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9654100000120

第120章 三进人大,新闻圆梦之旅(3)

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受到质疑和否定,学术成果受到轻估和贬低,研究队伍也受到冲击和影响,不少原先研究新闻学的学者纷纷转向研究传播学,以至于使得一些人对新闻学的前途感到担忧。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发展问题便成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2003年由教育部高等院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联合召开的年会,就专门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为主题展开学术讨论,试图通过厘清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来为新闻学确定学术地位和寻找发展空间。

在这次会上,我就维护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发展问题作了专题发言,指出“新闻无学论”的要害是否定新闻学的学术地位;呼吁要客观看待传统新闻学,正确认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提出要重视新闻学的学科发展,维护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一位在场的老教授笑称,“郑保卫老师在保卫新闻学。”这本来是一句玩笑话,但是我却很在意,也很上心,愿意以此作为自己的一项使命。此后这些年来,我一直尽力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从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试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一文以来,这几年我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出版了几本专著和教材,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阐释了新闻学的学术品质和学科地位,同时也批驳了一些对新闻学评价失之偏颇的观点,尽可能地来维护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发展。

我一直在想,新闻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走过了近200年的路程,在我国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与史学、哲学、文学等一些历史久远的传统老学科相比较,它的学科体系还不是很完整,学科内容还不是很完善,学科研究方法还不是很完备。但是我认为,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大体形成,学科内容逐渐丰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扩展和更新。总之,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已经具备。

在我国,从1997年开始,新闻学已由原先归在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2004年,有关部门又将它列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九大学科之一;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九本系列教材中,新闻学也包括在内。因此可以说,其学科地位已经得到了国家的权威认可。

虽然目前新闻学的学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是,它毕竟已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和发展基础,只要大家重视对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坚持不断创新,新闻学就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在自己近30年的新闻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和体会到了新闻学的广度、深度与厚度,可以说它还有许多没有深入研究到的领域,这也是我常常呼吁要加强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研究的原因。有人说我在“保卫新闻学”,我也确实一直在有意识地宣传和维护新闻学,这是因为我对新闻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始终充满信心。

2009年8月,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联合举办了一个“全国高校新闻理论教学研讨班”,有40多位来自全国新闻院校讲授新闻理论课的老师参加了这个研讨班。大家在一起共同交流新闻理论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对新闻理论教学和新闻学科发展都充满了信心。

我作为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和这次研讨班的负责人,在研讨班的总结发言中,用一首短诗表达了对新闻学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待:“但看朝霞起,旭日正东升;劝君齐携手,共创锦绣程”。针对有人撰文称新闻学是“走入黄昏”的“夕阳”指,我在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纵使今后发展的道路上还会有荆棘,有坎坷,有困难,有曲折,但我相信,有国家的支持、人民的信赖、学界的努力和业界的配合,中国新闻学就绝不会是‘走入黄昏’的‘夕阳’,而是会像穿越朝霞喷薄而出的旭日一样,充满活力,光芒四射,就一定会挣脱各种非学术因素的羁绊、束缚和干扰,祛除自身的弱点、缺点和不足,永远向着光明前进,朝着辉煌迈进。”

我总认为,学术观点应该是多元的,多样化的,学术探讨应该是开放的,自由式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自由交流、争辩,相互学习、借鉴。但是我也主张一个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应当有自己的基本立场、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要有起码的“学术良心”。

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目睹一些有违学术道德、有悖学者良知的现象,作为一个学者,我深感严守“学术良心”的重要性。

所谓“学术良心”,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敢于坚持正确原则,敢于维护科学真理,为了这一目标可以不计个人的利益与得失。

这些年来我一直力求站在一种较为客观和理性的立场上,坚持说真话,讲实情,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一个学者其“良心”之内涵所在。

我给自己立了一个信条:“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该解放的思想一定要解放。”这既是我一直信奉的一个理念,也是我一直在坚守的一条原则。

这条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敢于抵制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不做“顺风倒”的人物。过去我们一些人往往是一反“左”就右了,而一反右又“左”了,老是像翻烧饼一样。我想,作为一个学者应当善于总结历史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力求在这方面做得好一些。

在近30年的新闻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要求自己尽可能地按照这条原则去做,争取做到既不迎合和屈从“左”的东西,也不迎合和屈从右的东西,总之,注意做到不跟风,不迷向。

具体说,就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力求做到既注意总结我国新闻工作历史上好的传统和经验,也注意总结其失误和教训;既注意分清哪些是可以作为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继续保持和发扬的好的东西,又注意分清哪些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新闻实践的需要应当改革和创新的东西;既注意弄清西方新闻学中哪些是值得吸收和借鉴的好的东西,又注意分清哪些是不符合我国国情,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没有益处的东西,哪些又是完全体现和代表西方国家的特有的价值观的东西。

例如我在写作《当代新闻理论》和《新闻理论新编》时,就吸收了不少西方新闻理论中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像新闻价值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客观公正报道原则、受众兴趣与需要原则、新闻伦理规范、新闻法制规范,等等,从而丰富了新闻理论的研究内容,维护了新闻学的专业理念和专业品质。当然在介绍和阐释这些理论观点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地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与论证其形成背景、理论内涵、应用价值及历史局限。

再如,我在撰写《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一书的总论部分,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过程时,既注意总结其历史传统和经验,又注意总结其失误和教训,阐述它们留给我们的启示。我认为只有坚持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和论述问题,才是实事求是的,才是对历史负责的。

当然,新闻学研究需要遵守一般的学术规范,需要尊重其相对的学术独立性,以保证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不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比如涉及对新闻学基本原理、新闻传播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基本规范的研究,就应当充分考虑其学术性质和专业规范,按照相应的学术规则来开展研究。

应当说,新闻学研究中确实有一些是属于纯学术性的、专业理念性的内容,如真实、客观、公正、自由、责任等等,需要我们按照一般的学术规范去理解,去认识其原理性和普适性。不过要看到,即使是这样的一些内容,在我国新闻学研究的视野中,也往往会折射或显现出某些“政治”的因素。比如“客观”,我们在研究中就反对“纯客观”和“客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在新闻报道中要善于运用客观的形式去表达主观的立场;又如“责任”,我们不仅强调媒体作为社会舆论机构,对社会和公众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还强调其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国家和人民所应承担的政治责任;再如“自由”,虽然它是一个可以广泛使用的中性概念,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就赋予其一定的政治含义,强调要正确区别和看待西方国家新闻自由和我国新闻自由的不同性质及表现形式。

总之,新闻学术研究需要具有政治眼光和宏观意识,需要立足中国国情,需要坚持从中国新闻工作实际出发来看待一些学术问题。这样既可以准确掌握这些学术观点的基本内容,又能够深刻认识这些学术问题的深刻内涵及理论实质。

我常常在想,作为一个老师,当你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台下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记者和编辑,因此,不仅要传授给他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以积极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观,立志做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人,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回顾“三进人大”的经历,令我感触万千。可以说“三进人大”,我赶上了人大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特殊的、让我终生难忘的时期。

第一次进人大,正值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后,开始出现经济好转、教育复苏的大好局面之时。新调入人大担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的郭影秋同志,正在协助吴玉章老校长谋划着人大新一轮发展。这一时期全校师生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意气风发,都在齐心协力地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努力奋斗。老师和同学们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那种一心为国家、为民族工作和学习的认真态度,真让人感动!只可惜,“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正在实施中的发展计划,使老师和同学们陷入了彷徨、苦闷甚至灾难之中。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亲历者,我既感受到了前期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也目睹了“文革”后期给学校带来的破坏和创伤。

第二次进人大,正赶上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历经“文革”磨难的人民大学正在老校长成仿吾和老书记郭影秋带领下艰难复校的时候。这一时期全校师生都憋着一股劲,决心借助国家振兴教育和科学的好政策、好环境,把“文革”中学校停办所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推动学校的复兴和发展。

刚复校时,由于校园还被外单位挤占着,不但宿舍拥挤,而且缺少教室和食堂。为了及早开课,刚刚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的老师和同学们,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开始了不平常的学习生活。当时同学们“大地当课桌,马扎当凳子”的情景,使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人民大学前身的陕北公学,当年办学传统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艰苦创业,齐心奋斗”应当是人大人永远不能丢弃的好传统。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们这批人大复校恢复招生后新入学的学生们,用自己夜以继日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科学的理解、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全力支持。

第三次进人大,恰值跨入新世纪后,国家在全面实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入“211”和“985”工程的人民大学,正在以纪宝成校长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以“大楼、大师、大气”为理想坐标,以“真情、真想、真干”为奋斗精神,规划和设计新的发展蓝图。人民大学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在发展,在前进。“世纪馆”、“明德楼”、“文化大厦”拔地而起,教学与科研的质量和水平跃居全国前列,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思路越来越明晰,师生们的自豪感和喜悦感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有着前两段经历、晚年得以重返母校的我,置身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能够目睹学校的飞速进步,能够为学校的更大发展尽一份力量,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

在结束此文的时候,我要以万分感激的心情感谢母校。感谢母校的领导和老师,是你们始终在鞭策和激励着我,使我在追寻“新闻梦想”的过程中,能够把握好方向,调整好心态,积蓄好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如果说我的新闻圆梦之旅还算顺利和成功的话,那么这要归功于母校几十年来对我的栽培与厚爱!

愿母校事业常青,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