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9653900000041

第41章 当前我国报刊版权管理与运用面临的问题(4)

(三)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导致报刊社内部版权管理和运用成本过高,亟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来解决这一问题

2003年7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新闻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报业集团属事业性质,以中央、省级党报和具备条件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党委机关报为龙头组建。报业集团实行党委(党组)领导下的社委会(编委会)负责制,党委(党组)书记兼任社长。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时明确指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等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中央同时指出,新闻媒体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管干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以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部门,可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

迄今为止,我国主流报纸及依托于它的报业,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意在肯定报业的事业属性基础上,充分运用企业经营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强化经济核算,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协调和统一。从整体上看,这种体制保证了我国报刊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和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较好地反映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的改革实践;报道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开放进程;展现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画卷。但这种体制也带来了两大弊端:

1.机关化

事业机关存在的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集团组建”被移植到报业集团了。过去报社的决策权主要掌握在党委会、编委会,组建报业集团后,各报团大多又建立了董事会、社委会、经营委员会,导致会议成风,决策和经营环节增多,成本上升。徐向明:《中国报业集团需要“深度革命”》,《传媒》,2005年第8期。

业界学界早有反映,现行报刊体制是造成部分传播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某些传播服务脱离基层民众要求的制度根源。有些报业集团一方面在传播资源配置上用长官意志和个别人的主观判断来代替传媒产业社会运作、经济运作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政出多门、自说自话式的领导又使得传媒业的巨大资源在毫无效率的空转中虚掷和浪费,导致发展机遇被搁置、首创精神被压抑、专业精神被挫伤、内在动力被窒息。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这一切,对报刊版权管理与运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2.各自为政

有研究者指出,中国报社或报业集团传统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一个兼具机关、事业和企业特点的复合体,这些报业组织中的系列报刊,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多以宣传、发行和广告“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存在。这种组织形式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强,对市场适应快。但在报社或报业集团不断做大,越来越强调整体集群效应的今天,上述传统优势往往变成了劣势。也就是说,眼下诸多报团报系中的每个报刊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它们经常各行其是、难以协调,往往因为利益的驱动,而在舆论导向上出差错;每个报刊都自成一体,造成整个组织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成本提高,人、财、物浪费严重;每个报刊都是一个小的王国,生存压力不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能力差。只有改变这种单体报刊简单叠加的组织模式,进行组织制度创新,让新的报业组织由简单的“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才能革除这些弊端。

目前党报的报团报系所谈论的企业化管理,更大意义上是其下属各子报子刊的企业化管理。这些单位,有的是母报创办的子报子刊,有的是报业集团成立前后兼并、收编的其他报刊、出版社,它们中的多数本来实行的就是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些单位成为报业集团的一个成员后,经营活动大多还是从本身利益出发,较少主动从集团层面考虑问题。对那些通过行政手段吸纳的子报子刊、出版社,集团既不能“予”也不能“取”,实际上它们仍在“体外循环”;或者说,它们仍是宣传、发行、广告“三位一体”,与社会上的其他单体报刊无甚区别。凡此种种,与人们所期待的、通过组建报业集团来降低旗下各子报子刊的版权开发和交易的成本,大相径庭。

本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报业集团出版社的过程中,痛感报刊社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阻碍了报刊版权的内部流通和使用。

报业集团出版社,是指当代中国报业集团在跨媒体经营中主办的图书出版机构,目前有包括人民日报出版社(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尚未建立报业集团,但人民日报出版社类似报业集团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同心出版社(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文汇出版社(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三联书店(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广州出版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珠海出版社(珠海特区报)、哈尔滨出版社(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古吴轩出版社(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出版社(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时代出版社(成都传媒集团),共15家各级报业集团主办的出版社。

从历史情况看,报业集团出版社可分为三种:

其一,集团成立前报社创办的出版社,如人民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同心出版社。这些出版社是报业集团直属机构。

其二,集团成立前后从他处收编来的出版社,如成都时代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古吴轩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广州出版社、宁波出版社、珠海出版社。这些出版社是当地管理部门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分配给报业集团的出版资源,与报业之间的联系属横向联合,紧密程度不一。

其三,集团成立时或成立后新创办的出版社,如南方日报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情况与上述第一种出版社类似。

且听部分报业集团出版社负责人在说什么:

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曾说:“我试图把报业集团的资源转化为出版资源,但困难不小,靠自己跟着感觉走。”

文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萧关鸿说:“报业集团出版社有媒体优势。”这样说,可以;其实很难。应当成为优势的东西,有时候反而不一定做得理想。

宁波出版社办公室主任金君俐说,报社记者、编辑队伍中既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读者资源和人脉资源。可惜,在我们报业集团出版社里,还没有听说谁能借助报业集团的力量,把这些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

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原因之一,显然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化管理”两者在运行目标和价值观上都有冲突。因“事业单位”,整个报团、报系、报社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因“企业化管理”,报团、报系、报社下的子报子刊、出版社之间争斗的多、合作的少。即使某一件事在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上对整个报团、报系、报社都有很大好处,各路诸侯出于种种考虑,往往仍不肯作为。

从目前报业集团出版社与报业集团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局面,人们不难悟出:眼下版权在报业集团内部的共享尚不尽如人意。这需要通过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来统筹解决,进而为报刊版权开发与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课题组成员:王武录、梁小建、詹新惠、张晓红、闫永栋、刘卫东、巩勇、任蕾、李鲤、张苏敏、鞠立新、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