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9654100000112

第112章 郑保卫:教学科研今生情趣(2)

钱婕:您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比较早的学者,那时候还很少有人涉足这一领域。您又是现在仍在坚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学者之一,因为很多人都已经从这个领域中抽身而退了。您为什么会对马克思主义保持着这么持久的兴趣?

郑保卫:上研究生时我们看了马恩全集,当时的确是感叹于他们理论的高深,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不是一种赶时髦的东西,它反映了马恩对新闻工作一些一般规律的认识。通过学习不仅可以用以审视过去和现在,而且还可以启示未来。他们的思想是对新闻工作,尤其是对党的新闻工作的科学规律的反映和概括。当时我越看越觉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可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从那时起,实际上就培养起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确定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再一个是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他们的执著、激情和斗争精神,真是可以让年轻人热血沸腾。我曾经这样总结过马恩的人格特征:崇尚责任、淡泊名利、以苦为乐、不尚空谈。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马克思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这篇文章充分反映了青年马克思非凡的才华,他责问官方:“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他说,“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在精神的太阳照射下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马克思在为出版自由辩护时所表现出的态度之无畏、思想之深刻恐怕至今也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肩吧。

王永亮:那是不是您欣赏青年马克思更多一些呢?

郑保卫:不好说欣赏哪个阶段的马克思更多一些,因为马克思的思想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的。仅仅从马克思的报刊思想来看,马克思早期报刊思想的核心是人民报刊思想,他认为人民报刊是一种精神不受阉割的“自由的报刊”,是真正的报刊。人民报刊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人民精神的喉舌。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马克思前期的新闻思想有着强大的鼓舞人的力量?因为青年马克思说出了新闻的本质,也为世人展示了最为完美、最为理想的媒介形象。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是有差距的,随着他们对于现实认识的深入,他们的报刊思想也发生转变,日益体现出共产主义倾向,最终形成党报思想。马克思的党报思想中同样体现出了代表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精神、反映人民呼声这样的与人民报刊思想一脉相承的主张,但又不是对人民报刊思想简单的继承,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一种带有根本性质的升华和发展。比如《新莱茵报》中体现的以工人阶级的解放为奋斗目标的彻底的革命精神,显然是《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中所不可能具备的。

钱婕:我感觉马克思主义应该是根藤,攀附着这根藤不断地有枝蔓生长。那么这根籐,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郑保卫:我觉得核心是个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对共产主义者来说,所说的世界观就是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如果围绕这样的核心,那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类解放和世界和平事业服务,这就是共产主义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你举了个藤的例子,我觉得用树更形象。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棵树的话,那么现实、现实生活、现实斗争就是大地,它们为大树提供营养。主干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认识。在这里,首先应当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是个整体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种世界观,所以它是刚才我们说到的树的主干。而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个人是树上的分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是这棵树上的分支,以他们为基础,后人又不断地有新的理论贡献,形成新的枝叶,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

王永亮:那您有没有想过要把您这些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想法和研究形成一部专著呢?

郑保卫:这件事正在做,最近,在几位研究生的帮助下我已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书名叫《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现在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钱婕:郑老师,您不仅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而且还在教这门课。我上过您的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我知道同学们中间存在着对这门课的抵触情绪。您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郑保卫:我考虑,之所以会出现抵触情绪,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现在的年轻人会想当然地觉得马克思主义太陈旧了,毕竟100多年前的东西。我们不是像看莎士比亚名著那样去欣赏马克思恩格斯的东西,而是拿它来指导工作,指导实践,其中当然会存在问题。但为什么西方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那么推崇?为什么他们有的人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两本书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面貌?为什么马克思会被西方国家评为“千年思想家”和“千年风云人物”?这是研究的结果!但现在我们的一些青年人,我想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感不是研究的结果,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想当然地带有抵触情绪,这本身就是不够实事求是的。

第二,是由于我们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造成的。过去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或者介绍马克思主义,常常是带着某种功利意识,甚至是带着某种偏见,为我所用。比如讲党性,就强调“守纪律”。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党性的解释都是有很深刻的内涵的。特别是列宁,他在谈到判定是“党性”还是“非党性”时,提出了三个客观标准:第一看符合不符合党纲,第二看符合不符合党章和党的策略决议,第三看符合不符合党的全部工作经验。这些东西没人讲,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我们理解党性就成了听话就是有党性,不听话就是没党性。现在年轻人的自主意识那么强,你一味地这样宣传肯定会引起他们反感。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我们通常主要讲的是党性、人民性这样一些纲领性的宏观的思想,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里面不是没有中观和微观的东西。比如过去马克思、恩格斯讲如何办报,有好多很具体的东西。恩格斯晚年给一些工人报刊编辑写的信,其中就涉及编辑方针,怎么选稿,怎么选通讯员,运用什么方法表现,如何更有战斗力等一些很具体的东西。列宁关于经济宣传的思想也很具体啊。他讲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宣传要有切实的经济内容,不要搞政治空谈和经济空谈;要善于运用典型和实例宣传经济;要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两种形式对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等等。关于这方面我有一篇专门的文章,题目叫《列宁的经济宣传思想与我国当前的经济报道》,发表以后不少读者表示很受启发。毛主席讲文风,讲语言风格,起码是中观的,不是宏观的。不过我们的介绍和研究力度不够,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现在人们都很实际,喜欢学那种拿来就能用的操作型知识,对于这些指导性的、理论性的知识相对疏远一些。所以,以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教育应当适当地引入中观及微观知识的介绍,以此为突破口,培养起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