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9654100000057

第57章 当前中国媒介批评的几个问题(2)

3.培育现代公民

从媒介批评主体角度来看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在培育现代公民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每个公民个体都能够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的公民社会中,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素质及能力,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因此,培育具有公民意识、具备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素质及能力的现代公民,是当前媒介批评的一项重要任务。

每个应当承担媒介批评职能的公民都须知道,怎样才能借助大众媒介,获取各种对维护自身利益有益的政府工作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大众媒介表达自己的意愿,发表自己的见解,行使自己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并且能够主动地对媒介在保障自己上述权利方面的行为及效果开展批评,行使监督权利,这对于培育现代公民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把吸引公众参与媒介批评,作为当前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4.促进社会进步

通常情况下,一个社会运用媒介批评的程度和水平,与这个社会的成熟与进步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换言之,如果每个应当承担媒介批评职能的公民,都能够自觉地运用媒介行使自己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权利,并且能够对媒介的行为进行批评和监督,这本身就表现出这个社会的成熟与进步。

另外,在如今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的作用日益显现,它可以通过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而媒介批评则是确保大众媒介能够发挥其积极功能,实现其正向目标的重要条件。正是借助媒介批评,大众媒介才能够依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意志,按照社会与公众的兴趣和需要,来规范自己的传播行为,实现自己的行动目标。

三、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问题及对策

媒介批评的意义如此重要,然而分析一下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要开展好媒介批评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需要认清问题,寻找对策,以促进媒介批评工作顺利开展。

1.认识媒介批评面临的环境及条件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大众媒介的传播实践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质量低下、行为失范、道德滑坡等,特别是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这“四大公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人们对大众媒介及其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产生强烈不满。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了媒介批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媒介批评的难度。因为这些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将使得媒介批评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阻力。

另外,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民众主动承担媒介批评职责的条件还不具备。由于长期来,我国公民素养教育的滞后,许多群众缺乏作为现代公民应有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批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他们主动担负起媒介批评的任务,显然难度很大,还需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

但是,当下社会与公众渴求健康、有益、规范的新闻作品和信息传播的愿望与需求,则成了开展媒介批评的一个有利条件。

在如今以信息化、数字化和媒介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中,媒介传播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及,无远弗届”。这种信息传播态势既带来了信息的多元和海量,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劳动、学习和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冗余和泛滥,使人们面对四处涌流的信息海洋和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场景,常常感到盲目无措和力不从心,而那些夹杂其间的不良及有害信息,更是对社会造成污染,对群众造成毒害。

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希望通过媒介批评来规范大众媒介的传播行为,确保媒介产品及其服务的质量,这就为开展媒介批评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社会条件。

2.克服玄化、神化、非本土化倾向,实现社会化、大众化和经常化

媒介批评理论传入我国已有多年,但是,与中国国情、社情和民情结合,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却十分艰难。怎样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社情和民情,适应中国民众实际需要的媒介批评之路,可以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给人的感觉,媒介批评迄今为止依然还像是停留在学者书斋里的一种“高雅理论”,还像是精英人物手中一支尚未出鞘的“宝剑”。也就是说,虽然理论很好,但却用不上,有被逐渐“玄化”和“神化”的危险。

如果媒介批评的理论不能尽快地走向社会,不能有效地诉诸民众的实践,不能很好地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服务,那么可以断言,它就难以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当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克服媒介批评“玄化”、“神化”和“非本土化”的倾向,尽快使之实现社会化、大众化和本土化。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媒介批评的社会化、大众化和本土化,并不排斥理论研究者为建构媒介批评理论一直以来所作的贡献,更不否认他们的理论对于指导公众开展媒介批评的有效价值和积极意义。

3.将其作为一种实践模式、应用手段、社会性活动

要促进媒介批评的社会化、大众化和本土化,重要的是要把媒介批评作为一种实践模式、应用手段和社会性活动,而绝不仅仅只是把它作为一种高深的传播理念、理论和传播学知识,当做是一种只有精英人物才能具备的特殊技能和专门性活动。这就需要认真探讨其实践方式、操作方法及运用效果,尽快提高公众的媒介批评素养和水平,增强其效果。特别是要研究如何使媒介批评的理论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所把握,并能取得好的实践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4.重视加强对公众的媒介批评素养教育

媒介批评的最终效果,应当是通过检验公众掌握这一手段的素养和能力的水平来判断的。因此,要搞好媒介批评,就须大力提升公众媒介批评的素养和能力。

公众需要具备的媒介批评素养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媒介识别能力,即能够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媒介产品及其传播行为进行优与劣、益与害区分的能力。

二是媒介评价能力,即能够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媒介产品及其传播行为进行优与劣、益与害评价的能力。

三是媒介监督能力,即能够借助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产品及其传播行为进行批评监督的能力。

5.组建新闻评议会,加大媒介批评力度

新闻评议会是一种以新闻行业自律为主要任务的媒介监督机构,其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是负责处理新闻业内部,或新闻业与社会间因新闻传播行为所引发的矛盾纠纷。它以国家宪法及相关法律为依据,按照行业规约和评议会章程,对涉及新闻职业道德及新闻侵权所引发的矛盾纠纷进行评议和仲裁,并监督裁定决议的执行。它是新闻行业实行集体自律的一种有效组织机构,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形式。

从世界各国新闻评议会的组成情况看,其成员通常由行业组织、新闻机构、资深检察官和法官、新闻院校及新闻科研机构专家、群团组织代表等相关人士共同组成。从其成员的组成看,它是一种兼有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两种成分的新闻评议机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可以承担媒介批评的一部分职责和使命。

作为一种兼有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两种成分,承担着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双重使命的机构,新闻评议会在实行媒介批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既可以发挥行业内的优势,又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因此往往能够产生特殊的批评效果,这对于加大媒介批评的力度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从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组建的新闻评议会近些年来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说明和印证。

6.构建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

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社会批评,离不开其依存的社会环境。因此,中国的媒介批评自然就需要适应中国新闻实践与传媒改革的需要,适应中国社会发展与公民进步的需要。而要适应这些需要,就须尽力实现媒介批评的本土化,即要根据中国的国情、社情和民情,来研究中国媒介批评所应采用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以及实现的途径、模式和方法等。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就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顾名思义,应当充分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化”特征。这些特征主要集中在它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上。

所谓“思想倾向”方面的特征,是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来实现的。它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评价新闻现象及媒介行为。

所谓“价值观念”方面的特征,是通过坚持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实现的。这个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所谓“文化传统”方面的特征,是通过坚持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实现的。这种文化传统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注重诚信、讲求道德、强调责任、弘扬科学,等等。

中国特色媒介批评理论就应当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上。而按照这样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建构起来的媒介批评理论,自然也就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媒介批评实践的实际需要。

媒介批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靠全社会的努力,靠全体民众的支持和投入,因此,实现社会化、大众化和本土化,既是媒介批评当前要解决之应急任务,也是其今后追求之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