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9654100000117

第117章 郑保卫:在追求新闻理想的路上一往无前(2)

从“实践锻炼”到“理论学习”

他说没有实践能力,就等于是一个“职业废品”;他说没有理论指导,就等于是一个“技术工匠”……在他看来,“理实并重”是培养德才兼备新闻人才的根本要求。记者:学新闻是我们的梦想,我们曾经激情豪迈,但学习过程中却常常感到有点不知所措。很多同学去媒体实习时发现,学校里学的理论不一定能够起到作用。而且媒体的老师告诉我们,新闻就是实践,关键看你会不会采写和制作新闻。我们都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郑保卫:我记得在我原来任教的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当时兼任院长的新华社社长穆青为学校确定的办学方针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我想,搞了一辈子新闻工作的穆青强调学习新闻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新闻学是一门带有人文性质的社会科学,没有新闻理论的科学指导,没有正确的新闻观,要想做好新闻工作是很难的。比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李强,他利用假期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写出了《乡村八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与他有着强烈的新闻敏感、接受过系统的新闻理论教育密不可分。

所以说,学习新闻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新闻记者不能仅仅是一个客观报道者,也不能只是掌握了采写编评技巧的“技术工匠”,而应当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洞察力、新闻发现力和思想穿透力的人,这些都需要扎实的理论修养。

但另一方面,新闻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理论学得再好,如果没有实际动手能力,如果没有在新闻实践中经受锻炼,那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职业废品”。因为再好的理论都要落脚到实践中,都要用于认识和总结实践,用于印证和诠释实践,用于指导和引领实践,并且能够分析和预测实践的未来发展,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集中体现,也是“理实并重”原则的最好体现。

记者:理论重要,实践也重要。那我们具体到底该怎么学新闻呢?

郑保卫:我想,学习新闻要尽可能做到“四多”,即多阅读、多思考、多动笔、多实践。“阅读”、“思考”、“动笔”、“实践”,这是一个系列工程。“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与学者和知识对话,要学习前人的思想、人格,学习前人的文风、文采,学习前人的方法、思路。坚持长期阅读,再注意融入自己的思考,并且要落到笔下,坚持写读书笔记、阅读感受,就会让人受益无穷。

我看到现在有不少同学在学新闻的时候比较浮躁,他们往往急于实践,满足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写手”和“工匠”,而不愿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多思考些问题,这对一个新闻人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我记得当年我和童兵一起在人大读研究生时,我们的导师甘惜分教授让我们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总共50卷,我和童兵就每天啃一点儿、记一点儿,一年多下来做了几千张卡片,后来编写了40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年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且通过阅读,我们不但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报刊活动和新闻思想,而且学习和认识了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行,这种阅读的收获,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至于“实践”,我认为实践的形式应该是多样性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课堂实践,即利用实务课程进行课堂训练;二是校媒实践,即利用校内媒体进行业务实践;三是假期实习,即利用假期开展实践,我觉得,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最好把寒暑假充分利用起来,不一定都进媒体,也可以深入社会做些调查研究;四是毕业实习,即集中时间到媒体进行新闻实战演练,将自己所学的理论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同时实现思想和理论上的升华。毕业实习的媒体不一定都是省会城市以上的媒体,中小城市的媒体也是不错的选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些地方媒体一方面门槛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对实习生的需求也较大,我想在里面同样可以得到思想和业务上的锻炼与提高。

记者:您刚刚谈到很多实践锻炼方面的建议,我们都非常受益。那对于我们这些研究生来说,怎样开展新闻学研究,怎样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您能给我们提些建议吗?

郑保卫: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在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已经改为两年制,我明显感觉到两年制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下降的趋势。同学们第一年忙于上课,第二年一开学就急于到处找工作,写作硕士学位论文的时间很有限,许多同学论文做得比较仓促,完成得也比较粗糙。

我觉得,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考虑实行“二八律”,即:20%的研究生可以定位为“研究型人才”,让他们将来搞教学或研究,走学术研究之路,而80%的研究生可以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让他们将来进入业务岗位,从事新闻实务工作。实行“二八律”,有助于明晰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也有助于研究生自己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关于毕业论文,我想,这是同学们两年或是三年研究生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

论文的“选题”,是决定研究生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一环。对于怎么选题,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说明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体现出一个人的学术眼光和创新思维,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努力锻炼并不断增强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所谓“问题意识”,简单说,就是你写的论文要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两个新闻实践或理论问题,总之要带着问题去研究。至于选择什么问题,我想,应当尽可能选择那些与当前我国新闻实践联系紧密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选择那些当前新闻学学术研究中的热点或是前沿问题。

二是要小题大做。论文选题切忌大而空,我建议大家从小问题切入,然后往深处拓展,争取做出大文章。

三是要有论战意识。学术争论、思想碰撞,往往能出现最闪光的东西。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存在观点争议的问题来写。争论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自己对问题理解和领悟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借鉴和吸收的过程,通过争论,有助于拓展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四是要量力而行。建议同学们在选题时要注意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或学术积累,同时还要考虑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总之,要尽量选择那些自己能够驾驭而且有把握写好的题目作为论文选题。

我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将来一定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

【采访后记】

在郑老师到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前三天,原国务院新闻三局局长任一农老先生,也在同一地点,面对同样的对象,说“当今新闻学研究界有三座高峰”,而郑老师就是他所说的“高峰”之一。三天之后,当我们第一次在江北机场见到这座“高峰”时,感觉他分明像个慈祥的爷爷,步伐矫健,身材挺拔,声音洪亮,嘴角挂着微笑。尤其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背在肩上的那个黑色挎包。一眼见他背着挎包迎面走来,我们突然有一种朝圣者的感觉。

与郑老师在西南大学相处的短暂日子里,我们时时都发现,他如同一座宝藏,这不只是在学术方面,更有人格的魅力:他吃不了重庆的麻辣烫,但却对火锅里渗透着的热情倍加赞赏;他生在山东,但也对成长之地福建情有独钟;他清晨在校园里漫步,在毛泽东、爱因斯坦和蔡元培的雕像前驻足,在传媒学院门前两位新闻学与传播学大师邹韬奋和麦克卢汉的雕像前凝望,这些雕像,在他看来,是一座座思想的丰碑,而他自己,流露出来的是让人钦佩的执著与真情……

别时,午后,阳光灿烂。我们在绿阴小道上已走远,他从车窗伸出双手同我们再次道别,祝福我们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他的微笑是那般随和,目光里充满着长者的殷切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