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9653900000105

第105章 附录:在路上,我们共同努力

——“人民日报校园行”中国传媒大学站活动侧记

人民日报记者赵婀娜

“作为老师,我想说,请你们关注人民日报,因为那里有很多你们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作为朋友,我想说,请你们关注人民日报,因为那里忠实地记录着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12月30日,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崇元的亲切致辞,拉开了“人民日报校园行”第二站——中国传媒大学站活动的序幕,也拉近了中国传媒大学莘莘学子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人”心与心的距离。

阐释责任、传递真诚。传媒大学的学子们,从何崇元的致辞中,感受到身为未来新闻人的责任、幸运与骄傲,更感受到一位新闻前辈的谦逊与真诚。

“今天的人民日报将朝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的方向努力。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创刊已有61年。一张有着深厚历史的报纸,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是每一个党报工作者,以及致力于从事党报事业的人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让信息传播和舆论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具有辉煌历史的人民日报正以实际行动,努力地跟上这个时代。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你们感受到,也能够得到你们的认同。”何崇元在致辞中说。

解疑释惑、深入浅出。传媒大学的学子们,从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谢国明的演讲中,重新认识了一份与印象中有大不同的《人民日报》,感受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大气、朝气和锐气,更惊叹于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时刻背后,党报新闻人的智慧与敏锐。

“人民日报是中国社会的风向标、是中国社会的瞭望哨、是中国舆论的定盘星。”国庆特刊的版面布局、头版头条“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的出炉始末,“五问中国教育”的深刻影响,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新闻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出人民日报直面热点难点,不失语、不乱语,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到田间地头找感受,想中央之所想,愿百姓之所愿的意识和能力。

回应热点、分享荣耀。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卢新宁的演讲让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子们改变了对人民日报评论严肃刻板的老印象,感受到当代党报新闻评论人“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所做的不懈努力。

《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政府如何应对“麦克风时代”》《拆除冲突迁出和谐》……一篇篇被多家兄弟媒体转载,引起社会与公众强烈反响的评论,让现场未来的新闻人深深感到,人民日报已经并正在通过自己的独特定位所具有的权威性,促进政府和群众的意见沟通,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在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的角色。

“请问环球时报的定位和国际先驱导报有什么差异”,“请问您在选稿的时候,怎样平衡稿件的新闻性和宣传性”,“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新媒体的发展潜力被看好,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突出的优势在哪里”,“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看国际新闻的水平”……未来的新闻人提出了精彩问题。

“环球时报,报道国际新闻,报道中国人对国际新闻的感受,报道世界是怎样看中国的,增加中外之间的沟通。”“要把视频作为人民网的一个发展重点。”“由于媒体的变局,传统报纸逐渐出现下滑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出路。我们要强化自身的优势。”“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首先来自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我想人民日报的权威性一定程度上就是体现在这种权威的判断方面。”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京华时报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人民日报社国际部高级编辑吴绮敏等回答了学子们的提问。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有感而发,“中国传媒大学和人民日报承担着共同的历史责任,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不断地推动双方合作与交流向更宽、更深的领域发展,携手共创中国传媒事业美好的未来。”中国传媒大学2009级电视编辑专业学生王超说,“这次的活动让我改变了对人民日报的印象,让我深入地了解了这份报纸,也为即将成为一名新闻人而骄傲。”

传媒大学内的翠柏,见证了今天中国新闻人与中国未来新闻人的约定——为了中国新闻事业走向世界,“在路上,我们共同努力。”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12月31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