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9654100000053

第53章 当代传媒业性质辨析(1)

题注:本文是我参加2006年中俄大众传媒研讨会的主题演讲稿。文章以中国转型期传媒业的实践为参照,阐释了当代传媒业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社会属性、作为阶级舆论工具的政治属性和作为信息产业实体的经济属性,并论述了三个属性之间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指出社会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政治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根本的利益方向和工作原则,经济属性则决定着新闻事业长远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

本文发表于《新闻界》2006年第5期。

对新闻事业的性质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解释,本文将着重从对新闻事业的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等几个基本属性的分析来认识其性质。

一、社会属性——社会文化事业

作为新闻事业产生标志的近代报刊,最初是以信息媒介的形态出现的。它的主要职能是传播新闻,提供信息,满足社会一部分人群的新闻信息需要。

后来,当新闻事业为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所掌握和利用,成为其舆论工具后,这种面向社会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职能会有所减弱,但依然是其基本职能之一。因为任何一家新闻媒介,不管其拥有者和控制者有着什么样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意图,它总是要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以满足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社会需要为主要活动形式;它总是要将自己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意图寓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之中,通过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并最终将社会舆论引向自己既定的政治目标。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尽管它的政治目标很宏伟,宣传意图很明确,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事业,正在于它能给人们提供劳动、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新鲜信息。如果新闻事业舍弃了这一主要活动内容,不向人们提供这些新鲜信息,人们自然就不会需要它,接受它。一家不为读者需要的报纸,一家不为听众和观众需要和接受的新闻广播电台、电视台,又如何实现它的政治目标和宣传意图呢?

新闻事业的这种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属性。

一般说来,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报道内容、传播范围以及活动目的都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它总是力图向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包括自己固定受众群以外的受众传播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新闻信息,并希望自己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能被尽可能多的人所接受,能产生尽可能大的社会影响,能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是一种公开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公共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

新闻事业的这种社会文化属性使它成为社会间人们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和思想文化交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通过新闻信息传播与思想文化交流,沟通上下、内外、左右的关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促进内外相通、左右相连,就把受众个人同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联系起来。当年马克思就称报纸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

为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娱乐休闲及各种相关服务,这是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显著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信息传播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一刻也离不开新闻信息传播,不管你是属于什么阶级、党派,也不管你是从事什么工作,处在什么岗位,许多新闻信息,包括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科技的、体育卫生的等等,都是大家共同需要的,也是可以供人们共享的。至于一些娱乐和广告信息,也是人们所共同需要的。

新闻事业的这种社会文化属性不但体现在它在社会中所具有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作用,还体现在通过这种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对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思想渗透力和舆论影响力。

法国学者贝尔纳·瓦耶纳在其所著《当代新闻学》中,就论述了新闻事业在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是“新闻形成社会,因为它给社会以形式。是新闻,实际上也只有新闻,能使全社会的单子凝结起来,能使潜在的现象明朗化,能够左右潮流,能够引出千百万条件相似的、渴望寻觅知音的人们的共同感应。除新闻外,没有别的东西能把人们连通起来……”按他的观点,新闻事业能促进社会的形成;能给社会以生存和发展的形式;能在社会中起到一种沟通与黏合作用;能揭示事情的真相;能影响社会的思潮;能促使人们产生思想的共鸣和行动的一致等等。新闻事业的这些社会文化属性,使它显示出了自己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型肺炎期间,广大群众从媒体上了解到了疫情的严重情况,了解到了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忘我精神和艰苦劳动,一些企业、机关单位和个人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抗击“非典”的斗争,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捐款捐物者中,不分地域、职业,也不分性别、年龄,既有内地的,也有港澳台同胞,还有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这种完全自发的社会性的义举,正是通过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所引发的,是大量相关信息促成了人们的心灵沟通,激发了人们的共同心声,导致了人们的协调行动。

而且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还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某些不良社会评价。近年来,由于有些医疗单位和医务工作者缺乏职业修养,不讲职业道德,工作马虎大意,不负责任,导致医疗事故频频发生,有的收受红包,有的甚至见死不救,致使群众对医疗单位和医务工作者的评价不高。这次通过新闻传媒的大量报道,人们看到了在抗击“非典”斗争的关键时刻医务工作者的突出表现。人们把战斗在抗击“非典”斗争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视为“战场”上的“英雄”,称作是“白衣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给以很高的评价。原先对医务工作者的一些认识偏见和不良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导致人们思想认识和观念上发生变化的现象,也是新闻传媒的社会文化作用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它面向社会与公众,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具有新闻信息服务、社会文化传播和舆论影响作用。

二、政治属性——阶级舆论工具

我们说,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但是,任何新闻事业都不会仅仅以向社会与公众传播新闻信息,满足人们信息需要为最终目的。中外新闻事业的历史告诉我们,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产生以后,很快便成为一定阶级、政党及社会集团发展经济生产和从事政治斗争的舆论工具,成为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服务的舆论工具。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一定的阶级,这是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

新闻事业所具有的传播新闻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的功能,使得各种不同的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很自然地希望将它作为实现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的物质手段。

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前,利用新闻事业向封建统治阶级争取经济发展自由和政治民主权利。在取得政权之后,他们一面把新闻事业作为获取经济利益和提供娱乐消遣的手段,另一面则把新闻事业作为控制舆论、影响群众、维护其经济制度和巩固其政治统治的工具。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适应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产生的。它一出现就成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在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之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又利用新闻事业,为团结全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服务。

新闻事业的这种政治属性是同其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属性相联系的。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业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同时,它又积极地反作用于这一经济基础,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息媒介和舆论手段。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事业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它不是从属于这一阶级,就是从属于那一阶级。所谓“超阶级”的新闻事业,在现实阶级社会中是难以存在的。

当今西方一些国家的新闻事业常常以“公共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介”的面目出现,标榜自己的“独立性”和“超党派性”,其实,它们也无法挣脱一些政治党派、经济财团和政府机构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