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
9653500000065

第65章 参考文献(2)

28.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罗筠筠著:《梦幻之城:当代城市审美的批评性考察》,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任平著:《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钱健、谭伟贤主编:《数字城市建设》,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舒可文:《城里:关于城市梦想的叙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王铭铭著:《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王宁编:《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王唯铭著:《欲望的城市》,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37.王唯铭著:《叫喊的城市:都市文化的观察与思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8.王伟强著:《理想空间:文化、街区与城市更新》,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王志敏、杜庆春主编:《理论与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影像与思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40.许学强著:《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41.叶南客著:《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尹继佐著:《世界城市与创新城市: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3.杨庆贵著:《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张宏著:《性·家庭·建筑·城市——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张鸿雁著:《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吴家骅著:《景观形态学》,叶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47.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贺登崧著:《汉语方言地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9.张红霞编著:《城市的标志:人类历史之旅》,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0.张锦华著:《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版。

51.周岚著:《城市空间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乔建中著:《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3.刘德寰著:《年龄论:社会空间中的社会时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年版。

54.赫维人、潘玉君著:《新人文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三、论文

1.邵培仁:《媒介地理学:行走和耕耘在媒介与地理之间》,《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3期。

2.邵培仁:《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3.邵培仁:《媒介全球化:是机遇还是挑战?》,《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4.邵培仁、潘祥辉:《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邵培仁:《论媒介地理学的正当性、科学性和学术坚守》,《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邵培仁:《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媒介改革与发展》,《媒介方法》2006年第2期。

7.邵培仁:《作为最新研究视野的媒介地理学》,《媒介方法》2006年第1期。

8.邵培仁:《论中国媒介的地理群集与能量积聚》,《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9.邵培仁、黄庆:《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

10.邵培仁:《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1.邵培仁、潘祥辉:《新闻媒体“方言言说”的社会成本分析》,《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5期。

12.邵培仁、廖卫民:《文化传播力:解读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全景图》,《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3.廖卫民:《城市媒介的地理印记与文化认同》,《新闻记者》2007年第3期。

14.邵培仁、方玲玲:《流动的景观:媒介地理学视野下公路电影的地理再现》,《当代电影》2006年第5期。

15.邵培仁:《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6.方玲玲:《媒介地理:文化图景的媒介再现》,《东南传播》2008年第6期。

17.方玲玲:《全球化背景下移民传媒的文化建构作用与生存空间——基于传播人种学的角度》,《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2期。

18.汤浩:《媒介地理学视野下的传媒奇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9.汤浩:《地理区隔与空间置换:国产剧对外传播的障碍分析——兼论其应对的媒介地理学策略》,《中国电视》2008年第11期。

20.陈静:《都市主流报话语空间的构建》,《学术月刊》2009年2月刊。

21.颜玮楠:《文化地理:跨国传媒集团全球化扩张的阻力》,《东南传播》2008年第11期。

22.颜玮楠:《以媒介地理学为分析视野的当代广告业地理景象》,《今传媒》2008年第6期。

23.卞冬磊、张稀颖:《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2月,第13卷第1期。

24.陈奕平:《美国当代少数族裔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状况》,《暨南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5.段义孚:《人文地理学之我见》,《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2期。

26.李艳红:《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2期。

27.陈卫星:《再现城市:影像意义和空间属性》、《重新观看与郑重注视:镜头中的城市》,《博览群书》2005年3月7日。

28.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社会》2006年第2期。

29.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30.李三虎:《技术、空间和权力:米歇尔·福柯的技术政治哲学》,《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7期。

31.李晓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意识与文化选择》,《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32.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33.路文彬:《城市空间、视觉媒介与女性形象》,《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

34.马兆俐、陈红兵:《解析“敌托邦”》,《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6卷第5期。

35.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地理科学》2005年第3期。

36.孙相东:《地缘政治学:后现代主义批判的视角》,《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7.汤茂林、姚士谋:《论城市发展与区域关系》,《城市研究》2000年第2期。

38.唐小锋、李平:《文化转向与后现代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2000年第1期。

39.田文祝、柴彦威、李平:《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动态》,《人文地理》2005年第4期。

40.王黎明、关庆锋等:《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地理科学》2003年第4期。

41.李道新:《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当代电影》2006年第3期。

42.王兴中:《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本体解构》,《人文地理》2003年第3期。

43.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44.列孚:《地理文化·文化密码·类型电影》,《电影艺术》2006年第2期。

45.杨凤娇、张莉:《卫星电视与传播地理》,《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46.安平信、崔燕振:《电视观众收视区域化及启示》,《广告人》2003年第2期。

47.王蒙:《从文化紧张到文化和谐》,2008年4月9日《文汇报》。

48.卫景宜:《美国主流文化的“华人形象”与华裔写作》,《国外文学》2002年第1期。

49.吴飞:《“城市杂志”发展的经济学思考》,《新闻界》2003年第2期。

50.伍茂国:《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东疆学刊》2006年第1期。

51.肖笃宁:《“景观”一词的翻译与解释》,《科学术语研究》2004年第2期。

52.谢守红、宁越敏:《中国大城市发展与都市区的形成》,《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53.马兆俐、陈红兵:《解析“敌托邦”》,《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4.袁本华、曹诗图:《东西方文化的地理学差异与整合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1期。

55.张楠楠、顾朝林:《从地理空间到复合空间: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

56.周宪:《重心迁移:从作者到读者——20世纪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

57.周宁:《中国异托邦:二十世纪西方的文化他者》,《书屋》2004年第2期。

58.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59.卓杰、李青、罗云平:《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前沿》2005年第6期。

60.江根源、季婧:《地区媒介形象:传统、权威与刻板印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4期。

61.[法]阿芒·马特拉:《传播全球化思想的由来》,《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62.[法]冉·弗朗索瓦·杜雷:《城市机动性:城市研究的新概念框架》,《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2期。

四、英文论著

1.Alexander,Alison,James Owers and Rod Carveth.(1998).Media Economics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Mahwah.

2.Badcock,Blair.(2002).Making Sense of Cities:Geographical Survey.London:Edward Arnold Ltd.

3.Bankston,Carl L,Hidalgo,Danielle Antoinette.(2006).Immigration in U.S.History:Magill"s Choice.Pasadena:Calif Salem Press.

4.Bird,Jon et al,eds.(1993).Mapping the Futures:Local Cultures,Global Change.London:Routledge.

5.Bivins,Thomas H.(2004).Mixed Media:Moral Distinctions in Advertising,Public Relations,and Journalis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6.Burgess,Jacquelin and John R.Gold,eds.(1985).Geography,the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New York:St.Martin"s Press.

7.Castells,M.(1989).The Information C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Urban-regional Process.The Network Society.Oxford:Blackwell.

8.Castells,Manuel.(1977).The City and the Grass Roots:A Cross-culture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London:Edward Arnold.

9.Connell,R.W.(1987)Gender and Power:Society,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Oxford:Blackwell.

10.Cosgrove,Denis.(2001)Apollo"s Eye:A Cartographic Genealogy of the Earth in the Western Imaginati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