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9653600000043

第43章 尴尬之境,农村小学何以自处?——以安徽绩溪南都希望小学为例看农村小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2)

(二)父母外出打工,与祖辈一起居住

和祖辈一起生活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面临更多的问题。

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年半载才回一次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城市教育氛围和所从事行业的影响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如五年级的胡文协,父亲在杭州打工,非常开通,平时会给她买一些课外教材,还有复读机等学习工具帮助她学习。对于小文协的学业,叔叔的态度是全力支持她读书,叔叔说:“必须好好上学,只有读书将来才有出息,希望他以后能考上大学。”而对于小文协将来的发展,爸爸除了希望她能考上大学以外,还希望给她更多的空间让她自由发展。“我不希望过早地给她定位,毕竟人生是她自己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她创造更多自由的空间,提供她发展的一切条件,将来的人生就要靠她自己去创造。”但是因为外出打工,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也无暇顾及孩子学习的具体事项。

孩子的祖辈多数为文盲,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很明确的了解,在家庭教育、学习辅导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再加上年龄差异问题,会产生溺爱孩子放任自由或是沟通不足的问题。因为年龄和身体的问题以及自身限制,他们即使知道问题的重要性也多半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们所接触的此类型家庭中,这些老人对孩子的学习相对而言比较关心。

黄锦辉的奶奶对学校的英语教学不太满意,她另一个外孙女儿5岁在浙江读幼儿园已经会说很多英语了,可是南都到六年级都没有英语课,上电脑课还要去别的学校;一年级小女孩宋紫萱的爷爷一直在照看小紫萱的学习,他说他就是希望紫萱能够读书读下去而不是像父母那样打工挣钱,也有想法将紫萱带到县里小学去上。

在他看来,县里的小学比农村的小学条件会好很多,提供的教育质量也会更高;周鑫宇的伯父,原南都校长,对待农村教育和越来越少的农村小学很无奈。他认为读书全是自己的事情,在哪里上小学其实不是个问题,孩子要在一个阶段之后才能知道适合学习什么,而不是像中国普遍的应试教育完全靠考试来衡量教育水平。五年级宋东菲的外公和吕璇的爷爷也有着类似的观点。老人们口中的学习自觉性我们非常赞同,不管是在哪里上学、硬件软件条件怎么样,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读书,那么他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成绩,取得教育应该到达的目标。有趣的是,我们所接触到的周鑫宇的伯父是原南都校长,五年级吕璇的爷爷也曾是长安中心小学教了三十多年语文的老师,这些老教育者都强调在哪里上学、条件怎么样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努力,老师只能引导学生学知识,真正成才还是要靠自己。只要自己用功,在哪个学校上学都没有关系。

这类家庭基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或家庭经济等客观条件,一般会选择让孩子在附近的小学读书,且没有中途转学的打算。周鑫宇的伯父提到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带出去上学,带走的大约是留下的两倍。而学生流失在周鑫宇的伯父看来也是自然现象,一方面南都自身的条件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外界有着更好更全面的教育体系。对于很多父母不满意学校的教学活动老人没有考虑很多,他所说的“在农村读书不管怎么重视素质教育,最终还是看成绩好不好”的现象相当普遍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这也是近阶段很难改变的。

但是像南都这样的小学在农村总归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一个农村要是连小学都没有,孩子们无疑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跟随父母到打工地上学,而这样不仅加重了父母的负担。孩子们因为没有打工地的户籍,也只能选择高价或者根本就上不了学,这显然不是解决农村儿童上学的好方案;二是到户籍所在地的规模大些的小学,如县中心小学去上学。然而这样遥远的距离无疑会加重留守家中老人的负担,而且孩子上下学中的安全问题也有着忧患。所以,通过对比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的生存是很有必要的,把村里小学建好建强才是解决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途径。同时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也是个大问题,不管学校规模有多小,老师的数量是一定要保证的,老师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

(三)时代背景下的新理念

一年级的冯雨晴的外公十分健谈,他的教育理念也很令我们诧异。一直以为农村家长,尤其是老一辈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应该刚刚开化。然而雨晴的外公出人意料地对于教育问题比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深入和看重得多。人生阅历和经验使然,他看待学校现状的观点更成熟,对孩子的将来有着更严密的规划。小雨晴明年去县里上小学一年级,然后一直读下去,将来很有可能考大学,摆脱打工的道路。

计划生育,人口变少,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跟随外出打工的家长去外地读书,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问题,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存亡。冯雨晴的外公对于现在农村的教育体制抱有怀疑,教学质量不够好,没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老人眼里,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术业有专攻。而现在孩子所面临的就是读书或打工两条路。老师为人师表,需要有活力、有想法。目前的状况则是农村老师老化,年纪大的老师没有干劲,只想着教完书退休。

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代沟越来越明显,教育中的困难也会越来越明显。学校的师资亟须新鲜血液。然而外公对农村教育制度的改革措施现实中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果真能像他说的那样,人太少了就分开上课,一个学校只开几个年级的课能保证教学质量么?显然这不是办法。原因有几点:一、距离真的是个很大的问题。每个村之间的相隔距离比较遥远,孩子家里又不可能提供劳动力接送他们上下学,毕竟这些留守儿童家中一般只有爷爷奶奶等年纪较大的家属;二、将小学分年级教育很有可能导致教育的脱节。因为一个完整的六年制小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也有很多是高年级和低年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的,如果一个小学内只有几个年级,那么整个教育过程必然会不完善,各年级之间也没有了互相沟通的环节,这是不合理的;三、其实这种方法说到底还是有些治标不治本,因为学校办不下去的原因在于留守儿童的减少和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是研究如何将学校的教育水平搞上去,人数多一些是方便于形成规模,但就能保证质量么?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四)生源流失原因总结

总结以上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现阶段存在问题的看法,生源流失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客观原因,行政区划,计划生育,适龄入学儿童人口变少。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跟随外出打工父母去外地读书。这是目前无法避免的。

二是学校在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方面的严重匮乏,以及英语、计算机和音体美教育的缺失。

三是农村小学的教育体制问题,没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术业有专攻,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才艺或技能也能为孩子的将来提供更多的选择。但现状是,农村孩子除了上学,只有外出打工。

农村小学的尴尬处境,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在前期的家访中南都小学的学生家长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对学校的老师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我们探讨出了南都生源流失的原因。但南都仅仅是一个个案吗?还是说它恰恰是当今农村小学的典型缩影?为此我们走访了附近大源村大源小学的周卫国和六年级的班主任胡远红以及坦头小学的老师,希望可以通过谈话从他们的角度发现另一方面和更深层次的问题。从中我们发现,生源的流失已经是类似南都这样的农村小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而南都在师资和教学方面存在的尴尬处境也是各农村小学共有的问题。

据坦头小学周老师介绍,现在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很严重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县三小成立,大部分学生就到县三小读书。他的孩子就在县中学。现在县三小近一半的生源来自农村。

与南都相比,坦头小学的师资并没有很大差别。且老龄化更为严重,十个老师中有七个五十岁以上,平均年龄五十左右。坦头的教学活动较为丰富。从三年级开始教授英语,开设美术体育课。运动会、六一晚会、出黑板报等活动也使得学生的课外时间更充实。坦头小学要求每个老师定期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间互相听课。坦头有十个老师,安排较为方便,但庄川只有六个老师,每人带一个班,不好解决听课的问题,需要停课。坦头小学一直按照这样的教学秩序在教学,新鲜的调整想法很多,但是并不能实际解决。学校搞活动需要资金,老师数量少了,必须解决教学问题,还要注意学生安全。例如坦头小学去年组织学生去绩溪县的鄣山大峡谷,师生共五十多人。早晨出发中午一点多才到县城,中午的吃饭的问题也不方便解决。

现在转学的学生多为三四年级,一般都是成绩好的。农村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天资好的就转走。但是总体来说学生转到县城的很少。农村大部分家庭在县城没有房子,县城月租是三百,一年则需三千,再加上水电费和日常的开销,很多家庭无法负担这笔费用。

关于学校间的老师调动问题,周老师也不甚明白,说可能是乡镇根据各校老师数量和教书水平,平衡学校教学情况。最大的问题是造成部分老师生活上的不方便,如他家距离坦头小学较远,步行需35分钟。小学老师比较敬业,但是教学水平不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如坦头有很多老师都是非科班出身,在父亲退休之后接班,也不用普通话授课。而纵观全县,绩溪县城的小学老师年轻的都是大专毕业,本科生少,师范生也少。整个绩溪县从2000年开始都没有招进过新老师。

今年坦头小学的生源增加。因为上庄中心小学把寺后小学的四、五、六年级撤销,就近入学,到坦头近,到上庄远,所以坦头人数增多了。村小学学生数量少就撤销高年级,这种现象从2002年、2003年就逐渐开始了。所以并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现在有的小学只设教学点,是以复式班的形式存在不完全小学。周老师说这样的不完小教学点没有意义,小学将来肯定是撤编再撤编。他认为,农村小学现在已经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了,不如撤掉村小学,学生到长安镇中心小学读书,老师也一同并入,统一教学资源。

大源小学

大源小学去年全校学生68人,9个老师。今年6个老师,学生已降至40人。

一、三年级合班,二、五年级合班,四年级和六年级是单班。复式班上课很累,老师上课像打仗。上课上得累,教学质量差,老师也没有精力和体力备课,只是勉强能开课。音体美、科学活动这样的“非必要”课程基本没有。

和南都一样,大源小学每个老师带一个班,年年调动。调动过于频繁且没有理由,时间也从不和被调动的老师商量,直接开会宣布。这样的调动缺乏人性化关怀,有些老教师家离学校距离很远,但是从没人考虑过他们的自身情况。周卫国老师说自己是鸡蛋,政策就是石头,鸡蛋不敢去试碰,都是乖乖去,不去的老师自动下岗。但是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人心惶惶,老师没有教学积极性,造成普遍的情绪问题,完全就是靠着良心和职业道德在教学。

计划生育和打工流失的学生比较多,生源的减少和师资的匮乏形成恶性循环。

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九年没有进年轻教师,最年轻的老师29岁。而32岁的胡远红老师已经教学11年了。在各方都反映老师的专业素养不过关时,老师反映平时村中各学校间也有教研活动,组织老师到中心小学和县小学听课。但是因为上课人数不足,每年只有一两个老师有机会去听。

另一方面在我们的家访中家长都表示自己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就老师方面的了解,家长对校方的教学工作不够支持。学生的家长认为既然孩子交给学校了,学校和老师就该全权负责孩子的学习。家长不仅不督促孩子学习,也很少跟孩子们谈心聊天,沟通不足。政策方面的条条框框很多,没有合适的教学环境,学生老师都没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