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9653900000101

第101章 中外报刊比较研究传媒专家各抒己见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六届(2009)年会综述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课题组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六届年会于2009年9月16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成功召开。年会主题是“中外报刊比较研究”。与会人士有:朝鲜、白俄罗斯、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法国、德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0余人;来自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环境报、新疆经济报、安徽省记协、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黄山日报》、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业界学界人士50余人。中外同行聚聚一堂,气氛热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武录受本届年会举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南广学院和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中国经济周刊》杂志以及中国环境报社、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安徽省《黄山日报》、辽宁省鞍山报业集团、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委托,介绍莅会嘉宾。《新闻战线》杂志总编辑胡欣、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社长苏继赏、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杨明森、《中国经济周刊》杂志副总编辑杨眉、《黄山日报》总编辑李跃梅、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务部部长金梦玉,分别主持会议。安徽省记协主席张育瑄、安徽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王传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闵惠泉、《新闻与写作》杂志主编丁亚韬、《新闻战线》杂志编辑部主任祝晓虎、浙江省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院长宋兆宽、天津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孙瑞祥,分别评点与会人士的演讲。

本课题组按与会人士的演讲顺序,做以下综述: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虎生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报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中国报界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即加快中国报业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围绕中国报业的改革发展思路,我们应该不断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加快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中外报刊学界和业界的交流互动。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说:今日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今日世界正日益关注中国,在这关系十几亿、几十亿人的双向沟通中,包括报刊在内的新闻传播所起的中介作用,怎么估计也不过分。中国是报刊大国,但眼下还不是报刊强国,报刊进出口呈现较大的“贸易逆差”,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是经济大国、体育大国、旅游大国、文化大国,但是缺乏与之相当的世界级媒体。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如何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这是我们中国传媒学界和业界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本届“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进行中外报刊比较研究,探讨报业与国家软实力、经济大国与经济报刊、体育大国与体育报刊、旅游大国与旅游报刊、报刊大国与报刊帅才等议题,其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苏维埃白俄罗斯报、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伊娜莎·布列斯卡谢夫斯卡娅说:白俄罗斯媒体建立于1990年,这是苏联解体的时间,整个国家方向急剧变化。这段时期非常特殊,但是白俄罗斯的大众传媒和记者学会了在新的环境中生存,新闻业开始了发展的新阶段——严酷的竞争和读者争夺战。目前我们的报纸正在进行品牌重塑,把从苏联时代继承来的名称“苏维埃白俄苏联”改为“今日白俄罗斯”,以便更吸引青年一代。白俄罗斯每个区内的主要全国性报纸都有自己的接待处,每个想要讲述自己问题的人都可以来到这里,报纸也努力帮助这些求助者。

今日乌兹别克斯坦通讯社总经理苏亚罗夫·萨德利金说:《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周报的重要报道内容是经济消息。报纸的一个专栏“商业气候”刊登这方面的消息,专栏的文章呈现客观事实,反映经济部门的统计数字,在公正和事实的基础上反映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专栏还刊登各位专家对问题的评价和观点,阐述他们的意见,对事件进行整体分析。除此之外,每期“新闻”栏目刊登简短消息,反映所有国内生产、金融和商业生活中出现的创新、新知识。我特别想指出,我们的报纸对事实进行客观报道。报纸也是许多独立专家和学者发表言论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表达批评意见。

塔吉克斯坦霍瓦尔国家通讯社经理萨特利金·沙姆苏金诺夫说:商业世界没有经济新闻不能生存,经济新闻作为信息和分析的来源从客观上讲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刊物对待政治人物总是有分寸的。它避免谈论国家改革中的敏感话题,而是用中立的“经济”语言来评论他们。霍尔瓦通讯社是塔吉克斯坦国家通讯社,对发生在塔吉克斯坦的事件提供及时可信的新闻。不只面向报刊,还向电视和广播提供消息,通讯社发布的信息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吉尔吉斯斯坦《大陆桥》杂志顾问及发行总代理卓尔多硕娃·热迪孜说:中国的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通过《大陆桥》杂志在人文和经贸合作方面在我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2008年起我们的读者收到了俄语版的《大陆桥》杂志,该杂志报道了各种消息。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之后,由于信息渠道受阻,开始我国等关于事件的基本消息都来源于西方媒体。《大陆桥》(第七期)报道了这个事件,我们获得了全面客观的消息,了解到了细节。由于杂志高度重视对事件真实性的报道,我们增加了销量,扩大了发行范围。也使读者能够了解新疆发生的犯罪事件和遭受的巨大损失。我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大陆桥》杂志,继续支持它,因为该杂志不仅在吉尔吉斯斯坦,而且在中亚的其他国家也有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法国硕士留学生福洛阳·伯德说:通过阅读中国报刊,我对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为《南方周末》有以下一些特点:1.相对于中国的其他报刊,它的内容更多地关注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度报道;2.《南方周末》的评论综合各方观点,让读者对事件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而《环球时报》主要关注国际时事。相对于《南方周末》来说,《环球时报》更趋于平民化,《南方周末》趋向精英化。在阅读中国报刊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国际问题。来中国之前,我完全通过法国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和世界;来中国之后,通过对中国报纸尤其是《南方周末》和《环球时报》的阅读,我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视角——中西方结合的视角。

台湾传播管理研究协会理事长杨志弘说:报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之一,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一个健全的报业,是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必要基础。当前报业面临重大挑战,深陷经营困境:年轻读者群流失;高成本,高污染;时效性相对落后;论坛功能逐渐减弱;信息量相对有限。因此必须强调:报业不是“报纸”,也不是“纸业”,更不是“印刷业”。报业应该抛开“纸”的包袱,必须从文化创意的思路,来思考报业的创新模式。报业建立创新的模式,应具备如下的条件: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才;善用新科技;文化包容。

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社长苏继赏说: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目前拥有包括外宣报刊《吉尔吉斯华侨报》《哈萨克斯坦华人华侨报》、俄文杂志《大陆桥》在内共有10家报纸、5本杂志和一个新疆新闻综合网站“亚心网”,员工总数5000人。7月5日,在乌鲁木齐发生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后,新疆经济报传媒集团利用境外发行的两报一刊,以大量的新闻事实和现场图片向国外读者及时说明事件真相,深刻揭批了境外“三股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反动阴谋。我们认为,社会责任和国家意识不仅是外宣工作者的职责,更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是边境地区党报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说:2007年3月,《新华日报》实施新一轮改版。两年多来,《新华日报》通过自己的报道在江苏与世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双向沟通交流的桥梁。首先,以果敢开放的思想意识,为江苏读者打开“世界之窗”,精选、整合国际国内新闻,使本地读者关注全球热点。其次,以阔达开放的气度胸襟向外部世界打开“江苏之窗”。用开放的报纸传播开放的江苏,以全球视野重新认知区域价值。再次,以多样开放的创新报道,为江苏与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新华日报》从自己主动走出国门采访到国外邀请我们前去采访,通过开放办报实现了与国外的良性互动。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杂志副总编辑杨眉说:同样是财经期刊,《中国经济周刊》和美国《财富》杂志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报道在报道规模、种类和内容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周刊》的最大优势在于依托《人民日报》形成的良好办报素质和高端、权威的信息来源。权威性有了,但是要把这个权威性转化为影响力还要在新闻制作方面下工夫,让来自高端、权威的信息实施软着陆。因此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把财经新闻写活,写出新闻背后的故事。其次,充分发挥期刊优势,增强分析型报道力度。此外,为了让报道更有说服力,生动而形象,应加大图表、插图、图片、漫画的比重。

人民日报社体育部高级编辑汪大昭说:中国目前没有能产生具有国际影响的体育大报,主要原因在于体育类报纸的同质化明显、娱乐化过度,以及部分体育报纸从业者的情绪化宣泄。中国体育类报纸生存状况取决于体育事业本身的发展走势,取决于社会的文化理念、经济的运行情况和报业的管理体制,而这些要素往往难以在同一时期都处于最佳状态。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迫于生存压力,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球报》《南方体育报》《青年体育》《中国足球报》等数家体育专业报纸终刊的局面,为现存的体育报纸敲响了警钟。中国要努力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报纸只有努力提高质量,尽到媒体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社会责任,才可能把报纸办出特色和影响力,先办好,再办大。

安徽省《黄山日报》总编辑李跃梅说:1979年7月15日邓小平同志所发表的“黄山谈话”,成为开启我国改革开放中旅游业发展的“动员令”。他说:“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围绕打出黄山的牌子,《黄山日报》忠实记录黄山的每一点进步,为黄山发展鼓与呼,成为外界了解黄山的最好窗口。今年7月,中央有关部委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及黄山市联合举办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3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黄山日报》作为黄山市的主流媒体,高度重视,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活动报道,既有效服务了黄山发展大局,更充分发挥了自身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功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及时充分权威的信息,提升了党报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艳秋说:新闻媒介是政府与人民的沟通使者,是国内与国外的沟通桥梁,它体现了我国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提高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我们应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增强国际亲和力;扩大国际影响力;讲究艺术和效果;扩大新闻规模;掌握国际话语权。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王彤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超越意识形态,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也不以此划分敌、我、友。与此相适应,1985年中国的《人民日报》国际版对外国的报道,同样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给予一定的报道,同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建设中的改革消息也给予关注,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1985年苏联的《真理报》国际版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批判的态度为主,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负面消息,而对社会主义国家则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两种制度的对立性,对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报道极少。

南昌大学讲师王卫明说:《人民报》是越南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是越南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与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有一定的可比性。与《人民日报》拥有《环球时报》《中国汽车报》等子报不同的是,《人民报》仅有子刊《人民月刊》,没有子报。较之于《人民日报》,《人民报》电头和署名不同、转版更多、版面有时无名、期期公布发行量等。相同之处则在于《人民日报》《人民报》都诞生在光荣的革命斗争中,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发挥类似功能,都受到本党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此外在版式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如第一版设导读;文章之间用框、线等隔开,文章的编排采用目前国际盛行的模块式版式(不是咬合式);为重大新闻开设专版;设置了政治、经济、文化、文艺、科教、体育、国际版面等。

〔课题组成员:林琳、帅才、李莹、梁铭之。原载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与写作》杂志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