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9653900000056

第56章 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对策(2)

4.政治践行的缺失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政治实践活动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实践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个体总是在规范的约束下,经过反复实践形成习惯,才能将规范的理想上升为信念。但是在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的情况下,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已从现实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其真实性、实践性严重缺失。问及是否经常参加校园内的实践活动时,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明确回答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参加。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不到位,无法真正吸引大学生;另一方面,我们依据使用虚拟社区的不同情况,将调查对象分类统计,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结论:在使用虚拟社区频率高(登录时间每周超过20小时和登录次数在6次以上)的学生当中,基本不参加实践活动的人数占到了90%以上。在当前价值体系混乱的情况下,一些青年人迷失于虚拟社区,游离于真实群体之外,虚拟社区的“虚无感”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当中。

综上所述,调查结果辩证地否定了虚拟社区推动青年一代政治民主的假设。正如学者所言,“青年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靠网络来完成,那么危险是显然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也应用到物理世界中”。

三、构建和谐校园虚拟社区环境的对策

虽然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产生了不小冲击,但挑战面前也有机遇。高校作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重大影响。在网络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校园虚拟社区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应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校园虚拟社区是基于校园生活建立的网络平台,相比其他网民自主创办的虚拟社区,校园虚拟社区在内容选取和程序安排上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大学生使用。

然而,我国的校园虚拟社区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1/3的人是校园虚拟社区的注册成员(而且这1/3的学生大多来自同一所大学),经常参加讨论的人数更是少到了23.9%。在问及校园社区的归属感时,80.6%的学生没有感到强烈的归属感。校园虚拟社区和其他虚拟社区相比,在归属感上有很大差别。进一步调查发现,有56.7%的大学生在校园虚拟社区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发挥自己是校园主人翁的主动意识;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只有二成。问及原因,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校园虚拟社区很教条、功能设置单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一些大学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还不够多,渠道还不够畅通,这种情况强化了大学生的边缘性归属。这样,一方面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不足表现出无可奈何,对政治形成冷漠、逃避与消沉的态度;另一方面,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又无法抵抗内心的自我政治冲动。二者的矛盾冲突使大学生对通行的政治教育模式逆反严重,从而使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在大学生心中的内化日益艰难。从思想性、技术性和趣味性入手,对校园虚拟社区进行重新定位,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伙伴,是当前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1.积极构建大学生网络伦理体系

虚拟社区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伦理规范建设的特殊性。高校管理者要在加强网络特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大学生网络伦理规则。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增强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抵御不良政治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并没有特别针对虚拟社区制定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大部分的管理还是集中在对虚拟社区的内容监管。大学生对这一点的看法体现了他们理性的一面:41.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快网络管理规范和规则的出台,加强对网络秩序的治理;27.8%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提高自己的自律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规范。现实社会的管理规范可以借鉴参考,但是必须要遵循虚拟社区自身的特点——充分体现人性化和自主管理。

2.加强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目前大多数学校教育网站,尤其是德育和素质教育类网站,尽管网页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大多都是偏重于知识、信息的简单呈现,很难体现虚拟社区互动性强的优势。因此,大学生对校园虚拟社区的参与感、归属感较差。为了满足学习和社区中人际传播的需要,校园虚拟社区需要在细分的基础上设置虚拟社区的板块——设立专门的功能区,如上课区、资源区、工具区、练习区、聊天讨论区、线上新闻区、咨询区与意见调查区等。这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讨论与交流的虚拟场所,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校园虚拟社区活跃的气氛。校园虚拟社区和社区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构成校园和谐网络社区的基本条件和保障。

校园虚拟社区是传播与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政治文化环境,会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政治人格提供重要保障,从而大大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可以适时在网站上开通“政治论坛”、“文艺评论”等专题栏目,共同探讨社会与人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审美意识。同时,还必须及时消除由于不负责任的网络留言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大学生的网络违规行为加以及时纠正。

3.重视与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实践

尽管互联网延伸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网络虚拟社区毕竟不同于现实社会,虚拟社区不会直接造就民主,也不可能取代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因此,一方面,要改善大学生在校园内参与政治实践的环境,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保护和发挥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其参与学校管理创造各种条件和提供各种机会;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投身各种社会政治实践。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政治实践,大学生才能摆脱在虚拟社区中政治认知过程的虚拟化倾向。同时,我们还要积极主动关心、指导、支持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因势利导,使大学生社团组织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以最大限度地消解虚拟社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注重语言和心理上的正确把握

网络语言往往词汇自由、语言随意、风格轻松、变化迅速,复杂的含义用简单符号组合就可以表达清楚,语言的表现力很强。大学生有自己乐于接受的语言风格,因此在校园虚拟社区建设中,应注意使用符合网络语言特征的语言方式,以期收到好的沟通效果。大学生在语言接受习惯上反感说教式、灌输式的交流,认同与他们平等交流的语言方式。高校管理者要以大学生朋友的身份,用亲切交谈、友好相处的方式展开潜移默化的引导。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这些政治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遵循着一般心理活动的规律——参与虚拟社区是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认同并接受尊重学生思想、情感、态度等的行为和意见。闵旭国:《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学校消极因素及其优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7期。还要注意到,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网上和网下的性格、行为、思想表达有很大的反差,经常使用虚拟社区易造成其内心的孤独感。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四、结语

面对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应积极探索虚拟社区的特点及其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关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与扎实的思想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虚拟社区,正确表达政治意愿,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任务,做一个合格的“政治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并不是孤立完成的,而是要通过一整套机制来实现。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同辈群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途径。在积极探讨网络虚拟社区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系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其他因素。只有各要素之间有机配合,才能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优效果。

〔孙瑞祥: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汤向男:天津师范大学200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