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9653600000030

第30章 密云县穆嘉峪镇沙峪沟村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调查报告(2)

5.个案分析

调查小组以10户失地农户户主或家庭主要成员为访谈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也对未失地的普通村民进行了访问。现举三个具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

案例一:村民甲某,男,失地农户户主。四五十岁,没上过学。自家的土地用来耕种,只在上面种植了一些果树。一直从事运输业,家中有一辆小型货车,靠他开车运输货物,每年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这次修路,仅占用了他家的2分地,而且也得到了相应的青苗补偿费。失地后依旧从事原来的运输业,对其收入影响不大。

案例分析:甲某代表了失地前就不以农业为生的失地村民。虽然文化水平有限,但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劳动能力,有相对稳定的其他收入来源,而且生活水平较高。与失地相比,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在非农类经营中提高收入,在如今物价上涨的环境下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

案例二:村民乙某,女,失地农民。乙某和老伴都50岁左右,他们的儿子已经29岁,现在外务工,不在村中居住。

失地前,老两口靠在自家2亩地种植一些玉米、麦子,在维持自己生活的同时,每年会有2000元左右的额外收入,可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这次建设公路共占用了她家的1.22亩耕地,年收入降低了一半。因为两人年龄较大,劳动能力差,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自己维持生活较为困难,只能依赖于儿子的照顾,给原本压力已经很大的儿子加重了负担。

而且,自2007年底失地至今已经半年多了,还没有得到补偿款,也没得到任何说法,乙某感到很不安,对政府部门十分不满。

案例分析:乙某一家代表了失地农民中的老龄化家庭。这类失地农民,只能依赖土地为生,失去土地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失去了全部的生活来源和保障,将来只能靠补偿费生活。而且这笔有限的补偿费对未来几十年的生活难以起到保障。

案例三:丙某,男,未失地村民。五六十岁,现在村中经营一家杂货铺,收入稳定。家中的地未耕种。丙某十分羡慕失地农民,认为种地不怎么赚钱,还不如被占用。一笔额外的占地补偿款,总比土地闲置着要好。

案例分析:丙某是未失地的村民,代表了一些未失地的,有其他稳定收入的“局外人”。此类村民靠其他经营,衣食基本无忧。如果自己家没有被利用的土地能换得一笔额外收入的话,对他们来说还是很划算的。

总之,对于占地少,又有能力靠其他途径赚钱(如司机)的家庭来说,土地本身所带来的收益本来就很少,失去这一经济来源对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对于劳动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家庭来说,失地就意味着失去保障、失去依托。所以,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是因人而异的,但补偿款迟迟未能落实,且至今没有明确解释,村民对此不太满意。

四、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沙峪沟村失地农民的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失地补偿标准低,落实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政府征用耕地,必须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其中,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亩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亩产值的4-6倍。在近几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农民被征用土地上的作物和生活安置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补偿规定。但是这一补偿标准仍然偏低,尤其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这一标准的补偿金难以给农民长远的生活做保障。

截至调查完成,我们发现沙峪沟村失地农民目前只得到了青苗费,占地补偿款尚未发放,养老及医疗保险在办理中。

2.政府的补偿工作处于保密状态,失地农民。

毫不知情,逐渐滋生了失望、误解、不满的情绪,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下降。在沙峪沟村中还发生过农民因不满补偿费迟迟未能落实,集体在施工现场静坐抗议的事件。

3.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严峻,生活来源不稳定。

沙峪沟村中的农民现从事的职业以物流、保洁、运输、建筑为主,这些工作报酬相对较低,对年龄、体力的要求高,而且工作并不稳定。

4.失地农民在征地赔偿的过程中有一些不规范的行为,给赔偿款的落实增加了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农民几年前预知到土地可能会被占用,便在原本闲置的土地上盖房子、种植作物、树木,目的是在征地时能得到更多的补偿金。正是这种钻空子的行为,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也为补偿工作增加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赔偿款到位的延迟。

调查后记

寻找选题时,小组成员抱着关注弱势群体的初衷,选择了密云县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为调查选题,希望最后做出的调查报告能够具有实际价值,为这一群体提供切实的帮助。从最初的确定选题到设计调查方案,我们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搜寻文献资料,找寻理论支撑,验证调查方法科学性之上,却忽视了最常见也最致命的问题——调查对象不配合怎么办?整个调查计划在我们眼中是顺理成章的:到达村子——找村民填问卷,送礼品——到村委会了解情况,我们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出于帮助村民目的的调查,会得不到村民的配合,现实狠狠地打击了我们。

到达村子后,我们得知当地村民曾因占地赔偿款与相关部门发生过争执,占地赔偿的话题在村中甚是敏感,许多村民迫于村委会的压力,对着我们只是摆摆手,不愿透露什么,更多的村民则是警惕地看着我们,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而村委会的态度则更为警惕,不断询问我们的来头,对占地赔款的具体细节闪烁其词。结果一天下来,我们发现设计好的问卷根本没用上,提前买好的答卷礼品甚至无处发放,好不容易收集到了一些材料,但却远远不够反映整个沙峪沟村失地农民真实的情况。但凭借我们自身的能力,也不可能再将调查深入下去,只能遗憾而归。就着现有的材料和调查过程中的思考,我们总结出这篇尚显稚嫩的调查报告,希望能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指导,为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教师评语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失地农民”这一新生弱势群体的出现。此报告便是针对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个案所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了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选题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由于密云县穆嘉峪镇沙峪沟村的征地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因此调查活动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调查工作也难免会遇到障碍,因而显示了作者们的勇气。

同时,报告在对密云县穆嘉峪镇沙峪沟村失地农民生存状态的调查基础上所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对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类似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报告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畅,方法也较为科学。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密云县穆嘉峪镇沙峪沟村失地农民不足20户,样本数少,所占比例也小,因此调查对象是否合适值得斟酌。

(曾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