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9653900000026

第26章 报纸新闻标题的简单与才情(1)

杨明森

本文系作者给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2009级博士生授课讲义。

关于新闻标题的制作问题,有很多经典教材。如果从美学欣赏和创作的角度来研究,我认为主要涉及四个基本的原则,分别是:

恰当性原则——强调简单而富有诗意;

整体性原则——强调主题、引题、副题的配合以及版面的布局谋篇;

生动性原则——强调才情和文气;

可信性原则——强调表达的真实和准确。我们这里只讨论两个问题:简单和才情,也就是恰当性原则和生动性原则。

一、关于新闻标题的简单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由很多要素组成。从审美的角度来评价,好标题首先要简单。我们经常说,艺术表达要以少胜多,要计白当黑。这就是简单。与简短、简明、简练、简洁、简要相似,又有不同。新闻内容要尽可能丰富,而提炼新闻标题应该走最节约的路线,以简单把握复杂。

新闻内容要丰富而简单,新闻标题要简单而丰富。

(一)简单第一层次——字数恰当

4-5栏,标题栏宽与读者视野

最佳字数8-13

我们这里说的都是主题。

读者阅读标题的基本方式是扫视,而扫视所能够接受的文字信息非常有限,新闻标题内容既要丰满,又要使读者在扫视的瞬间就能辨识。一厢情愿地往标题里充塞文字,以求增加信息含量,肯定是徒劳的。

那么,标题的恰当有没有数量的标准呢?有。很多报纸在实践中都有明确的或者约定俗成的要求。

1.标题栏宽与读者视野,4-5栏

研究字数的恰当问题,必须先说标题的基本栏宽。如果把一张对开报纸分为8栏的话,那么读者阅读的视野大致在4栏上下,相当于16开或者A4纸,杂志、稿纸等等都是这么个宽度。视野宽度应该是确定16开以及A4纸的宽度的依据之一。超过4栏宽,阅读时就需要横向移动目光,影响对标题文字的扫视。超过4栏之后,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4栏之内的文字内容。同样道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正文的基本栏很少超过27个字了。

大多数对开报纸的主要标题都控制在4-5栏之间。《人民日报》的主题一般不会超过5栏,最适合读者阅读。作为标题的基本栏宽,4-5栏也成为一种规范,偶尔有重大新闻则加大题宽,与平时形成鲜明对比,这本身也是在传递某种信息。

十几年前开始,有些报纸曾经片面地讲究大题区,标题大字号,这确实让人觉得新鲜。这是对中国报纸几十年风格的积极否定。但很快,大多数报纸又回归到4-5栏。这是对传统的否定之否定。

有些版面整版只有一篇长稿或者由若干篇目组成一个整体,它的主题和大标题当然应当比较大,因为整版只有一个主题或者大标题,读者会自然放慢扫视速度。从版面布局来说,也需要面积比较大的题区来实现版面的平衡。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2.最佳字数8-13

阅读视野的4-5栏之内,读者一扫之下就能辨识的字数是多少呢?

经验和有关实验说明,最佳字数是8-13。

超过13个字,读者的辨识和理解程度开始下降。字数越多,效果越差,直至忽略不读。来看下面的例子:

今年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收新生60万

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0万

同样5栏题区,效果不言而喻。

4-5栏8-13字,既强调上限,也包括下限不要少于8个字。字数太少,就会加大字号或者字距,两种选择都有消极后果。字号大小是根据消息重要程度决定的,随意加大不合适。字距太大,会由于松散而削弱新闻的质量感。消息与通讯不同,后者可以加大字距或者装饰题区,那是一种联想的暗示。但消息不能。即使字数少了,也不能随意缩小标题栏宽。题宽是根据新闻分量以及版面布局确定的,不能颠倒主次。

(二)创造诗的意境

有人说,诗是删减的艺术,写诗之难不在取,而在舍。标题也是一种剪裁的艺术、舍弃的艺术。标题经过锤炼,直到不能再减少一个字,就称得上至真、至精、至美。越是精炼,越接近于诗句。这时候,标题不仅能够叙述事件、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而且像诗句一样,可以形成一种气象,生成一种境界。

1997年初秋,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不断创造新的纪录,《人民日报》这条消息的标题是:

未及金风过已是桔橙黄

是不是诗一般的语言?

1.以少胜多之简约

一个好的标题,应该汰去杂质,脱去藻饰,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一本报纸编辑教科书里有个典型案例,说是一条报道鲁国都城遗址开发的新闻,两家报纸的标题完全不同。

第一条是:

两千多年前鲁国都城遗址

勘探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

第二条是:

两千多年前鲁国都城相当繁华

勘探结果表明,都城面积近四十万平方公里,有十几座城门,城内有八条交通干道,并有多种作坊遗址

两者的区别在两点:一是繁杂与简单,二是单薄与丰富。前一个标题用了20个字,虽然折成两行,实际上是一个长句子,只是平庸地叙述了工作进程。后者一行主题13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发掘基本结束和对发掘结果的形象描述,显然这是节约的、简单的。第一个标题是浪费的、不美的。

2.一字不冗之练达

标题毕竟不是诗,我们强调的是用诗化的方式凝文炼字,最起码,要去掉多余的字。

1987年4月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消息导语的第一句是: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今天在北京接见了刚刚被授予上将军衔的17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同是这条新闻,三家报纸给出了三个不同标题: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接见十七位被授予上将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北京日报》)

邓小平主席接见解放军十七位上将(《工人日报》)

邓主席接见十七位上将(《人民日报》)

越往下读越简单,读到第三个你会感叹,原来可以这么简练!邓小平当时唯一的职务就是中央军委主席,因此可以直接用邓主席;上将当然是高级将领,当然也只能是解放军;最糟糕的表示还有“被授予……的”。第一个标题26个字,虽然占了6栏,仍然密密麻麻,非常小气。

3.含藏不露之高妙

我们先来看1989年1月6日新华社一篇报道的导语和第一段:

尽管读书无用论在许多地方有所抬头,但广州不少在职青年却深感学而知不足,竞相上业余高校学习科学知识。

夜晚9点以后,广州市区的东风路、中山路、人民路等街道,每每涌现出骑自行车的人流。那爽朗的笑声和清脆的车铃声交织在一起,为羊城之夜增添了风韵。这些从夜校归家的青年男女,无论寒来暑往、风里雨里,从不间断。

《人民日报》的标题是:

不夜羊城车铃响

问君可从夜校来?

前一句描画了羊城的独特一景,车铃响,三个字,由声及形,烘托了一种动态之美。后一句“问”字最妙,自然引出“夜校”,设问句式又平添了几分情趣。标题有时间(不夜)、地点(羊城)、事实(夜校来),每行7个字,有声,有景,有问,有暗含的回答,前后贯穿,珠联璧合,寥寥数笔勾画出消息所提供的复杂内容,比消息本身多了一种含藏不尽的高妙味道。假如构建一个“广州青年争相上夜校”之类的标题,那就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三)炼意炼句和炼字

关心始于注意

重点来自概括

简化直至唯一

学者和诗人论诗,强调炼意、炼句、炼字。制作标题也一样。所谓炼,就是由浅入深、由粗而精的创作过程。

1.关心始于注意

读者对新闻标题的关注,最先从注意开始。提炼标题,就是最大限度地省略次要的东西,把最能引起读者注意的内容凸现出来。

2009年12月3日,《新京报》有这样一条消息,内容涉及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集中居住地区、管理工作的重点等。这条消息谁最感兴趣呢?是暂住人口。《新京报》的标题是:

明年起居住证

将取代暂住证

这就抓住了暂住人员最关注的内容。

2.简化直至唯一

标题内容确定之后,就要推敲文字,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的文字,直到字字有着落,缺一不可。锤炼文字也是一次再创作。

求得最简分数。精简文字就像简化分数,如果是繁分数,就一定要约分。不要以为字数多一点才能说得明白,其实文字越精炼,表现力越强。

换个角度去考虑。实在不能简化的时候,就需要换个角度。

“大学生积极参加首都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强调的是大学生做了什么,比较简化。换个角度,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就可以构造出一个简短的标题:

大学生为首都添新绿

省略某些句子成分。新闻标题有许多特殊和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特别是主题,具有一定的语感跳跃性,有些助词等成分可以省略。由于读者大都是扫视,只要能意会,读者会不自觉地把省略的部分补上去。有时候,状语、定语、宾语、补语都可以删去,只保留主语和谓语,甚至只保留谓语。

题区空间非常宝贵,标题又具有一定的语感,所以基本不用标点符号。在各类报纸中,标题用得最滥的是引号,有的一个版面竟有三分之一的标题带引号。

哈尔滨“液化气”怎么了?

说的就是液化气,引它何用?

中小企业搭上信息“快班车”

快班车本是形象说法,加了引号反倒像是所谓快班车。

(四)双行主题的得与失

标题的主题绝大多数是单行,为了化解主题太长而又不好简化的矛盾,偶尔可以使用双行主题。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成功的双行主题。下面是北京某一报纸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两个标题,堪称败笔。其作者把一行主题按字数拦腰斩断,读起来令人啼笑皆非。

败笔实例之一:

市府号召全市人民扎扎

实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由于每一行都语义不完整,读起来非常别扭。其实,可稍微改一下:

市政府向全市发出号召

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败笔实例之二:

通县表彰抢救十二名

烧伤工人的白衣战士

这样的标题不仅别扭,而且容易引起歧义。这个标题难做吗?不难。可改成:

白衣战士抢救烧伤工人

通县召开大会隆重表彰

也有大量实例表明,双行主题做好了,通过两行之间逻辑、语气、语义等呼应关系,可以产生单行主题不具备的独特韵味。

1985年11月,新华社曾经发一通稿,标题是:

除尘煤机可以消除锅炉烟尘对环境的污染

18个字,显然太长了。这条消息我当天夜里扫了一眼电稿,几乎没有看懂,心想这个标题由于专业术语太多,不好改。第二天,《人民日报》见报了,题区只有两栏宽,但改成了双行主题,却清清楚楚。《人民日报》的标题是:

锅炉烟尘污染环境

除尘煤机扫除乌龙

有一次,中宣部举行经济形势报告会,针对一些人担心的通货膨胀问题,强调充分肯定成绩,正确对待可能出现的困难。

为报道这一消息,很多报纸的主题都是:

充分肯定成绩,正确对待困难

不仅空洞,而且无趣。《人民日报》的标题是:

对通货膨胀如何看?

不必大惊不可大意

看似轻松直白,信手拈来,实际上是有理有趣,神形兼备,必定经过了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