1.贴近艺术市场,把握就业脉搏,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目前,学院已经“从一般的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紧紧围绕电视艺术行业办专业,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市场对演艺人才的需求。

为此,学院以招生口和就业口为主要渠道,各部门都不断地将触角伸向艺术市场的前沿,及时将艺术市场人力资源信息反馈到学院,力争做到培养的学生“产销对路”。

多年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一直把握的方向是:与本院层次不符的专业不设,实践证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停招,没有强师资的专业不开等。

将学院目前的十六个专业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型电视台,一个摄制组,一个歌舞团,一个装潢公司……

而且,学院在艺术类边缘学科的拓展中,开始迈出自己的步伐。在全国的高职中,率先设立了“社区文化艺术管理与服务”、“幼儿艺术启蒙”等有职场需求的专业。

从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漂”实际上是当下演艺界从业人员就业的一种普遍形态。在北京和浙江横店就有不少亚视学院的“北漂”、“横漂”毕业生。

为此,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学院将成立自己的演艺经纪公司,和自己的师生签约,形成有学院特色的演艺人才资源库。同时把实训与市场接轨。从而为专业调整、学生就业等提供较为可靠的市场依据。

学院还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专门为中国现代舞团培养舞蹈艺员而开设现代舞班,为大型音乐剧《莞香》培养音乐剧演员而开设音乐剧班,为有关文化公司培养少年宫老师而开设少儿艺术启蒙班……

2.贴近职业教育,从“技能”二字入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据统计,全国仅开设表演艺术类的各层次高校接近400所。据称,艺术类专业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中就业率最低的三类专业之一。不少艺术类大学都存在学生毕业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据分析,艺术类专业就业率低、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外,许多学校盲目扩招,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也是重要原因。

任何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艺术教育有一条不可打破的规律:选材第一。而亚视演艺学院不是传统知名艺术院校,培养的对象也不是高材生。与公办本科艺术院校相比,在生源素质上有较大差距。

在学生素质和艺术教育产生矛盾的情况下,面对并非千里挑一的学生,如何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如何将艺术职业技能传授给他们?

经过研究实践,学院坚定了从职业技能入手的决心,在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上做大文章。学院先从两个方面解决面临的根本问题:一是不盲目扩招,按师生比和硬件设施的情况招收学生。民办院校的招生从来都是大问题,谁都希望学生越多越好。2006年,学院招收了600多名学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从师资到教学设备都出现大小不一的问题。学院认为,这不符合艺术院校的教学规律。因此,在制订新的招生计划时,决定自设门槛控制招生数量。几年来,普通高职的艺术类招生都控制在500人左右。

但为了解决办学规模问题,学院开始在艺术边缘学科上下工夫,招收可以“一群一群”教的“社区文管”专业。

二是准确定位,降低学院和学生双方的期望值。不断根据职业特点,将高雅艺术与群众文艺相结合,修改教学计划、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实训科目、培养动手能力。形成“不知——知”、“不会——会”的教学链。

整个教学计划围绕“职业技能”进行,向知识应用课程倾斜,将艺术理论快速转化为艺术职业技能。为此,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合作,一次出版了五本学院教师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充满职业技能,全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力争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胜任他所从事的专业工作。

3.贴近艺术实践,在实训教学上下工夫,花大力气营造艺术氛围建院以来,学院一直在营造艺术氛围上下工夫,目的是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始终过着有艺术氛围的生活,以适应表演与制作市场多样性的变化。

经过反复研讨,创造出了一套让学生融入艺术实践的方法。提出两抓措施:抓基础训练、抓综合实训。从基础课开始,便利用校园内的一切设施,系统训练学生反映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的艺术实践能力。

为了把扩展文化视野与提高职业技能同时进行,学院在教学硬件建设上模拟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职业环境,形成了有艺术教育特色的教学保障体系。

其中,修建了实验剧场、多功能表演教学厅、室内摄影棚、电视演播厅、数字录音棚、标准放映室、视频编辑机房、琴房、音乐厅、化妆间、服装制作间、动画设计机房以及各种练功房。为学生将来走进电视台、走向舞台做准备。

除学院本身大量的教学考试演出、毕业演出、电视片(剧)拍摄制作、动画作品展示外,还有各种音乐会、朗诵会、辩论会等。

建院以来,已投资排练了几十部经典舞台大戏、上百台歌舞晚会以及百部集电视剧(含短片)。所有这些无不贯穿着贴近艺术实践的教学思想。

此外,学院支持并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在亚洲小姐的竞赛T台、在“超女”的选拔舞台、在省级DV大赛、小品大赛的现场、在许多电视剧摄制组以及各类文艺演出比赛中,都能见到亚视学院的师生。

在东莞“都市彩虹”舞台上演的多幕话剧《死罪》,三场观众达15000人,引起广东媒体的惊叹。此剧还进入了东莞玉兰大剧院的商演,获得观众好评。

在构建艺术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过程中,无论是解放学生的天性,还是引导学生自我开发,都需要努力营造全院价值观念一致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做到“三个贴近”,关键在“三个创新”。

特色教学的支撑点——“三创新”

1.创新办学思路

艺术职业教育能否出成果,关键要在办学思路上创新。

学院在办学思路上摈弃陈规,实事求是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解决办学过程中与总体价值观相悖的各种问题。如:将舞蹈系改为舞蹈专业,暂停服装表演专业,恢复灯光专业,调整音乐表演中的音乐教育方向,拓展艺术边缘学科招收非艺术生等,都是充分利用民办大学的灵活机制,围绕市场办专业。

创新办学思路,首先要创新的是专业设置。学院按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设置专业。如针对电视台,设置了电视节目制作(含摄影、音响)、播音与主持、编导、人物形象设计等专业。并实行多专业兼容、相互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在2008年的实训中,原创了一台大型古装造型展示晚会《古韵千秋》。从表演到形象设计,从摄影到音乐,涉及11个专业320名学生参加。

学生能否“产销对路”,是衡量其专业设置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

2004年设立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开设的,首届毕业的三十多名学生基本找到了对口的工作;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达90%,其中“音响与录音技术”方向的历届毕业生,95%以上初次就业进入了专业对口单位。

2.创新教学模式

“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技能教育为核心、以德艺双馨为目标”是学院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总体方针。

艺术职业教育目的性非常强。根据“演员是在台上和镜头前滚出来的,摄影是用胶片磁带堆出来的,美术是在画板堆里画出来的……”等艺术成才规律,学院从“职业”二字出发,努力创新教学机制,将普通渐进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基础训练和实践训练”两段式教学。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讨,从2006年起,决定推出2+1教学模式,并将此模式定为学院总体人才培养模式。即:用四学期(2学年)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第五、六学期(1学年)由学院组织内、外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